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运用新媒体做好信仰教育

● 谢立敏 《 新闻战线 》(

    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载体,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和社会舆论放大器。青年大学生是受新媒体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之一,其思想行为、价值观念都深深地刻上了新媒体时代的印记。在这种现代境遇中,如何充分挖掘新媒体的强大优势,走在信仰教育的前沿地带,重构逐渐失落的精神家园,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信仰关乎人的精神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人生在世,不仅要追求事物的实在性,还要诘问人生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在不断探索和追问过程中,人的精神需要得到慰藉,心灵需要宁静,这种需要形成了人的信仰。

    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人选择的信仰也不尽相同。可见,信仰实质上是人的一种内心状态,是最高形式的特殊的精神意识,但其产生的终极原因,还是要到现实的物质生活中去寻找。

    罗曼?罗兰曾说:“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关于信仰的戏剧,信仰在整个的人生中有着导航的作用,就如我们在茫茫的大海中行进一样,如果没有了航标,也许整个船只就会失去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途。所以我们的人生就如同这样,如果生命中没有信仰的存在,也许我们就会沉入海底。”信仰关乎人生走向问题,只有坚定信仰才能执着奋进,才能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才能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生的意义。

    作为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绝不局限于单纯的精神活动,而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是通过主体在行为活动中对真理的追求、对道德的完善、对美好的向往来实践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种关注人性完善的理论特质天然蕴涵着科学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真善美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简言之,信仰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因此,引导大学生体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与价值,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重构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使其从虚无和茫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在追求科学理性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优美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还要关心和关注人的精神家园,赋予人生以真切的意义感和终极的价值关怀,这样才能为当代莘莘学子和全国各族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丰润的道德滋养,才能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

    面对新媒体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正在逐渐失落。因此,教育者应该正确看待和利用新媒体,不能忽视其所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首先,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容易滋生负面、失真信息。新媒体时代,人们缺乏的不是信息资源,而是对庞杂信息的筛选能力。人们一旦丧失了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缺少了内在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消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权威,使其处于一种劣势、失语的危险状态,给高校信仰教育带来挑战。

    其次,新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分依赖新媒体,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沉迷于新媒体带来的愉悦感,不能正确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过分地沉溺于虚拟化的生存状态,容易使大学生性情淡漠,性格孤僻,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甚至造成人际沟通障碍。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相关的监管和法律制度不健全,容易出现大量的虚假信息和道德失范行为,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甚至是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信仰教育的难度。新媒体不仅是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同时也发挥着塑造价值观念的作用。在复杂的环境下,新媒体有时会成为西方势力文化侵略的工具。它往往披着“自由”与“民主”的外衣,占领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兜售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某些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瓦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一旦大学生缺少正确的引导和理性的判断能力,就会导致其理想信念的大厦坍塌,从而增加高校信仰教育的难度。

    运用新媒体做好信仰教育

    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凝聚青年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信仰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强大优势,有效化解新媒体的种种挑战,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实则是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寻找生命的源泉。

    首先,新媒体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一直是社会上的主要叙事话语,牢牢掌握着社会舆论的主导权。这种狭窄的知识渠道难以满足大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①是顺应媒体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超地域、跨文化的开放特征,拓展了高校信仰教育的空间。借助新媒体,我们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屏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可以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批判地加以继承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吸引力;可以充分发挥各种网络工具的优势,如主题网站、微博、BBS、MSN、QQ 等,丰富信仰教育的手段,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理认同。只有以科学的态度认识新媒体,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崭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其次,新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实现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传统媒体时代,教育者在教育与引导青年学生时往往采用单向灌输方式,只注重客体对教育信息的无条件接受,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主体意识、现实需求等因素,没有尊重客体的主体选择权,教育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应用新媒体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单向被动式传播方式,形成个性、平等、及时的多向互动式传播方式,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交往、对话与理解,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要,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主动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愿望,确立正确、科学的信仰。

    第三,新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在传统的信仰教育中,师生双方之间基本上采取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方式,交流和沟通不能完全处于平等状态,甚至存在一定的隔阂。学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育者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这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不能充分发挥信仰教育的作用。如今,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工具,在交往中隐匿了个人的身份、性别、角色、相貌等一些重要信息,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符号交往可以消除现实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障碍,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轻松融洽的虚拟空间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倾诉心中的苦恼、困惑和迷茫;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使信仰教育工作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给信仰教育带来了发展变革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新媒体时代特征,顺应和把握时代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健全信息监管机制,构建新媒体时代教育载体合力,牢牢掌握新媒体信息的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起牢固的精神长城。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林  媛

    注释:

    ①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好话循环”外的传播支点
运用新媒体做好信仰教育
网络媒介与南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新媒体艺术特点与公益广告设计
新闻播音主持人的专业心态分析
媒体报道如何助力民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