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最有力的武器”在互联网时代更有力

● 裘 新 《 新闻战线 》(

    党报评论,其实就是“党的声音”。党报评论的融合发展,其实就是探索如何通过评论取胜,打造一个优势互补的“党报共同体”——或者说,党的“声音共同体”。

    我们在党报工作的同志,都熟悉一句话:评论是党报最有力的武器。在媒体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我们怎么去用好这个“武器”?

    这背后的问题就是:党的声音、主流话语,能不能“打”进网络舆论场,又如何在其中赢得认同、发挥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要求: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上海报业集团近两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无论是进一步做好传统媒体,还是基于传统媒体的基础来发展新媒体,根本目的就是要占领新的阵地,占领新的舆论场。 

    “阵地”和“武器”

    上海报业集团组建之初,市委领导明确指出,做出这个决策的根本目标,就是“影响力”。

    什么是影响力?对于主流媒体和主流媒体集团,今天的影响力已经不只是得到中央领导多少次批示表扬,或者得了多少个中国新闻奖。能够通过提供优质内容来打通所谓“两个舆论场”,利用我们所有的资源来提升主流媒体在互联网舆论阵地上的影响,这才是影响力。

    更本质地说,在今天互联网上的“舆论战”中,我们作为主流媒体不仅不缺位,更能够通过自己的阵地、自己的武器来打赢这场“舆论战”,乃至最终实现舆论阵地的统一,这才是影响力。

    我们考虑党报评论的融合发展,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根本。如果我们单一地发展党报,单一地发展新媒体,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党报评论的有效融合。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共享”和“嫁接”的问题——它包括党报内部的有效融合嫁接,包括上下级党报间、党报新媒体间的共享嫁接,也包括传统党报与新媒体项目间的共享嫁接。

    “党报评论”,其实就是“党的声音”。做这项工作,其实就是探索如何通过评论取胜,打造一个优势互补的“党报共同体”——或者说,“党的声音共同体”。

    发好“自己的声音”

    党报内部的改革创新,是第一个出发点。

    党报在新形势下的终极任务就是占领舆论制高点,而舆论制高点是以人才制高点为条件的。言论人才稀缺,这是目前党报的普遍状况。而从多数媒体实践来看,主要依靠两类人:一是高校的专家学者,二是职业撰稿人,或者说“写手”。但无论是学者还是“写手”,在政治立场、把关能力和写作时效性等方面,各自都存在某些缺陷。

    那么,当前舆论环境下,党报评论写作究竟依靠谁?解放日报走出了一条路,即在报社现有的新闻人才队伍中培育自己的言论人才队伍。2009年起,解放日报各采编部门的30多位部主任和青年编辑记者,共同为中国新闻名专栏《解放论坛》撰稿,打造一个面向全报社的评论平台,在党报氛围内可以平稳、全面、顺利地实现评论员队伍的传、帮、带。事实证明,在青年记者编辑中发掘培养言论人才,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言论作者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更着眼于“占领舆论制高点”这一新时期党报终极任务。通过青年记者编辑新颖个性的文风、相对比较独特的兴趣爱好来改变党报言论题材及文风,及时就社会热点问题、网络热点话题发出党报的声音,有效影响到社会中的年轻人。

    寻找“扩声渠道”

    随着媒介格局的进一步变化,仅仅党报内部的改革,还不足以充分释放“我们的声音”。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通过共享和嫁接来寻求“扩声”,是提升党报言论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从上海报业集团的实践来看,这样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总结下来,大致是这样几种样式。

    传统党报间的共享嫁接

    这是党报历来的传统。人民日报刊发的社论、言论,解放日报等地方党报及其新媒体,都第一时间认真做好转载、转引工作;人民日报的一些重要言论,也成为解放日报等地方党报进行评论二次策划、二次解读的重要来源。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人民日报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地方党报的言论声音,开辟固定栏目转载地方党报精彩评论,包括多篇解放日报评论。这样的上下共享、交流合作,有利于党报评论的“多次传播”。

    党报自办新媒体的主动发声

    上海报业集团打造的几个重点新媒体项目中,以解放日报为班底打造的《上海观察》,是一款以原创为主打的产品。它把上海本地的党政干部、城市利益相关者和关注上海的境内外人士作为目标用户,提升党报在主流读者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处理一些重大事件、重大问题时,《上海观察》已经形成一套机制,即同解放日报的评论员队伍有机结合,第一时间借此平台发声。这样一来,解放日报的评论等于借新媒体平台消减了原先存在的“24小时”时间差,实现第一时间第一落点迅速落地;其影响力也自然而然到达互联网场域,直接参与到网上舆论较量。

    新媒体转载,形成“体制内合力”

    转载这件事,看似稀松平常。但在“互联网+”时代,能用好转载这个手段,其作用和影响比原创作品更直接、更广泛。

    这方面的代表,就是澎湃新闻。我们最近做了一个统计,澎湃新闻2014年7月22日上线,到现在为止,精选转载了3000篇左右中央媒体的各类文章,其中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文章超过1000篇,三分天下有其一。

    有人会问,澎湃不是“党报”办的媒体,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精力去转载党报的文章?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误区。澎湃新闻虽不是脱胎于“党报”,但仍然属于党管党办的新媒体。通俗地说,我们手中的媒体,都是“党的媒体”,在这块阵地上即时有效地传播党的声音,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澎湃毕竟不是党报,这一类媒体发表涉及重大问题的原创观点,可能面临种种阻碍,包括成本障碍、媒体性质障碍乃至政治地位的障碍等。但这不等于我们放弃这块阵地,放弃这个职责。这时候,转载就是一个重要的方式。转载也是一种立场。而传统党报发出的声音,经过新媒体的包装转载,可以更好地传导到市场、传导到更多受众。

    当然,在这方面,我们也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今天的党报评论绝不像过去人们以为的那样,时时刻刻“板着一张脸”,说几句“正确的废话”。在一些热点性、争议性甚至敏感性话题中,党报评论的介入越来越及时主动,也越来越体现“一锤定音”的作用。这些评论,往往是“拉满弓”的。我们的新媒体如果不择时机、不加把握,甚至下意识地添油加醋,可能就会起到反作用。新媒体对党报评论进行包装转载,绝不能“帮倒忙”,这是一条始终要坚守的底线。

    与“机器”争夺话语权

    作为“国家队”,又是“地方队”,我们的自营自办媒体,阵营在不断壮大。但平心而论,目前我们手中更多的还是互联网媒体,而不是真正的“互联网产品”。在互联网时代抢占了先机的互联网技术团队和互联网公司,并不在我们手里。这对我们主流声音的传播,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说白了,影响社会主流的“主流话语权”,是在我们自己手里,还是在别人手里?是在人的手里,还是在技术、机器手里?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面对现实,我们怎么办?去年,人民日报投资成立了党报系统中第一家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上海报业集团未来也将谋划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将目前“体制外”的力量吸纳进我们的阵地。而在现阶段,我们已经通过“借力”的方式,开始从“市场”和“机器”手里争夺主流声音的话语权。

    这方面的典型,就是上报集团同百度合作运营的百度新闻上海频道。这是百度新闻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交由报业集团运营的地方频道,于2014年1月1日正式上线。我们大胆探索本地运营网站的新模式,借力大平台,优化大平台,以“搜索上海的第一选择”为宗旨,在中国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上为上海营造良好的舆论引导氛围。

    上海频道建立之前,本地新闻的搜索全部由机器自动抓取,罗列最原始状态的链接列表,这样的随意性导致展现在搜索页面上的尽是博眼球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呈现出无序状态。上海频道建立后,结合自动抓取和主动推送等多种方式,实现所有内容的人工干预,且优先选用集团内主要网站的稿件,特别是在首屏重要位置的《上海报业今日优选》《上海声音》等栏目,重点推送集团内关于上海的大稿、特稿,充分传递主流声音。

    同时,百度新闻上海频道首次实现了对热搜词的人工干预,《我要围观?热搜上海指数》这一栏目中的新闻热搜词全部为人工干预,由编辑挑选出近期人们搜索的与上海有关的关键词,防止程序计算出现的无序状态,引导搜索热词的舆论方向。

    “配合作战”和“整体作战”

    要把主流言论的影响力做强做大,我们就必须把阵地做强做大。为此,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力求让党的声音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充分释放。同时,我们也尤其盼望人民日报及各地方党报、党报集团,能一起建构一个共享状态。为了发好党的声音,党报间应当形成一种信息、观点的深度共享。概括起来,就是“配合作战”和“整体作战”两个能力。

    一是在重大战役上,进一步实现“配合作战”的局面。

    在重大事件、重大问题、重大舆论战役上,我们希望与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积极配合,主动协作,共同打好“舆论战”。除了继续做好人民日报评论转载工作外,各方还可以共享栏目、共享信源、共商观点;还可以适时寻求协同机会,发挥各自所长,建立起人民日报“主攻”、地方媒体和新媒体“侧攻”的有效机制。

    二是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上海报业集团的采编队伍整体较为年轻,无论是对中央大政方针的把握,还是业务能力的积累,都与人民日报的资深新闻工作者们有一定差距。我们欢迎并期待人民日报的同志多为我们的年轻新闻工作者传道授业,通过人员共享、资源共享,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以提升我们的“整体作战”能力。

    (作者系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责任编辑:武艳珍 

携手建设“党报评论国家队”
合力打造“党报评论国家队”
让“最有力的武器”在互联网时代更有力
互联网传播需要思想力
让党报评论发出强大正能量
转化评论表达 增强传播效果
理性立言谋共识 亲和发声秀“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