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做不一样的新闻”

——武汉晚报2015年改版评析

● 周 洋 《 新闻战线 》(

    这是一个被速度冲击得支离破碎的时代。技术大行其道,新闻的传播速度、移动端各种载体的迭代,都在以分以秒计算。报纸的版面刷新再快,也无法跟上网络和读者的速度。

    先天劣势无法改变,区域性报纸要想在整个传播格局下占有一席之地,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读者的黏合度。只有如此,才能体现报纸的舆论宣传职能和广告吸附能力。

    2015年1月17日,武汉晚报进行了一次创造性的改版。相较于2012年对版面构架和文本操作的重塑,本次改版更加贴合时代特征:体现阅读节奏的“双休版”,最大限度地在报纸上与读者互动,扩充民生板块的版面增加服务,擦亮纸媒“公信力”的招牌。

    此次,武汉晚报从制度上明确了“做不一样的新闻”的理念,强化内容的必读性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告别简单的同质竞争,力争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继续生存的机会。

    用“双休版”的必读性,让铁杆读者“悦读”

    吸引不了读者的报纸就是鸡肋。

    长久以来,周六和周日的报纸最不被商家看好,只有零星的广告投放,在慵懒悠闲的周末,对零碎的信息读者兴趣寥寥。

    通过近半年的调查,武汉晚报推出了“双休版”:周六推出《今天头条》《娱乐周刊》和《家周刊》,周日主打《今天头条》《天下周刊》和《知道周刊》。各周刊不仅全部前置,而且占当天总版数的1/2~2/3。周一至周五看信息,周六日看文章,这种有节奏的阅读符合读者习惯。

    全新的双休版算得上一次有益探索。双休版是否带来了以前不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半年的实践证明,答案是肯定的。不论是报道还是专副刊的主要文章,崇尚深读,立足于解渴、解惑、添乐,效果凸显。

    《今天头条》——双休版的脸面和标杆

    区别于平日的《关注》《调查》等深度新闻版,《今天头条》稿件不特别追求时效性,但强调独创、故事和必读。

    湖北女诗人余秀华凭《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炮而红时,全国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武汉晚报安排记者去体验余秀华的生活。经过一周的打磨,以《那村 那人 那诗》为题推出3个整版的稿件,因为挖掘深入、细节动人,后发的报道反而有了更多“独家”的卖点。

    虽然不追求时效,但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今天头条》也会主动出击,今年“3?15”正好是星期天。编辑部提前谋划,独家专访全国知名打假人士王海,很多读者都会关心,当年的“红人”王海现在是什么状况,而且稿件也与报纸这一段时间的“3?15”报道相呼应,形成合力。

    当然,当天发生的重要新闻或显著新闻也是《今天头条》关注的焦点。当遇到重大政务新闻时,不回避或简化,而是进一步探索晚报深度报道政务新闻的路子,如武汉新市长上任之时,《今天头条》精选、融汇了新市长万勇会上会下的言行,以《万勇回到武汉的13天》为题,刊发长篇通讯,从政务与民生、责任与爱心的交集中,拉近了新市长与市民的距离。

    6月份以来,股市成为热门话题。6月20日,《今天头条》用3个版的规模报道了《一天之内千股跌停,还能不能好好过端午了?》;6月27日,又用3个版报道“史上最大股灾”,同时对后市进行了专题解析;7月4日、5日,证监会连续出手救市,《今天头条》也连续重点推出“抗跌救灾”报道。

    《捌周刊》——有立场的演艺八卦

    一反娱乐新闻大多采取转载的套路,《捌周刊》以本报记者原创稿件作为主打,加上独到的评说,使得娱乐报道有深度、有特色、有观点。

    著名演员王学兵因吸毒入狱,《捌周刊》没有按照惯常的手法去挖掘王学兵的情史,也没有罗列这些年吸毒的明星们,而是将王学兵成名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几位演员现状进行对比,主题为“八卦如浮云,实力恒久远”。做到了娱而不滥,乐而不俗。

    娱乐新闻还派生出服务性,如《本报记者客串模特4招教你化出完美媚娘妆》,敏锐地抓住网络上流行武媚娘妆秀潮,通过采访化妆师、摄影师,以记者作为媚娘妆模特,为如何做时尚达人支招。

    《知道周刊》——在悦读中长知识

    从周刊的名称可以看出,其意在让读者在休闲阅读中掌握生活知识。在常规的版面安排上,包括《大家鉴赏》《知道分子》《真假我辨》《趣味科学》和《生活实验室》等5个板块。

    《大家鉴赏》是个相对静态的版面,为了规避报纸A叠的副刊化,我们要求选题“静中有动”,即鉴赏对象要么是最新的热点,要么与普通读者息息相关。比如2月15日的报道《羊年都2000多岁了》,紧扣春节将至,给大家讲述两千多年前的十二生肖模样,自然而然地吸引读者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非强制读者“读史”。

    《生活实验室》是《知道周刊》的拳头产品,也是基于当下信息传播特点设置的板块。在这个网络传言漫天飞的时代,以权威性和公信力为立身之本的传统纸媒,有责任通过科学的手段,让读者获得与生活相关的更多真知。因为《生活实验室》在市民中有了很好的美誉度,武汉市质监局已将其列为产品抽检征集平台。

    用有温度的互动,让读者成为记者

    报纸有依靠群众的悠久历史传统,升级“群众通道”,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办报,成为办报主体,直接参与新闻发现、策划、报道,甚至是版面规划,既能大大提升新闻的鲜活度,又能锁定参与者,使其成为铁杆读者,进而影响其朋友圈。

    眼下,报纸改版的周期越来越短,为让改版有创意、更能吸引大众的视线,去年10月8日,武汉晚报史无前例地在头版开了“天窗”,做了一个概念版,除了报眼位置,整版全部用来向读者征集改版的建议和意见,读者可以直接在版上填写,然后寄给编辑部或以照片的方式通过微信微博传给编辑部。

    开“天窗”,不仅仅是一种姿态。读者知道我们的优点和不足,也知道自己想从这份报纸中得到什么,他们的需要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有人说,现在社会讲究专业人做专业事,国内一些报界当家人认为怎么办报,不需要听读者的意见。事实上,读者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哪些不感兴趣,办报的人不一定完全了解。武汉晚报开门办报,开天窗征求读者意见建议,让读者看到了晚报的诚意,这是对读者的尊重。

    这次开“天窗”,在读者和业界都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截至活动结束,武汉晚报共收到读者关于改版意见建议的书面来信1258封、电子邮件568封,“武汉晚报开‘天窗’征集读者建议”的微博阅读量逾480万。

    此次改版,武汉晚报在全国首创《双V新闻》和《双V街拍》两个版,武汉晚报的“双V记者”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专属阵地。

    2014年,武汉晚报以复刊30周年为契机,面向全武汉的市民组建“武汉晚报双V记者团”,邀请读者一起来“玩转”新闻。

    “双V”既是指微博、微信,又寓意英语所说的胜利,“双V记者团”是一次全新的新闻众筹,向市民广泛征集新闻线索和新闻作品,向参与新闻众筹的“双V记者团”成员发放优厚的酬劳。

    “双V记者团”成员提供的新闻线索或采写的稿件无论刊发与否,都按新闻价值大小实行等级打分,发放报酬。武汉晚报专门构建了“双V记者”的考核体系,并由一名本报记者作为专职的“记者团团长”,对成员进行管理。

    “双V记者团”去年9月正式成立后,首批成员名额为1000人,后来因为参与的读者热情很高,扩容为2000人。

    “双V记者团”是新闻报料人,也是新闻采写者,是和武汉晚报职业记者一起进行新闻采写互动的“市民记者”。当然,“双V记者”采写的稿件要见报,会有职业记者进行审核和补充。

    通过半年的运行,“双V”板块效果之好出乎意料,“双V记者”不仅提供了大量独家线索,还采写了众多普通市民喜闻乐见的稿件。特别是《双V街拍》版,因为他们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所以,提供的照片比职业摄影记者拍摄的更加鲜活生动。

    由《双V新闻》衍生出来的“尖板眼大赛”,现在已经成长为武汉晚报的招牌栏目之一。一旦“双V记者”采写(或提供线索)了有特殊本领的普通市民,武汉晚报就会邀请市民来挑战,凭借在武汉区域内的广泛影响力,每次都会有众多读者赶来“打擂”。今年5月,武汉晚报“双V记者”发现了极会玩舞蹈机的潘爹爹。由于舞跳得好,不少90后靓女都会跟这位64岁的老人到游戏室PK跳舞,而且基本无人能赢过他。

    5月14日,武汉晚报刊登了潘爹爹的报道,同时“尖板眼奖”发出悬赏令,广邀各路舞林高手来挑战,结果有数百名90后、00后报名。5月17日,比赛的游乐场被潮男潮女们打了围,为了老人的身体着想,比赛不得不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挑战者们先在预赛中决出冠亚军,再由他们与潘爹爹进行PK。

    这种请读者成为记者的操作模式,得到的不仅是线索,更能让他们及其亲友成为武汉晚报的忠实粉丝。

    只有保持互动的频率,报纸才能最大限度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他们不会挥手离去。

    用更多的民生内容,服务忠实的读者

    在武汉晚报原有的民生板块中,常设有《资讯》《消费》《理财》《证券》《健康》《科教》等版面,这些都是扎扎实实贴身为读者服务的。

    根据收集到的读者建议以及上一轮改版后的实际反馈,武汉晚报编辑部发现,普通市民对健康、法律知识和创业创富的关注度愈发高涨,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做一张有温度的报纸?武汉晚报决定加大民生板块的内容,增设《田巧萍导医》《周二之约》《创业》等版面。

    作为一份传统的市民报,以前在《健康》版的处理上,多会选择一些较为稀奇的稿件。虽然在上一轮改版中,编辑部明确提出增强服务性,只把事件作为突破口,尽量把知识性的内容做充分,但对如何帮助市民就医,如何让市民更好地通过报纸获得健康类服务,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

    此次改版,武汉晚报将《健康》版中的一个子栏目《田巧萍导医》放大,升格为每周一个版。内容上与《健康》版严格区分,放弃单一的“健康事件”,主打《带你就医》《健康活动》和《求医问药》,完完全全做服务。

    《田巧萍导医》作为武汉地区知名的健康新闻品牌,拥有广泛的区域乃至全国健康资源,当把它单独拿出来专攻服务后,资源得到极大优化,每次举办活动,医疗机构一呼百应。仅今年的田巧萍导医病友会肝病大义诊活动,就有1925位市民免费进行了肝病筛查。

    与《田巧萍导医》类似的,还有《周二之约》,原本是个法律咨询类的栏目,经过多年与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起深耕,现在每周二的热线电话不断。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武汉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每周一条稿件很难起到提升市民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的作用。因此,《周二之约》由栏目扩为整版,刊登大量有普遍意义的案例和资讯,让读者在生活中碰到同类问题时,有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创业》版是此次改版的原创。作为创业之城,武汉市每天要诞生几百名创业者,市民自主创业的热情越来越高,如何给创业者启示,用成功者的故事让后来者少走弯路?

    《创业》版不玩高大上,主打草根故事、创业窍门和时下商机,如“60后大叔发明‘骑马机’掘金”“原创的‘洛丽塔’远销巴西 武汉姑娘邀更多合伙人一起打拼”等等。

    用独家和监督报道,捍卫纸媒的公信力

    在激烈的同城媒体竞争中,在各种夺人眼球的网络信息的挤压下,仅靠公共信息和一些“大路货”,根本无法赢得生存空间。

    独家,不仅仅通过独家线索和策划获得,公共信息里一样能“钻”出来。为此,武汉晚报负责人在改版动员会上,对跑线记者的采访提出了“多跑、多问、多想”的明确要求。

    多跑:没事的时候就走出去,去你的战线转转,也许就能发现通讯员没有看到的好东西。

    多问:采访之前,多列几个问题,可以尖锐点、刁钻点;拿到通讯员的通稿,不要原文拷贝,多找问题,拿起电话或走出去,把问题捋清楚。

    多想:一些可写可不写的稿子要大胆舍弃,把空出来的时间,不定期拿来梳理思考战线上的问题,找特点与共性,做出有思想深度的稿件。

    在常设版面的安排上,武汉晚报也加大了对独家新闻的倾斜,在深度板块增加了《排行榜》。

    《排行榜》通过对各种排名和数据的采访、分析、延伸,让信息增值,体现纸媒的专业性和整合能力。因为是区域性报纸,选题要么与当地市民相关,要么与时下流行接轨。

    《排行榜》推出的《武汉,离限购还有多远》《去年这10条路上  车主被罚得最多》《一张榜教你在朋友圈“装品”》《武汉人问得最多的疾病是什么?》等报道,均成为当天报纸的卖点。

    《排行榜》版现在已取得不错的社会反响。3月18日,今日头条在湖北地区独家与武汉晚报合作,在该版推出了《两会期间湖北人最关心什么》,对湖北人的阅读热点和阅读习惯进行了详细分析。

    网络时代,有力的监督报道,对报纸的公信力来说,是最好的武器。近年来,武汉晚报在舆论监督报道上,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有些差距。

    此次改版,武汉晚报对监督报道明确了一个目标:不做则已,一旦开始就要追到底。

    3月13日,武汉晚报以《花45万元征婚 相亲“嘉宾”里竟有疑似失足女 当事人投书武汉晚报欲讨公道 “‘世纪佳缘’结的是什么缘?”》为题,直指国内知名相亲交友网站“世纪佳缘”。见报后,当事人与该公司达成协议,准备私下解决,进一步采访受阻。武汉晚报没有放弃,紧抓“发票违规”线索,主动与工商、税务等部门联系,持续强势跟进。编辑部的观点非常明确:揭露真相,一追到底。该报道被人民网等全国30多家媒体转载,微博微信中也得到广泛传播。

    当下,晚报都市报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而且生死攸关。媒介融合、版面创新、结构调整……这些也许都不能获得理想而快速的回报,但是如果不勇于尝试,不打开思路,就不可能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作者系武汉晚报总编辑室主任助理)

    责任编辑:郭潇颖

构建矩阵 拓展对外传播效能
媒体融合发展的地方探索与实践
用有温度的镜头记录有故事的肖像
“偏冷”角落里的“热点”新闻
策划报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做不一样的新闻”
媒体融合中的“变”与“不变”
“电视+”激发农业节目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