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豪情泼洒独属军人的生命张扬

——“风花雪月?血性精神”专题的思维方法

● 张建军 张锦霖 黄桂斌 《 新闻战线 》(

    人民武警报特别策划的“风花雪月?血性精神”,在凝聚军魂血性、激发强军力量宣传中,刮起了一阵强劲的军旅文化之风。其显著特点之一,是运用独具匠心的思维方法,豪情泼洒出一抹独属于军人的生命张扬。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015年3月22日,《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以4个版推出了“风花雪月?血性精神”特别策划,在凝聚军魂血性、激发强军力量宣传中,刮起了一阵强劲的军旅文化之风。这是一组主题鲜明深邃、逻辑科学完整、辞采华美生动的系列文章,其高远激越、大气磅礴、浪漫潇洒的文风,读之如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诚如《文心雕龙?神思篇》所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该专题最为显著的特点,莫过于运用独具匠心的思维方法,豪情泼洒出一抹独属于军人的生命张扬。

    以天马行空般的独特联想视角,完成了“风花雪月中的血性”大主题的融合

    专题策划重在揭示问题,最见功力的是寻求破解主题的角度,开掘不同的层次,展现独到的眼光。而破题的最佳角度来自对关注对象的独特揭示和深入研究。在这方面,“风花雪月?血性精神”专题灵活运用了联想思维法,以天马行空般的联想破题,在“风花雪月”与“血性”之间构筑联系,让“血性”真正融入到“风花雪月”之中,让“风花雪月”完美体现出“血性”精神。

    联想思维法,是在不同事物之间产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如专题开篇《风》篇,在主题融合上运用了内在相关的联想方式,即通过考察事物之间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历史与现实等关系,见微知著,纵横联系,在内在关系上架桥建船。

    “铁马秋风”出自陆游的《书愤?其一》,全句为“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的是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的历史。由此,“历史文化”成为破题的关键词。

    我国自古重视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对于“铁马秋风”而言,我们首先联想到,人类历史上曾旋风般驰过一支支胜利之师,而那些金戈铁马的征伐,宣扬着他们无比强大的武力,更象征着其坚强刚毅的血性灵魂支撑。一支百战的军队,一定拥有传承其血性与力量的精神家园。“血性”与“历史”找到了内在联结点。

    历史思维认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此意义上,“铁马秋风”尝试以人类战争史上胜利与失败的经典战例作为蓝本,对当下新一代革命军人投身强军实践的精神动力和“军人应该拥有怎样的血性”做出回答。回望我们的精神家园,才能够懂得血性昨日如何凝铸,今日为何坚守,明日向何汇聚。于是全文看似说史,实则观照当下,从而对少数信仰缺失、使命意识淡化等倾向问题予以强烈关注,以历史的兴亡之思,为读者敲响精神警钟,擂响灵魂战鼓。

    铁马秋风→战争历史→历史文化→血性源泉

    关联点:诗句典故

    关联点:经典战例

    如果说“铁马秋风”与“血性”的融合过程为内在相关的联想,那么《雪》篇运用的则是外在相关的联想。这种联想的关键,是找到事物之间的外在相似点,思维可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于类比中进行,或在排列中发散,不拘一格。

    “楼船夜雪”,出自“楼船夜雪瓜洲渡”,虽与首篇“铁马秋风大散关”出自同一首诗,但构思时并没有继续从历史角度作考量,而是另辟蹊径,对诗句本身的意境进行分析。实际上,“楼船夜雪”蕴含着极静极动的特征,展现了一幅“大战降至,寂静平流下,奔涌血性能量”的震撼画面,它在静与动、冷与热的极致中,暗藏着杀气与血性。

    另外,本文作者陈胜利为军旅影视剧导演,运用光影画面讲述惊心动魄的军旅故事。于是“光影文化”被选为该篇破题的契合点:影像长河中,那些极具张力的画面,往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充斥着震颤灵魂的战斗情怀,澎湃着动人心魄的军魂血性。“光影文化”与“血性”于此构成联系。

    既讲“血性”,不妨从军旅影视作品中那些经典画面说开来,去透视独属军人的生命张扬,触碰血性魂魄的不朽光影,是为“楼船夜雪”中的“血性”。

    楼船夜雪→诗句意境→光影文化→震颤灵魂→血性魂魄

    关联点:画面张力

    关联点:战斗情怀

    以鳞次栉比般的独有系统格局,完成了“风花雪月中的血性”多层级的建构 

    如上所述,在大主题的融合上,该专题采取的主要是直观、灵感、发散想象等创造性的联想思维,相对而言,在谋篇布局的多层次建构上,运用的则是严谨、科学、全面完整的逻辑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即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性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

    首先,在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里,上下级(纵向)是归属关系,同级之间(横向)是并列关系。如图所示,“风花雪月”归属于“血性”这一大主题之下,4个主题篇章分别从历史、符号、光影、情感四个并列的不同角度对“血性”进行多方位的解读,从而聚焦“风花雪月中的血性”。其次,系统中同级之间的元素,按照组织结构分为合作与对立两种,这一点在具体篇章中都有充分体现。综观整个专题,从纵向的归属链接,到横向的归纳排列,都给人一种错落有致、有条有理的层次感、整体观。

    《花》篇第一层结构为“战地文化”,作者从丰富多样的战地文化形态中,选取了战旗、战歌、棋意、诗词4个战地符号作为论述方向,此为并列的第二层。而这4个符号之间,存在视觉与听觉的对立关系,前者为战旗与棋意,后者为战歌与诗词,此为第三层结构。第四层则是对具体符号的深入分析。如“棋意”一节,先举彭德怀战前下棋获良策为例,说明棋盘实为沙场预演,于是落子如调兵遣将;下文再举新疆一场反恐演练,指挥员将演练视作棋局,于是作战成了棋盘对弈。从棋盘到沙场,从沙场到棋盘,将对“棋意”的阐发分为了双向互通的两个维度,论述充分、圆满完整。

    《月》篇的结构也十分巧妙、深入全面。第一层为“家国情怀”,第二层则从“情感”出发,将边关军人的家国情怀归结为“酸、甜、苦、辣”4个方面,分别对应生离死别、浪漫柔情、寂寞怀乡和边关烈酒,将难以涵括的边关生活、难以诉说的军人情愫,透过“味觉”方式传达给读者,令人回味良久。而在具体“味道”的品尝上,还存在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是为第三层结构。在“酸”一节,作者将边关的死亡解读为三个特点。首先是简单、容易。在边关,一场大雪,一次滑坡,一道悬崖都足以致命,生死永诀;其次是短促、转瞬。在高原,一次跳车,或半夜一次解手,很可能就此栽倒在地,长眠边关;在此基础上,作者更进一步,提出了第三个特点:生死相续、生死一体。对边关军人而言,生的本身,承载着死,那是因为他们经历过的生死、目睹过的牺牲,都融于血液、渗入骨髓,继而化为更坚定的担当、最无悔的坚守;而死的本身,则因为高贵的精神、无悔的奉献使灵魂得以永生,生命因之不朽。

    以纲举目张般的独特提炼手法,完成了“风花雪月中的血性”的思想共鸣

    国学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一篇文章的质量高低、分量轻重、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深刻。历史上那些千古不朽之作,也都依赖于其深邃思想和高远境界,极具震撼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这方面,“风花雪月?血性精神”专题很好地继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从贯穿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中,提炼出一个个闪烁思想光芒的独到观点,给人以生命启迪与灵魂洗礼。

    归纳提炼是从个别事物中获得普遍规律,从而帮助人们认识事物,发现本质。纵览《风》篇,全文洋溢着一种刚劲豪迈的磅礴之气。澎湃着血性胆气的谈古论今中,不乏睿智的判断总结,令雄壮的文采蓄养着智慧的力量。如“神勇”一节,开篇即引三国猛将张飞于长坂坡上横枪立马,一声怒吼震退百万曹兵的精彩叙述。紧接着,作者由张飞这一经典形象出发,将“神勇”归结为“最能概括军人特质的词汇”,代表着“豪放、刚健、雄浑、火热的阳刚之美。”文中并没有止于对军人之勇的激赏,而作进一步深思,冷静指出如张飞这般神勇从何而来——“军人的血性与勇敢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在战场这个极端特殊和残酷的环境中不断磨练和淬炼。”将“神勇”与“战场”联系起来,并以一连串如排炮急发的精彩排比,将军人之勇升华至精神高度:“战争永远是勇敢者的游戏。在生与死、血与火、苦与累的淬练中,唯有放下一切顾虑和怯懦的人,才能爆发出最大的潜力和能量,激荡起横刀立马的豪气、舍我其谁的霸气、敢打必胜的底气、所向披靡的锐气、赴汤蹈火的胆气、视死如归的勇气,锻造出无比锐利的寒锋利刃。”

    《雪》篇充溢着强烈的思辨性与精神张力。如第二节“坚持与放弃”,依次列举《士兵突击》中执著笃定的许三多、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圣雄”甘地说明长久坚持所蕴藏的巨大能量,随即笔锋一转:“有坚持,就会有放弃。为了心中的信念,我们需要长久地坚持,也会有决然的放弃。”列举红军长征中,一位冻死的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引起读者共鸣,由此感悟到:长久地坚持与决然的放弃本身,都是问心无愧的选择,都值得人们由衷敬佩,因为在这背后是作者从“坚持/放弃”中挖掘出的精神实质——信念:“我们相信,坚持和放弃都源自于坚守信念的血性。正是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血性精神,足以使世界改变,让命运改写。”

    的确,思想的最佳传达不是宣教,而是隐藏于形象之中、文字背后或渗透在字里行间,自然提炼升华。好文章让人读了感到不仅有意义,且有意趣和意蕴,从中深受感染启发,其思想内涵愈深广,则文化价值愈高。“风花雪月?血性精神”专题在“文以载道”的思想引领下,以其深邃鲜明的思想观点、纲举目张的提炼手法为我们带来了高境界、高品位、高价值的精品佳作,更拓展了对强军目标及军魂血性文化宣传的思考维度及思想深度。

    (作者分别系人民武警报总编辑,军事后勤编辑室编辑,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祝晓虎

豪情泼洒独属军人的生命张扬
发现平凡中的美
“大”新闻的“小”报道
在灾害报道里寻找纸媒新闻的“门槛”
党报视觉把关刍议
英语报刊财经类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
《中华好诗词》如何做到“形神兼备”
故事类电视节目背景音乐的应用
在大时代做好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