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党报评论发出强大正能量

——湖南日报评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 蒋祖烜 《 新闻战线 》(

    湖南党报有重视评论工作的光荣传统。从1919年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开始,湖南的党报就形成了鲜明的战斗风格,在动员、团结、宣传、组织群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以来,湖南日报评论工作有了一些新的实践与认识。

    党报评论要壮声势成气势

    党报评论要改变以往退到边场、甘当配角的现状,敢于亮剑,勇于发声,让评论与资讯、深读形成鼎立之势,走到前台,占据要地,形成主流舆论的气势、声势。

    敏于顺势,在关键的节点和普遍的关心中及时发声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大势、顺应大事,是党报评论的天职。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党报评论这个“金话筒”,湖南日报也积极呼应主流声音。早在10年前,时任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蒋建国,就组织成立了“宁炬”理论评论组,意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60多篇高质量的“宁炬”文章,由湖南日报首发,全省所有媒体转载,成为湖南舆论场上的“定海神针”。

    从去年底开始,湖南省政府以“楚南正”为名,围绕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组织评论在湖南日报独家刊发。

    善于借势,让评论演“连续剧”、打“组合拳”

    借外力外脑为评论出题目、出点子。为接好“天线”,准确把握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湖南日报理论评论部主动与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及省委改革办等有关部门对接联络,请他们给评论出题、点题,为评论工作提意见、提思路,让评论有更高的站位和更宽的视野;今年又借势、借力,面向地厅级领导干部推出《新声》专栏。这些“借来”的评论站位高、剖析深、分量足,为党报评论增加了力量,壮大了声势,提升了气势。

    巧于造势,借部门联动,让评论有舞台 

    在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型系列报道时,我们以一版头条社论《真刀真枪抓改革》作为“当头炮”;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获批后,我们与湖北日报、江西日报联合策划了“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极”系列评论,让评论首先实现三省“融合”;我们把原计划安排在理论版的领导干部《“学讲话 用讲话”心得录》专栏,突出安排在要闻版头条位置;针对今年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及时将平常随机选题的《湘江新语》专栏,收拢成主题专栏连续发稿,让全省经济发展的新气象、新成就鼓舞士气。

    我们学习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推出了自己的大型政论栏目《晨风》,聚焦重大事件、重要问题,在重要节点权威发声。栏目推出3年多来,形成了一定的声势和品牌效应。

    一年之中,湖南日报以1200多篇评论为放大党报主流声音积蓄起了磅礴气势。

    党报评论要有胆识有见识

    “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声音混杂。党报必须第一时间发声,以敏锐的观察力、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快速反应,打第一落点,力保评论时效,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党报评论担当好“金话筒”角色,关键在“有胆有识”,高人一筹。

    解放思想,提高胆识

    近年来,有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在一些突发事件、热点新闻、敏感话题出现后,民间舆论场众声喧哗、异常活跃,但许多媒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被读者批评麻木不仁、装聋作哑。党报评论要在“两个巩固”、“两个一百年”、“四个全面”和“中国梦”的引领下,让思想冲破牢笼,让议题冲破禁区,让评论直击热点。

    今年上半年,发生了某主持人“视频门”事件。尽管话题敏感,但作为毛主席家乡的党报,我们不能沉默,及时组织了《对“政治段子”坚决说不》《警惕台前幕后的“击节者”》《守规矩,没有死角》等一系列评论,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这种不讲规矩、没有底线的言行。

    深入生活,深化认识

    视野的广度,决定了评论的宽度。去年以来,湖南日报在一些重大采访活动中安排评论员跟随采访,省内一些重大会议也让评论员列席参加,创造一切机会让评论员在火热的生活中获取评论素材,锤炼评论观点。今年,8家央媒集中采访“廖厂长”,我们派出评论员全程跟进,写出了《让行动向理想致敬》的文章。在“奔向长江”“精准扶贫”“湖湘好家风”等采访报道中,都有本报评论员的身影,这样的评论不再是隔空喊话,这样的评论员不再有坐吃山空之忧。

    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评论的题材,就会有议论的话题。去年以来,湖南日报将评论的“面”从以往主要集中于时政,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生态环保、体育、国际等更广泛领域,基本实现了评论对新闻领域的全覆盖。

    善于倾听底层的声音,是提升党报评论贴近性的关键。在前不久推出的家风话题的组合评论中,我们不拘一格选用了多篇中小学生的投稿,虽然手笔稚嫩,但其感受真切、说理真实、让人悦服。

    党报评论要树名家兴团队

    评论贵在出精品、树品牌。要让党报评论发出“时代强音”,一方面要壮大评论员队伍,加强评论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名评论员、名牌栏目脱颖而出。

    重管理。评论在党报中的地位,直接与总编辑和编委会对评论的重视程度密切关联。湖南日报评论员队伍的组建由总编辑倡议并牵头组织,总编辑、分管副总编辑策划、审定评论选题,半年多时间,4次主持召开评论员工作调度会,自己动手撰写多篇署名评论。

    兴团队。自去年以来,我们大胆尝试评论员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在全报社700多名编辑记者中组建一支20位评论员的大评论队伍,形成了以理论评论部为“核心层”、评论员队伍组成的“紧密层”、各报道部门评论员搭建的“相关层”的良性互动,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增强了评论员队伍的战斗力。半年多时间里,这些评论员发表了100多篇有分量、有特色的评论,盘活了存量,拓展了增量。

    勤交流。目前,湖南日报评论员队伍专门建立了网上报题和交流的微信群,发布评论线索,开展业务交流。为让评论员加强学习,报社为每位评论员订阅了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

    强激励。湖南日报的评论员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聘。编委会对这支队伍定任务指标,有考核机制,有激励措施。在薪酬上,我们采取“优稿优酬,兼职兼薪”的方式,鼓励评论员出精品力作,在打造湖南日报评论员团队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培养湖南舆论场的评论名家。

    (作者系湖南日报社总编辑)

    责任编辑:祝晓虎

携手建设“党报评论国家队”
合力打造“党报评论国家队”
让“最有力的武器”在互联网时代更有力
互联网传播需要思想力
让党报评论发出强大正能量
转化评论表达 增强传播效果
理性立言谋共识 亲和发声秀“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