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发现平凡中的美

——新闻专题《他的生命里没有盲区》的纪实特色

● 张荣青 《 新闻战线 》(

    纪实采访,就是采访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就是在不妨碍、不干预被采访者生活的情况下,充分运用电视的纪实手法,完整展示人物活动流程,真实展开与人物的对话交流,采访的过程即是拍摄的过程。

    一位盲人青年熟练地摆弄着录音机,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的旋律瞬间流淌而出,响彻了整个房间。在优美的旋律中,他渐渐投入了、痴迷了,缓缓地走到窗前,仰望天空,好像看到了从窗外射入的光,看到了希望……

    这是18年前我们采访盲人音乐家高志鹏时的一个情景,至今它仍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那是1997年春节前夕,山西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组织了以《咱们山西老百姓》为主题的大型采访活动,要求人人出精品、个个创佳作,深入基层、奔赴一线,从老百姓中挖掘有故事的人,用镜头展现他们的平凡与伟大。活动三人一组,共十组。我和张安国、王新宇组成了一个采访小分队。每位记者编辑都迅速进入了“战斗”状态!

    很快,一位名叫高志鹏的盲人青年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自创自弹自唱的《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太原市残联举行的“并州自强谱”上获奖,并且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那天,他穿着闪亮的演出服站在领奖台上,脸上挂着幸福的笑意,腰板挺得笔直,但他那空茫的眼神让我敏锐地感觉到,他的背后一定有着超乎常人的坎坷与沧桑。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好题材,绝对不能放过。

    确定了题材,只是完成了作品创作的第一步,该从哪个角度入手、应选取哪些素材、要如何构思才能体现出所需要的艺术效果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最终,通过与同行的交流、探讨,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渐渐形成了。

    以纪实手法彰显作品特色

    纪实采访,就是采访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就是在不妨碍、不干预被采访者自然生活的情况下,充分运用电视的纪实手法,完整展示人物活动流程,真实展开与人物的对话交流,采访的过程即是拍摄的过程。而我们这次采访做到了这一点。高志鹏是个盲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比较随性,既能让我们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纪实采访,也决定了我们这次采访的最大优势——自然、真实。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架好摄像机,边聊边拍,而高志鹏丝毫不紧张。采访中可谓亮点频出。我们发现,志鹏是一个语言天赋很强的人,出口不凡。他6岁失明,我们想知道他之前对色彩的印象,于是引导他想起儿时的欢乐,想起小时候姐姐用喇叭花给他染指甲,我接着问:“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他说:“最喜欢蓝色。因为大海、天空都是蔚蓝色的,天空总给人一种广阔无边的感觉,如果是雄鹰就应该在天空中翱翔……”

    谈人生,谈爱好,谈创作,他总是滔滔不绝。他的老师说得好:(同期声)“他特别有天赋,吹拉弹唱都行,两年创作了14首歌呀!流出来的就是歌。”

    志鹏平时很忙,爱好也很多,因此艰苦的跟踪采访就成了我们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他的饮食起居、上学下学、作词谱曲、吹拉弹唱等等举动,几乎都成为了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拍摄内容,以至于我们三人本来的生活习惯也被打乱,在时间安排上只能适应他的节奏。记得有一次,我们从上午8点不停歇地拍摄到下午3点多,早已饥肠辘辘了,但看到高志鹏还兴奋地忙碌着,我们也只能忍着,一直忙到晚上,才吃上所谓的“中午饭”。

    以新颖的开头抓住观众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一件事情是如此,对一件电视作品更是如此。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因此,我想到了窗口前的那一幕。

    那样一个人,那样一种信念,那样一种精神,在那一刹那间以一种圣洁的姿态绽放出来,叫人心动得想要落泪!因此,我在编辑作品《他的生命里没有盲区》时,把它作为全片的开场镜头,(同期声)“眼前,这来自窗外的自然光,对于他——一位盲人来说已无法感知,而由他编织的‘满天繁星’却在他心中熠熠生辉……”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到了高志鹏的音乐世界中,让人们从动人的音乐里逐步了解主人公的精神内核。高志鹏声情并茂的歌声和他漫漫长路上下求索的精神有机融合,打动了许多观众。

    以生活细节折射精神风貌

    生活细节能折射出人的精神风貌。在与高志鹏的朝夕相处中,我们捕捉到了一个盲人超乎常人的举动:学写字,练游泳,自如地焊接电器,娴熟地表演自行车接力,快速在点歌单百余首歌里找到要点的歌曲,得心应手地使用十来种乐器等等。这林林总总的细节,丰富着我们的镜头,感动着我们的心灵。这种看似随意却有意、看似闲谈却用心的伴随式、跟进式采访,将人物采访与人物活动融为一体,使被采访者完全置于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令人感到新颖、生动、真实。

    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完整的思路便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片子已经不仅仅是为表现盲人歌手的普通生活,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里挖掘出原本属于生命中最本质的内核——强大的生命力,顽强的毅力。这样,我们的作品就有了灵魂,片中的主人公就有血有肉地“立”了起来。

    以编年体手法搭建脉络

    细致的前期采访为后期的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后期付出的心血也丝毫不亚于前期的采访。讲高志鹏的故事,我们选择了编年体加同期声的手法,每一个重要阶段之前,是他对生活深刻的感悟,这是为了让观众对这个6岁失明的农村孩子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没有一个英雄是天生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在同期声的选择上,主要抓住能反映高志鹏内心世界的、乐观向上、充满自信的语言。在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择取有代表性的语言来表现,每一段同期声的运用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历程的开始。

    比如他18岁那年的人生感悟(同期声): “人生嘛,人生挺美好的,我觉得人生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应该有,应该把吃苦当做一种乐趣,我天生就有点这种劲儿,他们说危险的地方,我偏要试试,我特别喜欢那些下大雨下大雪的天气,能出去滑一滑,玩一玩,可有意思啦;我可爱游泳了,我扎猛子‘嘣’一个猛子就扎到池底了。”

    以蒙太奇手法烘托主题

    编辑过程中,我多处使用蒙太奇手法,恰当地突出主题。回忆往事那段,志鹏的父亲含泪讲述,(同期声)“当时将沥青涂在木板上用锥子扎出简谱,让儿子用手去摸,从9岁摸到14岁,他摸会了简谱,也摸懂了《二泉映月》,知道了阿炳,他也想成为盲人音乐家……”我把这段心酸的往事,做成黑白效果,这样给人带来时间的跨越和视觉上的冲击,把观众也一同带回到了过去。父亲颤栗的声音,粗黑的大手,老泪纵横的讲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从微观的黑白画面到感人的现场镜头,恰到好处地形成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这次以《咱们山西老百姓》为主题的大型采访活动,共有30多件作品,《他的生命里没有盲区》在业务学习交流中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后来通过网络和通联的交流,在广东、东方、陕西等十几家省级电视台特约播出。先后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三等奖,中国残联好新闻一等奖,山西广播电视奖电视专题一等奖等奖项。一些外省的山西籍人士也来信,说看到此片后,为山西省有这样自强不息的青年感到高兴和自豪。

    现在来回顾《他的生命里没有盲区》采制的前前后后,似乎是轻松的,可当初在采访中,为了一个镜头、一句话、一段音乐、一个画面,真可谓绞尽脑汁、殚精竭虑。当然这是电视人的责任和义务。庆幸的是我们得到了不菲的回报。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三等奖作品《他的生命里没有盲区》,至今仍是许多电视专业机构学习的范本。探究它的选题、采访、编辑过程会发现,纪实手法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作品以新颖的开头吸引观众,以生活细节折射精神风貌,以编年体手法搭建脉络,以蒙太奇手法深化立意,都起到了烘托主题的效果。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新闻敏感性,要能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平凡中的美。

    一部作品能感动自己,感动观众,这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这也是我们为之苦过累过后的一丝欣慰……

    (作者系中国黄河电视台《在中国》栏目制片人)

    责任编辑:武艳珍

豪情泼洒独属军人的生命张扬
发现平凡中的美
“大”新闻的“小”报道
在灾害报道里寻找纸媒新闻的“门槛”
党报视觉把关刍议
英语报刊财经类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
《中华好诗词》如何做到“形神兼备”
故事类电视节目背景音乐的应用
在大时代做好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