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媒体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 张 倩 《 新闻战线 》(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革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新闻信息传播开辟了新渠道和新方式。大学生作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深受新媒体影响,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是网民,由于他们处于成长期,极易受到舆论导向的双重影响,那么如何避免新媒体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不利影响。

    新媒体的强势来袭

    新媒体给新闻舆论传播开辟了新的平台和渠道,并且以其在信息传播上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占领了新闻传播的一席之地,舆论导向功能也越发重要。

    “网”络天下:互联网舆论阵地

    互联网是最早出现的新媒体形式,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事。社会新闻可以更加快捷地呈现在网络上,并且在网上展开事件追踪,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应。如今年5月网络曝出一段35秒的视频:成都一名男司机将一名女司机逼停当街殴打,狠踢脸部,过程触目惊心。此视频引起数万网友对男司机的谴责和对女司机的同情。但是,在后续报道中,媒体又曝出男司机的行车记录仪,显示女司机违规变道、不文明行车,有媒体称“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自食其果谁都不冤”。舆论得到翻转,男司机得到同情,女司机受到谴责。可见,媒体的舆论导向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民的情绪和是非判断。媒体的声音和与网民的互动使互联网成为一个特殊舆论阵地,充斥着各种思想和观点。大学生在互联网的舆论场中,更容易被媒体导向所影响,不当报道将使大学生产生极端的思想和行为。

    “微”风袭来:移动客户端不可小觑

    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兴起和普及,为新闻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媒体App对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新,迅速建立官方的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扩大影响力,满足人们需求。如今,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最为广泛的交流工具,而微信公众号功能对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一则新闻转发朋友圈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巨大反响。手机功能的多样化,使大学生成为“低头族”,更加习惯于在手机软件推送的新闻中了解社会热点、参与事件讨论,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去中心化、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草根化等特点使其更加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推崇,而媒体舆论导向性渗透于其中,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媒体舆论导向是把“双刃剑”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其虚拟性、开放性,为大学生探索世界、发现未知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精神生活,正面的舆论引导,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新媒体信息量较大、内容庞杂、难辨真假,有些还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和欺骗性,导致大学生是非观模糊和道德行为失范。

    新媒体的正面舆论引导

    新媒体的发展势头日盛,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加强。如“绿色北京”是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发源于互联网,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绿色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对环境事件中弱势群体的救助、各种志愿者行动,不少大学生在其影响下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最大的受众之一,类似的新闻报道和网络信息无疑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冲击,而积极的舆论导向,也会引发大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引导其加入环保队伍,增强环保意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新媒体的负面舆论引导

    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有的信息带有错误的价值倾向,给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带来一定危害。

    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带有明显功利化的舆论引导、肤浅空洞化的新闻舆论导向,对大学生学习知识、完成学业、树立正确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具有不利影响。

    发挥新媒体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时代,使新闻舆论呈现出很多新特征,如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参与渠道的广泛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新媒体已然成为一个信息集散地,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是同时网络时代使单声道变成多声道,导致众声哗然,权威被消解。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服务,是社会各界需要关注的。

    网络的监管力度要加强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需要网络技术人才的支持和努力,探索和研究净化网络的先进手段,加强网络监控,过滤和拦截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信息。政府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打击借网络造谣、散播不法言论的行为,防止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蔓延,避免大学生因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而受到恶意煽动。

    高校的引导力度要加大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推进校刊等数字化建设。这就要求高校要抢抓机遇,抢占新媒体阵地,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站,宣传校园文化,开设心理驿站等栏目,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关心和引导。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和大学生需求,通过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开展校园活动,通过灵活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培养一批熟悉新媒体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运用新媒体宣传主流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行为,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和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互联网等新媒体网络热点问题讨论课程,加强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开展有效引导,使正面的媒体舆论形成导向,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提高正面舆论导向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媒体发挥正面导向作用

    媒体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加强正面的舆论引导,通过正面的、积极的典型案例,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传统主流媒体也要注意改造升级,资源整合,在新媒体领域开辟阵地,做好社会主流思想的传播,加大对正面新闻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为大学生推出优秀典型,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如新华网“大学生村官当花匠,开启创业之路”的新闻,对引导大学生开拓思维、脚踏实地争取成功提供了榜样。新媒体要自觉抵制虚假新闻信息的报道,还原事件真相,不搞“标题党”,不搏点击率,避免对大学生造成误导。

    学生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熟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校大学生要加大对新媒体的认识,学会正确运用新媒体提高自身修养,对于新媒体舆论要注意判断甄别,提高对新媒体平台上虚假信息、不当言论的辨识度,并且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传谣,进行网上互动交流时要注意自身言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规范自我的思想修养和道德行为。积极参加校园网站、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BBS等校园新媒体开展的有益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新媒体的强势来袭是经济、科技、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互联网+”的时代,新媒体平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舆论的正面作用值得思考。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易  方

    参考文献:

    ①何佳曦、李世举:《探析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科技传播》2011年第5期。

    ②张北坪:《论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影响》,《探索》2009年第2期。

    ③姜焕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职业时空》2010年第2期。

    ④李丹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探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23期。

话语权博弈:新格局和双刃剑
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
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
新媒体视角下的广告设计定位
新媒体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刑事司法报道中的权利规制
理性与人情的博弈
受众反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