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互联网传播需要思想力

● 蔡小伟 《 新闻战线 》(

    大数据时代,决定了媒体传播必须是思想力加上聚合力,才能高度聚焦,产生叠加效应。我们要把报纸评论的读者思维向用户思维转移,葆有信息的入口价值,建立起多介质、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权威公信、广泛联动的评论阵地和常态化、战略性的融媒体平台,实现媒介手段的多样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传播效应的最优化。

    最近,福建新闻界正在讨论一个话题:拿什么来提升我们的影响力、传播力。这个话题是在当前地方报纸广告断崖式下降的背景下展开的。我们认为,媒体赚钱总有办法,但如果一家媒体没有了传播力和影响力,那它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讨论中,大家首先谈到媒体评论。

    在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产生影响力。衡量一家媒体是否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关键要看它是否真正掌控了舆论场的主动权。拿什么来掌控?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思想观点的强力引领。而评论就是实现这种掌控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党报是新闻舆论宣传主阵地,党报的评论更是大有可为。今天的党报评论,理应展示舍我其谁的气度和担当,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用思想的力量,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提升提供支撑。

    坚守和发扬评论的思想力

    任何时候,思想都是时代的强音。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大众表达意见、交流观点提供了新的场所和介质,但不少不负责任、非理性的杂音噪音也因之而出现。网络信息过载和碎片化,以及铺天盖地的个人观点或多元观点,使得受众难辨真伪、莫衷一是,人们更渴望真实、权威的声音,更期待启人心智的主流思想。作为舆论场的定海神针和中流砥柱,党报只有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用思想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才能占领舆论制高点。

    写评论,说到底还是拼思想。现在每天各类媒体、网站上的评论多如牛毛,为什么有的评论亮光闪耀、吸引眼球,产生强烈反响,有的则默无声息、湮灭无痕,消失在信息海洋中?关键在于它有没有思想。每篇评论都有观点,但并非每个观点背后都有思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引发读者广泛共鸣的评论,往往都是那些观点鲜明、思想深刻的作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融媒体,如果没能推出有思想的评论,它就会流于平庸,无法吸引眼球,失去竞争力。有了蕴含敏锐深刻思想的评论,有了穿透力和说服力,媒体才有更多读者或观众传看,因为其思想让更多人依赖,达到给人启迪、发人深省、予人新知的效果。人民日报的评论之所以被各类新媒体所推崇,并在大众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同行的榜样,不仅在于她品种的丰富、观点的新颖、视角的独特、语言的睿智,更在于她思想的深邃和厚重。所以说,评论融合发展,思想是灵魂和旗帜。

    思想是社会实践的理性升华。评论所包含的思想,不是口号标语、官话套话,也不是玩弄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辞藻,而是在客观实践、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写评论,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件事物的欣赏、赞美、鼓吹、叫好,或者怀疑、质询、审视、揭露、批评等等,而要把观点上升到客观、普遍的理性高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支撑,理直气壮地表达我们的立场、观点、见解和理念,从而增强文章的深度和高度,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互联网万千评论中,占据制高点,发挥引领作用。2015年3月4日,福建日报刊发时评《多看你一眼:从“只是”到“只为”》,文章从当时在微博、微信上热传的“只是多看你一眼”引出的信任危机和“只为多看你一眼”的三则感人小故事这两则报道说起,深挖其中蕴含的深意,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和判断,探幽索隐,别微见显,得出了具有普遍性和启发性的结论,传达了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出思想的高度。这篇时评在新媒体上得到追捧。

    搭建聚合力强大的评论平台

    当下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流淌着海量信息的大数据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十分稀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色,决定了媒体传播必须是思想力加上聚合力,才能高度聚焦,产生叠加效应。我们要把报纸评论的读者思维向用户思维转移,葆有信息的入口价值,建立起多介质、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权威公信、广泛联动的评论阵地和常态化、战略性的融媒体平台,实现媒介手段的多样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传播效应的最优化。

    在这个平台上,机制体制必须进行深刻调整,优质内容和优质渠道共同发力,通过新旧融合、一次命题、多种生成、多元发布、连续追踪、全时覆盖的全渠道推送,让主流思想和主流意识得到更快速更广泛的传播。报纸评论过去被认为是小众读者的新闻体裁,曲高和寡。但事实证明,直接拥有思想的传播恰是每个读者和受众都需要的,只是我们忽视了报纸评论最重要的两个传播元素:思想和渠道。

    近几年,福建日报特别强调评论的思想性,同时也格外注重互联网渠道对评论的推送。今年3月25日,福建日报推出闵仲平长篇评论《任何时候发展都是第一要务》,同时在旗下新媒体东南网、手机新闻客户端、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同步发布。这篇文章刊发后,在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上都取得了较高的阅读量,并被多家知名网站全文转载,在福建领导干部和广大读者与网民中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有干部读者反映,闵仲平文章紧密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回应当下关切,既解疑释惑,又加油鼓劲,为激励全省人民坚定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这篇文章之所以产生较大的传播力,引起较大反响,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除了内容观点较为厚重、紧扣现实关切等原因外,也得益于及时快捷、聚合力强的全媒体传播平台。

    这个平台的重要特色之一是互动和参与,这也是提升评论影响力的关键点。善于用好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互动,通过回复、再评论、链式转发等交互方式,让用户既是阅读者又是评论者、传播者,从而充分释放内容与渠道的乘积效应,并实现评论的滚动传播、递进发声,扩大评论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网络时代的网言网语,为评论撰写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丰富的后台和背景。因此,评论不能忽视与网友的互动和网民的参与,而且恰恰在与网友的互动甚至交锋中,让思想观点不断深化,信息量更为丰厚。

    这个平台期盼实现评论界的大聚合,中央与地方,纸媒与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聚集起成千上万乃至上亿的评论用户以及评论作者队伍。

    创新评论的话语体系

    评论追求多元发布和全时覆盖。这不是简单的内容平移和报网互动。面对今天的传播格局,评论理应融入中央大厨房并成为主导,突出原创,突出独家,主动设置议题,策划话题,在话题上做到大小结合、轻重结合。无论是社会关注的新闻热点,还是思想领域的倾向性问题,都应成为评论的重要议题,并从中挖掘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在互联网语境下的评论写作,应该重视文本在互联网语境中的可传播性,吸引用户主动参与,也要重视依据各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同,熟练掌握新手段新方法,让评论尽可能适合在多种新媒体中传播,思想力只有通过广泛地传播和覆盖,其影响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4月15日,海峡都市报报道,一辆货车在福建省龙海福颜厝镇被该镇一党委副书记拦车查扣,因副书记未穿制服,又不是执法人员,司机王先生表示质疑。副书记查车是否越权,司机的质疑是否合理,引发网友热议。福建日报客户端“今日福建”第一时间反应,围绕副书记拦车查违章到底有没有执法权这个问题,选取了网友的三篇评论,分别从法律角度、情理角度、公民意识等角度,展现了网友的不同观点,在各种互联网平台上转发,阅读者无数。

    这种做法优势有三:其一,新闻涉及的问题确有争议性,颇有“说头”,受到网友关注,具有可传播性;其二,不是从单一角度,而是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其三,由网友自己来评说,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贴近性强,吸附力大,增强放大了影响力。

    话语体系的改变,核心是贴近性、亲和力和粘合度。移动互联网时代,什么都在变,但新闻包括新闻评论的贴近性不变。评论如若仍然以社会精英居高临下、俯瞰众生为视角,只能离受众更远。思想离不开大地,我们要放下身段、弯下腰来,接地气再接地气,突出速度、温度、锐度,打通“两个舆论场”,提升舆论引导力,党报评论一定能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大有作为。

    加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

    评论人才是评论思想力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面对全媒体时代舆论格局的新挑战,要想提升评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评论人才队伍的打造尤为关键。

    在开放多元的互联网时代,评论无处不在,人人皆可言说。今天的评论人才队伍,不仅仅局限于报社内部的专职评论员或编辑记者,社外通讯员、专家学者、时评写手乃至广大网民,都是潜在的评论员、思想库的活跃分子,都应吸纳进评论队伍中来。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聚合力强大的全媒体平台,加强与读者、与网友的交流互动,更好地整合和利用线上线下的评论资源,扩大评论队伍。

    以福建日报为例,除从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着力培养专职评论员外,我们还通过评价考核机制,鼓励采编一线人员加入评论队伍,踊跃提供更多源于鲜活现实的原创稿件。同时,我们积极与经济学、法学等相关领域的一批专家学者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邀请他们就时事新闻热点、社会焦点问题等,从专业角度发表看法、答疑释惑,并向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时评写手约稿,尽可能扩大评论队伍的覆盖面,优化评论队伍的结构,增强评论队伍的稳定性。

    随着网络评论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评论队伍建设同样不容忽视。福建日报客户端“今日福建”注意发挥网络评论特点,通过开设富有地方特色、长期稳定的栏目或专门版面,主动吸引读者受众积极参与其中,以开放视角将更多普通网友的观点纳入视野,发展了一批时评作者队伍,形成了强大和声。3月31日,针对媒体曝光的“死亡存折”现象,客户端“今日福建”第一时间刊发《“死亡存折”里的钱银行干啥用了?》一文,文章一经刊发,网友纷纷吐槽,并被各大网站转载,其中在头条号上阅读量超32万。5月24日,福建生育一孩无需办理准生证这一消息发布后,“今日福建”第一时间反应,主动与时评作者约稿,第二天便刊发了题为《“准生证”变“折腾证”可以休矣》的原创评论,引起较大反响。事实证明,把评论人才队伍做大做强,是互联网时代党报评论打响品牌、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作者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责任编辑:祝晓虎

携手建设“党报评论国家队”
合力打造“党报评论国家队”
让“最有力的武器”在互联网时代更有力
互联网传播需要思想力
让党报评论发出强大正能量
转化评论表达 增强传播效果
理性立言谋共识 亲和发声秀“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