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媒体融合中的“变”与“不变”

● 文思宛 《 新闻战线 》(

    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纸媒等传统媒体纷纷在改革编采组织构架、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流程等方面进行探索。这样的变革必然带来从业人员自身的变化,如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学习使用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适应媒体融合后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等等。有一些媒体,已经出现全媒体编辑部、全媒体编辑、全媒体记者。

    媒体融合是时代潮流,传统媒体转型是大势所趋。然而,转型有变也有不变。最根本的“不变”就是媒体的基本属性、功能和原则没有变。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平台, 媒体本质上是文化产品,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中国的新闻媒体更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联系党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这就是主流媒体的政治属性(或可称为上层建筑属性)。无论媒体融合怎样发展、传统媒体如何转型,这一基本属性和功能不会改变,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也不会变。

    “内容为王”没有变

    现在有一个说法叫“渠道为王”,从倡导媒体人转变传统思路、建立“用户思维”的角度讲没有错。但是作为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内容,特别是优质内容。必须坚持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对此,媒体人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媒体融合进程中,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在奋力拓展“渠道”的同时,坚持把内容作为“立身之本”。为共享采编资源,集团在“整合”与“融合”上做文章:首先撤销了贵阳日报和贵阳晚报的记者部,组建由编委会统一指挥的新闻中心;继而搭建了“中央厨房”——新闻采访指挥调度平台,负责报道选题的策划、报道内容的研判、用户反响的分析等等。此举使报道方向更加“精准”、报道内容更“接地气”,还成功策划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深度报道,得到了党委政府和读者(用户)的好评,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也进一步增强。

    为提升报道质量,贵报集团将2014年确定为“精耕细作年”,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合力创新,集中采编队伍精兵强将组成策划团队,在省内媒体中首家组织大型跨境采访活动,先后赴印度班加罗尔和瑞士采访,推出了《高科“西游记”》《贵州?瑞士:跨越空间的对话》两组系列报道,二是融合创新,在所有重大活动报道中尝试媒体融合,打破媒体界限,实现纸媒、网络全媒体多形式报道;三是手段创新,以时政新闻为突破口,重点解决报道模式化,文风官腔浓、缺乏贴近性的问题,推出了《赵克志点赞大数据》《禁麻小分队带着神器查搓麻》等一批可读性强、呈现形式多样的好作品。对此,省新闻阅评员的点评是:“时政报道做到这个份上,实在可算作很大的成功。”

    因为坚持“内容为王”,集团旗下的贵阳晚报官方微信因其内容推送及时、信息翔实而长期排名在全省第一;贵阳日报一直在全省市(州、地)报纸稳居榜首;贵阳晚报不仅占据了贵州都市类报纸市场的龙头地位,更是在纸媒普遍下滑的颓势中发行量、广告收入稳中有升;2014年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广告经营跻身全国20强。

    深入生活的原则没有变

    新闻报道是特别强调实践性的一项工作,好的新闻必然来自实际生活,好的新闻报道只能来自深入扎实的采访。

    新闻是“跑”出来的。一是要肯“跑”,这是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态度;二是要会“跑”,这反映的是记者业务水平、专业技能。近几年,新闻界“走转改”就是提倡记者深入生活“跑新闻”。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在2013年、2014年获得省新闻奖的作品中,90%以上是记者在“走转改”中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采写的稿件,其中获一等奖的《进城农民工回“空心村”过年》,就是记者放弃春节休假深入山村与农民一起过年后写出的,评委一致认为:报道的特点和优点在于“真实”和“真情”。作者在谈感受时说:“走转改”最大的受益者是记者,通过“走转改”,写出的报道更加鲜活,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自己都觉得进步越来越大。今年5月,记者申欣以打工者身份到贵阳市“高端餐饮一条街”的酒楼暗访,当了半个月的服务生,采写出调查报告《箭道街,喧嚣之后待转身》,通过对依赖公款消费生存的高档餐饮业的全景式描写,生动反映了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社会风气、官场生态的变化,更对高档餐饮业如何适应“新常态”进行了剖析。不仅在读者中反响很好,也受到贵州新闻出版广电局的高度重视,专门组织专家进行点评

    独家报道的重要意义没有变

    独家报道对提升媒体竞争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它反映的是媒体和媒体人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贵阳日报传媒集团不断强化编采人员的“独家新闻”意识,无论是在突发新闻现场,还是在重大事件现场,都活跃着贵阳日报记者的身影,给读者带来最快的资讯,最权威的现场报道。在全国两会和两大国际性会议——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等重大活动的报道中,集团派出精兵强将,在第一时间通过“两微一端”和纸媒,推出大量独家报道,被境内外媒体和各大网站转载。轰动全国的“2·28”公交车纵火案、“5·26”山体滑坡事故,都贵阳日报传媒集团的记者最早抵达现场、最先发出报道。当天各大网站转载的报道主要来自“贵阳网”和贵阳晚报官微,这在客观上提升了贵阳日报传媒集团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独家新闻还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专业水准。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同质化现象相当普遍,传统意义上单纯强调时效的独家新闻,已经不再是主流媒体的优势。但恰恰是在这样的挑战面前,主流媒体的“专业性”更能凸显。深度报道可以视为主流媒体为抓独家新闻而开辟的一条新路。以贵阳晚报为例: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贵阳市发出了禁止公职人员在工作时间、公共场所打麻将的禁令。本地其他媒体大多只作了动态报道,贵阳晚报则对禁令出台的背景、实施办法和操作方式进行梳理后,派出记者全程跟随暗访组进行采访,写出了《禁麻小分队 带着神器查搓麻》的系列报道。由于这一组报道规模、视角和呈现形式独一无二,因而成为同一题材的独家报道。主流媒体拥有相对完善的传播机制、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和权威可靠的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源的获取、筛选和利用更加专业,其报道的全面、客观、系统必然是碎片化、随机性和个性化的自媒体无法比肩的。

    消息的地位没有变

    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而消息最能体现“快”的特点,因此一直是“主力军”。新闻报道强调“短”,也是为了“快”。美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基础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强调:“好的新闻是简短明快的。简短的句子和段落是它的特征。”“倒金字塔结构既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媒体和社会公众在微博、微信中发布的大量信息,或多或少都具有消息写作的特征,说明短消息最能适应媒体转型期用户的要求。而且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文字、图像、视频等可以同时发布,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要。贵阳日报、贵阳晚报的官方微博、微信和“贵阳网”客户端发布的信息,60%以上都是新媒体中心对纸媒的消息报道进行重新“包装”后推送的,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仍然保留了传统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即使是“两微一端”实时推送的突发新闻、即时播报,也明显带有传统消息的写作特征,如“导语+主题”的形式。去年7月16日,贵阳市遭遇特大暴雨,贵阳晚报官方微博在第一时间以《水淹全城!贵阳在雨中惊醒》为题进行报道,百余字的报道从标题到内容都采用了标准的“倒金字塔”结构。事实证明:越是在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消息的优势越能体现,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也最具操作性。

    (作者单位:贵阳日报传媒集团)

    责任编辑:冷  梅

构建矩阵 拓展对外传播效能
媒体融合发展的地方探索与实践
用有温度的镜头记录有故事的肖像
“偏冷”角落里的“热点”新闻
策划报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做不一样的新闻”
媒体融合中的“变”与“不变”
“电视+”激发农业节目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