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新闻的“小”报道

——以系列报道“蛟龙人的一天”为例

● 边艳菊 《 新闻战线 》(

    以小见大,在重大新闻报道中,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点,在“蛟龙人的一天”中得到了验证。重大新闻报道容易形成信息轰炸,如何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被人一眼看到并深深记住?独具个性的报道往往会备受青睐。

    今年7月16日~25日,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在北京农展馆举办,近千项重大成果中,“蛟龙号”独领风骚。

    “蛟龙号”载人深潜是国家863重大专项,7000米海试成功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在这场深海攻坚战过程中,新闻媒体也展开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新闻报道战。

    2013年,国家表彰了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中船重工报组织策划了“蛟龙人的一天”系列报道,由《千里把脉镇定指挥——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的一天》《倾心呵护父子情深——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胡震的一天》《大局为先 稳定军心——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侯德永的一天》《无畏挑战保驾护航——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程斐的一天》《一夜无眠——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张新宇的一天》《在风雨浪涌中抢修——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施冬春的一天》和《深潜通信生命线的守护者——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孟繁荣的一天》等7篇文章组成,涉及中船重工第七〇一研究所、七〇二研究所和长城电子三家单位,生动讲述了7位深潜人的工作状态和献身祖国海洋科研工作的良好精神风貌,为“蛟龙号”这一重大科研工作的新闻报道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2014年,该系列报道在首届国企好新闻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系列报道一等奖。

    “以小见大”,在重大新闻报道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点,在“蛟龙人的一天”中得到了验证。大,是指新闻事件的重大;小,是指文章的视角小(一天),文章的篇幅短,每篇文章皆在千字以内;文章的关注点小,关注细节。

    系列短文增强报道效果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往往只看个标题便将视线转到了下一个目标,新闻要想抓住人的关注力,短新闻无疑更具竞争力。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人们也开始尝试写作篇幅短小、内容更加吸引人的短文。“蛟龙人的一天”在报道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时,采用短文加系列报道的形式,将短文的可读性、吸引力和系列报道的持续性相结合,每篇都是千字文,每篇都围绕同一个主题——海试科研工作者为科研事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但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千里把脉”的总指挥徐芑南、“倾心呵护”设备的胡震、“大局为先”的侯德永、“无畏挑战”的程斐、“一夜无眠”的张新宇、“在风雨浪涌中抢修”的施冬春、守护“深潜生命线”的孟繁荣,7篇文章,历时三个多月,围绕同一主题,多角度、多侧面刻画出一组为祖国海洋科研事业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艰苦拼搏、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形象。

    巧选角度使报道独具个性特征

    重大新闻报道中,往往容易形成信息轰炸的海洋。如何从众多的新闻报道中展示出独特的个性,从而被人一眼看到并深深记住?独具个性的报道往往会备受青睐。“蛟龙号”从第一次海试到冲击7000米级成功,历时数年时间,科研工作者经历了很多考验,克服了重重难关,其间可书可写之事颇多。系列报道独辟蹊径,从“一天”这个时间段切入,将漫长的时间浓缩于一天之内,用镜头带入的方式,将读者拉进海试生活的现场,通过观其行、听其言、感其心,悟其风骨、仰其品格、敬其节操。但“一天”的时间太短,对刻画人物的形象难免形成限制。为突破这一局限,系列报道精心构思,借用写日记、写邮件、心里活动、身边同事的话等方式,巧妙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大局为先 稳定军心——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侯德永的一天》一文结尾,作为党支部书记的侯德永在宽慰妻子生重病住院的顾师傅后,返回舱内,为第二天将要迎接高考的女儿发出了“女儿加油!”的电子邮件。再比如,滂沱大雨中,望着胡震那雕塑般的身影,有队员想起了他那段情感细腻的海试日记:“清晨,海风微微,我又一次爬上脚手架,细细检查每一个设备。每一次触摸潜水器,我都像抚摸自己的孩子。我深深了解潜水器上的每一条脉络,每一条脉络上流动着的激情,我知道它不会让我失望。”(《倾心呵护 “父子”情深——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胡震的一天》)

    讲故事让新闻更吸引人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说,新闻故事化是指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蕴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故事化手法的应用已经被国内新闻从业者所认可。将故事化因素巧妙植入新闻报道中,更容易与读者形成情感互动、达到情感共鸣。在故事化新闻报道中,一是要注意用形象的事实说话,注重情节、细节;二是要把人作为故事的主体。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一个好的故事,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要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在“蛟龙人的一天”系列报道中,酷暑、狂风、暴雨、长夜……一个个镜头将读者拉入海试的现场之中:几千里之外的设备下海后突然失联,前方后方许许多多双眼睛焦灼地盼望等待;突然而至的狂风暴雨下是躲入安全的舱内还是冒险保护没来得及遮挡的机器设备;担心着第二天将迎接高考的女儿是长吁短叹还是想尽办法为生病住院的同事排解心事稳定军心……镇定的神态、风雨中的搏斗、黝黑紧皱的眉头、争分夺秒的抢修、一夜无眠的工作……一个个矛盾冲突,一个个情节和细节,将“蛟龙人”的故事深深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之中。

    从“小”切入,以“小”见“大”。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需要运用多种报道形式全方位展示新闻事件本身,也需要运用小视角的“放大镜”来关注新闻事件背后的人和事,小视角、小细节、小文章,在新闻报道中更能体现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更能展示新闻人物的精神风貌,应有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一席之地。

    (作者系中船重工报社编辑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豪情泼洒独属军人的生命张扬
发现平凡中的美
“大”新闻的“小”报道
在灾害报道里寻找纸媒新闻的“门槛”
党报视觉把关刍议
英语报刊财经类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
《中华好诗词》如何做到“形神兼备”
故事类电视节目背景音乐的应用
在大时代做好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