《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深度报道的多重视角

● 李 瑾 《 新闻战线 》(

    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和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深度挖掘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准确把握人物及事件的真实性;并着重揭示新闻5个“W”中的WHAT和WHY两个新闻要素,意即“事件”及“影响力”。

    从个人的新闻报道实践中,我摸索出了深度报道的几种特殊挖掘角度,和大家进行探讨和分享。

    成长性视角:给予深度报道无穷活力

    大家对深度报道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即深度报道必须“大”而“全”,呈现的时机一般是在事件主题结束之后,带有一些回顾和总结的意味。这种传统视角的切入,固然能够保证报道的全面性和宏大性,但难以揭示事件的发展变迁,难以展示新闻内在张力,难以顾及打动人心的真实细节,最终流入贪大求全、生硬地唱赞歌的套路中去。

    深度报道采用“成长性”视角,就可以化繁为简,避免这一尴尬。所谓“成长性”视角,就是打破传统的总结式深度新闻写法,将一个如同巨型面包的大块头文章,分解成一系列具备有机联系的“短、平、快”新闻。从目标事件发生前期,就进行新闻采访的跟进和深入,让新闻采访和稿件完成的整个过程与目标事件同时成长,“就好像两棵比邻而长的大树一样,最终共同枝繁叶茂”。其新闻表现形式除了传统的大型通讯以外,也可以根据事件成长的实际情况,采取消息、特写、图片新闻等轻灵形式;等到事件达到一定高度,引来高潮时,再采写具有分量的通讯,达到完美收官。

    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为例,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海外建设工程,正式建成投产后将会对国计民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那时再进行深度报道,很容易跟风陷入媒体海量的“总结式”歌颂中去。如果我们在事件开始之初,就敏锐地将新闻的触角切入进去,“一切从关注一颗种子的萌芽开始”,通过消息等精短的形式,先对新闻事件的发生进行“预热”;事件发生后,再密切关注其进展,通过对一系列新闻小亮点的把握,不断发酵事件的热度,这时可以采取消息、特写、侧记、现场直击、新闻图片、小型通讯等多种形式,使事件报道不断升温,持续引来广泛关注;在事件的高潮发生后,再果断出击,以一篇大型通讯完美收宫,为整组系列新闻报道画上一个完美的句点。

    视角是有方向的,这点毋庸置疑,从观察者的“眼睛”投射到事件主体,并且随着观察者自身的阅历、经验、判断,决定其视角的大小,这是我们通常的观察方式,但这是唯一的方式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后文中,我将分享另外两种特别的视角:“扩展视角” 和“逆视角”。

    扩展视角:赋予深度报道更为丰富的内涵

    初次涉猎新闻采写,我们都会涉及一个重要的词汇:关键词。

    确实,好的新闻需要紧紧抓住“关键词”来夺人眼球:灾难、绯闻、金钱、明星……每一个关键词都如一剂强心针,将读者/观众的好奇心点燃至沸点。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新闻报道过多且过强地放大了对“关键词”为代表的新闻主干事件的把握。

    其实,以更为全面、公允、博大的眼光审视新闻报道,我们将会发现过多强化对主体事件的单一把握,而忽略对其原因、背景、细节的整体分析,这样写出来的新闻,将会是“过滤之后的片面消息”“部分的真实事实”“缺乏大地滋养的无本之木”。

    特别是在进行深度报道时,更要警惕一种思维误区:即深度报道只深不广,成为新闻“荒原”中孤立的一口井。如果只是偏颇地一味挖掘这口井的深度,而忽略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带来的广泛影响力,我们甚至会错过这一深度题材中所蕴涵的真正精髓。

    我们说新闻应该“活”起来,不仅是指在新闻采写上需要接地气,抓活鱼,还要让自己笔下的新闻融入大的时代背景和环境背景,拥有最为广泛的生命力。一滴水,滴入沧海,将会带来最为深远的涟漪,如果我们用扩展的思维看待问题,那所有的新闻事件都是这个宏大时代中一次或大或小的脉动,即使我们石油新闻人做的行业专业化新闻,仍然是在为这个时代进行一种补充式书写。

    笔者感触最为深刻的新闻好题材,恰是在连续几年深度报道中频频出现的热词——“海外战略”。我们都知道,这一关键词已经被各级新闻团队反复抒写,着重讴歌石油公司在增储上产中所涌现出的一系列突出亮点和动人事迹。

    这一写作思路对吗?当然对。

    但是,作为职业新闻人,当“既有视角”挖掘殆尽、即将进入节奏式讴歌的疲惫“谷底”时,我们怎样拓展思维,将“谷底”转化为视角再度被拉长的辽阔“地平线”呢?

    同样以怎样深度挖掘“海外战略”这一题材为例。

    我们知道,土库曼斯坦是一个传统农牧业国家,工业文明程度十分落后,很多地方教育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滞缓不前,可以说是一个文明蛮荒的地方。中国石油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土国展开国际能源合作,在其阿姆河右岸展开石油天然气开发,带给当地的影响不仅仅是油气资源的开采利用,还有对当地整体生产力、生产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方向的变革和提升!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正面的连锁效应,包括对当地群众观念的影响、合作技术的带动、语言等教育水平的引领等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土国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可以说成功助推了当地由农牧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质变和飞跃!

    比起传统聚焦增储上产的题材挖掘,我们应关注这些更为广阔的“蝴蝶效应”。从中涌现出大量的动人事迹,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再度复兴之后的人类文明和友谊,这将成为我们写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素材。

    抛砖引玉,举一反三,新闻写作要有大气象。

    逆视角:思维逆转之后的另一种大格局

    在分析逆视角前,让我们纵观前文介绍的“成长性视角”和“扩展视角”,我们将会有趣地发现三种视角之间生机勃勃的逻辑联系:在深度报道注重挖掘“关键人物”和“焦点事件”的基础之上,我们强调注重重大事件产生之初的“微事件”,在“新闻的种子”萌芽之初即进行报道的切入,以多种形式跟进新闻的发展成长过程,使新闻系列报道与重大事件同步酝酿、成长,最后迎来事件高潮,以有分量的新闻通讯总承收官,此为第一种视角——“成长性视角”。

    在“成长性视角”的基础上,我们有效扩展思维,关注重大新闻事实产生的广大背景,使第一轮“深度报道”的终章成为下一轮更为宏大的“深度报道”序幕,挖掘“深度报道”本身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打破新闻报道的孤井化,此为“扩展视角”。

    在“扩展视角”之后,聪明的读者将会发现,我们已经将“深度报道”从时间性的“成长性视角”到空间性的“扩展视角”进行了最富想象力的延伸,敏锐的新闻触角似乎已经触及到了笔力所及的尽头。“深度报道”走到这里,除了换一个题材重新开始之外,好像写无可写,是这样吗?

    让我们打破尽头的“壁垒”,让最富创意的思维再次头脑风暴,不妨尝试一个相当大胆而又创意十足的视角,这就是我们的“逆视角”——造就思维逆转之后的另一种大格局。

    所谓“逆视角”,望文生义,就是反转的视角,即是在“深度报道”的过程中,首次出人意料地不关注重大新闻事件主体,而去关注与主体互为作用力的其他关键因素!打一个比方,高明的画家在描绘人像中,有一种技法,即是不描绘人像本身,而是将人像留白,将人像周围的空间面积全部涂黑,反衬出人像的生动与美妙,同时,让留白的人像本身与周围涂黑的空间产生一种力的撞击和张力,这是一种最具生命力和大胆的创意。

    从逻辑上来说,最受瞩目的新闻核心并不是孤立存在,就如同一座珠穆朗玛峰的周围还环绕着喜玛拉亚山脉的其他山峰一样,但由于我们将强力的聚光灯全聚焦于珠穆朗玛峰上,导致其他具有精彩共性的山峰静静隐匿在黑暗中,仿佛从不存在,也让急于明晰新闻事实的读者无从知晓。而我们暂时将珠穆朗玛峰的关注度搁置,同时将瞩目的焦点放在这些往往被我们忽略的新闻“山峰”上,我们将在其中发现一系列新闻要素所具有的有趣共性,以及焦点个体与其他新闻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焦点个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从而在此基础之上,以强大的解析式思维更好地分析焦点个体产生的“必然”与“偶然”,成功的经验是否可以进一步地示范和推广?

    随着角度和思维的打开,我们发现深度报道已经从某一个焦点出发,达到了一种追求事物规律的“泛深度”状态!

    举一个例子,在数年人物报道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以基层某个红旗班组的优秀班组长为例,在长达数年的新闻宣传中,我们往往提到某单位就会提到其下的某个红旗班组;而提到这个红旗班组,往往所有的光环都汇聚到某一位优秀班组长身上。在各类总结性、节庆性、先进性报道中,这位班组长会被我们反复报道,连他所做的每一件日常工作,仿佛都具有了与其他同样从事该项工作的员工不一样的“高度性”和“典型性”。笔者也曾听见该单位的各级通讯员大吐苦水:年年都写这个劳模,年年都是那些事迹,写来写去,再甜的甘蔗都被嚼得没了味道,然而相关宣传任务一来,还得抠破了头皮再写!

    采访的人痛苦,采访对象同样深受其累。新闻至此,已然陷入了我们不曾察觉的造神怪圈。

    变则活,不变则僵。

    我们不妨打开思维,关注明星耀眼光环下的其他新闻个体在做些什么。

    比如现在基层都实行轮班作业制,一个班组,实则两个值班站长。保持一个红旗班组长盛不衰,除了一个明星值班站长外,相信另外一个未被宣传、报道的站长一定也有自己的“三板斧”。与“明星搭档”共舞,那他又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如何平衡心态、如何成为纽带,甚至如何超越自我?

    红旗班组长的领导,他与自己的这个“明星士兵”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和交流?他是如何带出这样的“明星士兵”呢?他在这个“明星士兵”的成长过程中又发现了怎样的规律呢?如何将这种规律复制和推广、从而造就更多的明星站长呢?

    红旗班组长的下属员工,他的团队他的兵,受到他耳濡目染的影响和感召,他们是否明晰先进与平庸的差距何在?他们的成长与自我突破,是亦步亦趋还是青出于蓝?

    红旗班组长的甲方/乙方/用户等合作者,他们能否感受到与红旗班组长的合作和与其他非明星班组长之间的合作又有什么不同?是更耐心细致,还是更严格要求、互促成长?

    这些人物看似不核心、不焦点、不重要,而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将这些人物全部抽掉,我们的先进人物还能孤立地发光发热吗?

    力的作用力与力的反作用力同样精彩。

    相信这样独辟蹊径地深入下去,一定会做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好新闻。

    (作者单位: 四川石油报)

    责任编辑:祝晓虎

副刊在全媒体时代的尴尬和机遇
深度报道的多重视角
“小评论·大主题”模式探析
以公益为抓手 传递向上向善力量
谈谈对农电视节目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卫视争霸时代地面综合频道的突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