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加减乘除一起做 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 徐如俊 《 新闻战线 》(

    融合发展是媒体遇到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经济日报和兄弟媒体一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上级领导机关的指导支持下,努力在改革中前行,在融合中发展。围绕传统媒体如何迎接新的变革、如何满足读者分众化需求、如何厘清思想认识等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获得了一些体会。

    ——媒体融合不是谁颠覆谁、谁取代谁,应当以迎接变革的态度、锐意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回顾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总会迎来一次又一次重大技术突破,进而带来传播形式的变革和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从报纸到广播,从广播到电视,从电视又到今天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是在不断变革、不断进步中走来的。今天的报纸已经不是过去的报纸,今天的广播也已经不是过去的广播。新兴媒体的产生丰富了媒介生态,但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改变了媒体业的生存模式和游戏规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这不是谁颠覆谁、谁取代谁。传统媒体要把这种挤压和变化,当成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同时,更要看到技术创新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的新的发展空间。我们既要大胆改革、奋力创新,又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参与建设新兴媒体,借鉴新兴媒体速度快、传播广的特点,变传统优势为现实优势。融合发展的时代,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时代,是协作共赢、加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创新理念、重构模式,跟上时代步伐。

    ——媒体融合不是多几种传播形式,而是要巧用新技术新载体,形成各显所长的立体传播格局。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这15年,信息传播形式创新的节奏空前加快,微博之后很快又有了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形式。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还可能有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出现。融合发展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更好地传播正能量、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经济日报坚持在日常报道中加强媒体互动,在重大报道中加快媒体融合,在创新发展中壮大主流舆论。首先,积极推动报纸内容在新媒体上“梯次传播”。经济日报所属中国经济网每天对报纸内容进行全版面呈现,在首页头条区推荐报纸重点稿件。法人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今日头版》栏目,固定推荐经济日报重点报道,通过二次加工,让报纸报道更加适合网络传播;其次,在报纸版面增加更多新媒体元素,及时刊发网民评论,在版面上开设《微议室》等专栏,梳理整合新媒体稿件内容,实现报纸与新媒体平台的贯通;再次,加强报纸采编部门与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合作,把报纸的传统采编资源优势与新媒体平台的新兴传播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快在微博、深在报纸、广在网络”的立体传播格局。

    ——媒体融合不是“追风赶场”,而是要着力经营特色,以特色彰显优势。现在,媒体融合可以说已经风生水起、热热闹闹。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内容同质化日益显现,“千报一面”现象又在 “网络版”出现。融合不是建几个平台,找几个人从网络上粘粘贴贴就可以扩大信息量,争取到“粉丝”。经营自身特色,打造独家产品依然是媒体融合的关键。经济日报坚持差异化定位原则,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注意培育“特色优势”。对于微博,我们明确了“以经济树品牌、以热点聚人气、以服务贴民生”的运营原则,突出经济专业知识普及和投资理财信息服务。经济日报法人微博打造了《经济课堂》《经济茶座》等专业性、服务性栏目,目前累计阅读量超过3亿人次。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中,我们每天推出一期原创内容的“经济日报财经早餐”,集中介绍当日财经资讯。该产品推出一周后,单条平均阅读量就接近两万。经济日报的法人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每日发布的稿件,一半以上都是本报记者写的稿和报纸稿件摘发。中国经济网紧盯网络移动化、视频化趋势,在差异化发展中推出日播财经栏目《我财经》、周播栏目《经济热点面对面》、虚拟演播室栏目《微掌门》等。这些栏目以特色吸引受众,以质量赢得好评,已获得多项奖励。 

    ——媒体融合不是各自为政,而是要排除障碍,协调推进,实现媒体形态交融配合。融合发展的要义在于融合,顾此失彼不是融合,平均用力也不是融合,要在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协调发展中实现融合发展。经济日报一方面大力加强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另一方面把着力点放在采编流程再造和协调机制建设上。我们调整了稿件处理流程,建立起报纸与新媒体不同的审稿机制,打通了报纸编辑记者与新媒体平台的直接对接通道,实现了记者稿件多渠道分流、多平台发布。我们调整报纸原有的“一日三会”(晨会、统稿会、编前会),实现报纸与新媒体报道的统一策划、统一部署。改进编辑记者业绩考核机制,将编辑记者每月为新媒体供稿数量等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和激励编辑记者增强新媒体意识,提高新媒体业务能力。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充分考虑新媒体发展的需要,要求各采编部门的编辑记者定期到新媒体部门轮训,让他们了解、熟悉新媒体的业务和运营规律。我们有一个初步规划,就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报社(集团)内部排除机制障碍、思维障碍、习惯障碍,让骨干采编人员都能够成为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加”,也不是简单地“减”,而是要“加减乘除”一起做。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多次论述经济结构调整要做好“加减乘除”。媒体融合发展也要学习这种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的思维方式。媒体融合发展,不是开设几个微信公众号,增加几个新闻客户端,简单地做“加法”;也不是减少传统媒体的投入,简单地做“减法”。融合发展应“加减乘除”一起做。

    经济日报重视做“加法”,主要体现在通过技术拓宽传播渠道上。我们专门成立了“两微一端运营室”,组建了新媒体部。目前,经济日报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多种形态的第三方平台上,开通运营了多个新媒体账号。同时,我们自主研发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新闻客户端等多个自建平台,拥有用户总数近千万,完成了新媒体建设的整体架构和布局。我们还充分利用中国经济网、集团成员单位各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在融合发展进程中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努力形成新的发展合力。同时,经济日报也重视做“减法”,优化调整采编流程,减少不适应媒体融合的环节,提高新闻信息传播效率。

    我们更加重视做好“乘法”和“除法”。经济日报社(集团)下属十多家子报子刊,整合资源是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前些年,曾经通过在经济日报开设专栏,集中展示子报子刊的有效信息等方式整合报道资源,但一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机制。媒体融合思维打开了思路,也为整合集团报道资源提供了条件。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全媒体采编指挥中心,要把子报子刊编辑、报纸编辑、新媒体编辑、中经网编辑集中到同一个平台上。集团所属报刊和新媒体的全部信息进入采编信息库,经过统一指挥调度,以不同方式呈现,努力实现“多点采集,多次加工,同步推广”。这样,一方面极大地扩大了经济日报和直属报刊的信息渠道,在信息采集上产生了“乘法”效应;另一方面不同媒体之间实现了深度融合,提高了单个采编人员的劳动绩效,在信息运用和展示上实现了“除法”效应。

    人类信息传播走过了龟甲、竹简、绵帛到纸张的演变,现在正在进入数据技术唱主角的新时代。这将是我们面临的常态式变化。无论是当下的“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唯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融合发展,才能站稳潮头,永葆生机。

    (作者系经济日报社社长)

    责任编辑:祝晓虎

媒体融合发展:天地广阔 大有可为
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此长彼长”
加减乘除一起做 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打造“智慧融媒体” 走有特色的融合之路
建设中国军事传媒的“航母工程”
媒体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