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合力打造“党报评论国家队”

● 杨 健 《 新闻战线 》(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与省级党报在整合报道资源、共同设置议程、携手应对变化等方面共同发力,以信息共通、渠道共用、平台共享推动评论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升级,通过研判舆情、探讨业务、交流思想,实现党报评论在全媒体时代的深度转型。

    新的探索,为评论转型而展开

    9月25日中午,中央代表团飞抵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当天,人民日报评论版《连线评论员》栏目刊登的《“豌豆跳得再高,也砸不烂铜锅”》,点击率排名人民网电子阅报榜第一。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与新疆日报评论员联袂策划的这篇评论,以大量生动事例从民间视角讲述“民族团结就像阳光和空气,谁都离不开”的道理,与前一天发布的《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史见证》白皮书相呼应,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自8月6日推出《连线评论员》栏目以来,这已经是党中央机关报与省级党报的第四次联手。从《“冬奥效应”如何最大释放》《爬坡过坎,东北人口红利从哪来》到《关爱留守儿童,别“潮起潮落”》,每一次合作都紧扣一个地域特色鲜明同时又有全国影响的话题,既有省级党报来自一线的细致入微观察,又融入中央机关报纵览全局的开阔视野,开创了一种新的党报评论写作方式。

    8月21日,一则《人民日报首发地方党报评论员文章纵论改革“问题导向”》的消息传遍互联网。头一天的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由人民日报评论版《纵横》栏目摘要转载,被敏锐地发现,记录为党报评论近23年来的“又一个第一次”。自此,南方日报、湖北日报、吉林日报等党报的评论员文章陆续在《纵横》栏目亮相,有业内专家指出,这“形成了人们期待已久的党报评论积聚效应”。

    与此同时,党报新媒体之间的合作也日渐频繁。除人民网、澎湃新闻等门户及综合客户端,各党报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号间相互转载和推介的力度同样不断加大。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过好胜利日 我们才刚刚起步》为例, 9月1日正式见报前就已在十来家省报新媒体平台推出,真正达到了集束式传播的效果。

    所有这些,都是首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带来的变化。正如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论坛主题发言中所倡导的,经由这次论坛,党中央机关报与31家省、市、自治区党报开始在整合报道资源、共同设置议程、携手应对变化等方面共同发力,以信息共通、渠道共用、平台共享推动评论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升级,通过研判舆情、探讨业务、交流思想实现党报评论在全媒体时代的深度转型。

    尽管现在迈出的还只是一小步,但融合发展的前景令人期待。

    时机成熟,合纵连横势在必行

    实现党报评论的合纵连横,这个话题在人民日报评论部探讨了很多年,也是近年来各地党报的共同呼声。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就曾摘登过贵州日报、南方日报等地方党报的评论员文章,长江日报评论员文章《划清一条界限》还曾在1985年3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一版全文转载。近几年,地方党报在联合发声方面有过很好的尝试,比如,南水北调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好几家省报就曾联合采访和评论,效果很好。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形成固定的机制。

    评论是党报的传统优势。但毋庸讳言,在近20年新闻评论快速扩张发展的进程中,党报往往并不是冲在最前面的改革者,面临着同时来自多方的压力。无论是话语体系的演进、评论样式的革新还是作者资源的聚合,网络媒体和都市类媒体都曾经一领风骚。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利益多元、价值多样、思想多变在舆论场上的必然投射。“人人都有麦克风”,定然会分流部分“听众”乃至“歌手”,形成新的舆论格局。

    问题在于,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果自外于这种分众化的趋势,随波逐流,无异于将“主流”的定位拱手相让。而一旦让出“主流”定位,“主流”的责任自然也就难以承担。这不仅是对自身发展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党报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自我放弃。

    客观分析,作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党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信息优势和议程设置优势。但从另一方面讲,党报过往运行机制的强大惯性和评论人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党报评论的发展繁荣。三十多家省级党报中,评论部普遍是“三五条枪”的小部门,一些地方党报甚至没有单独的评论部。这些数量很少的评论员和评论编辑,常常要承担为数众多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写作,编辑评论版,有的还要为新媒体评论供稿,工作压力很大。正是因为评论部门的清苦,报社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更愿意在其他部门工作,而不愿来“吃评论这碗饭”。与此同时,由于选题限制和人手紧缺、忙于应对手头任务等原因,一些地方的党报评论“硬不起来”“沉不下去”,在“有锐气”和“接地气”方面也还存在一定欠缺。

    怎样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汇聚同行的智力、观察力、判断力?怎样整合资源,在防止同质化的同时实现作者队伍、传播渠道乃至评论生产机制和人才培养方式共享?怎样建设好代表主流价值、主流声音的党报评论“国家队”,以团队协作方式参与观点竞争?

    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进军,为党报评论“国家队”的打造提供了可能。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将所有媒体都赶上了同一条起跑线。对传播规律的重新认识,对舆论生态的理解把握,对作者资源的整合利用,对评论创新的探索尝试,舆论格局的重新结构为党报的合纵连横创造了新的机会。而即时通信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日渐成熟和普及,为党报之间的联合行动提供了技术实现的基础。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实现党报系统内部的进一步融合,共同打造“党报共同体”、建设“评论国家队”,应该说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中宣部批准,7月10日,人民日报联合31家省级党报举办了一次论坛,并命名为“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

    协调步伐,循序渐进稳打稳扎

    为期一天的论坛可谓盛况空前。31家党报有的由社长、总编辑亲自与会,有的由分管评论的社领导带队,评论部领导更是悉数到齐,在论坛上正式发言的社长和总编辑就有20位之多。围绕“党报评论如何用好 ‘金话筒’” “当评论遇上‘互联网+’” “激发党报‘共同体意识’”等议题,大家畅所欲言。精彩的发言,铺展开一幅融合发展时代党报评论的奋进图。

    综观论坛发言,大家对杨振武社长强调的增强“效果意识”“公约数意识”“共同体意识”普遍表示赞同。“党报评论存在着针对性、时效性、贴近性不强的问题,有一些评论不贴近群众所思所想所虑,抓不住社会生活的关注点,讲空话套话太多,常常是流于空泛……不改变这些,主流媒体的声音就难以转化为主流舆论”;“主流舆论的影响力,不仅是满足公众的观感需求,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思维方式”;“新媒体本身有它自己的内容生产规律和传播规律,我们必须学习研究并且掌握这种规律,从而帮助我们的党报评论更好地在新媒体上传播,更好地打通两个舆论场”……应该说,各家媒体对问题所在、机遇所在、突破口所在都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关键是协调步伐,建立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

    党报评论国家队怎样建?人民日报社李宝善总编辑综合大家的意见说了五条倡议:一是经常沟通,共同设置议题;二是共同发声,协同表达观点;三是相互转载,放大彼此声音;四是相互约稿,分享信息资源;五是人才交流,共同建设队伍。

    与会者评价,这五条倡议充分考虑各家媒体的不同情况和共性需求,非常实事求是也非常简捷实用。以此为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探索,激发党报媒体群的共同体意识,进而激发党报与党报评论作者、与党报读者的共同体意识,党报评论一定能把“楷体字”更好地写在全媒体的平台上。

    时至今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已经落幕3个月时间,而论坛确定的党报评论共同行动才刚刚踏上征程。

    (作者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

携手建设“党报评论国家队”
合力打造“党报评论国家队”
让“最有力的武器”在互联网时代更有力
互联网传播需要思想力
让党报评论发出强大正能量
转化评论表达 增强传播效果
理性立言谋共识 亲和发声秀“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