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此长彼长”

● 何东平 《 新闻战线 》(

    当人们在信息传播的“光与电”“数与网”中,越来越游刃有余时,一夜间,“芯与屏”已深入生活,影响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认知、判断。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受到新媒体挟风带雨席卷而来的强大势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无限广阔的变革空间。

    关于媒体融合,我结合光明日报的实践谈三点体会:

    一是深入、辩证地思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

    新媒体的传播广度、力度毋庸置疑。8月12日,腾讯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及其海外版的月活跃用户已突破6亿。多么惊人的数字!就连作为传统媒体从业者的我们,大多时间也是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来获取和分享信息。应该说,这种媒体的变革、业态的调整是划时代的,正深刻地改变着传媒业格局。

    与此同时,我想分享两个例子。第一个是通过对光明日报读者的调查,我们发现,知识水平较高和年龄偏大的读者,仍保留着纸质阅读习惯。有意思的是,相当一部分人,还习惯于从报纸而不是从微博、微信上了解新媒体的有关信息。第二个是光明日报近5年连续保持每年10万份的增长,今年发行量81万份,受众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对于报纸读者数量总体下降的大趋势而言,这是小趋势,是值得研究的趋势。

    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零和博弈?还是此长彼长、合作双赢?

    我们认为,纸质媒体因其专业、权威、深度和可回顾性,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没有理由放弃纸质媒体。同时还要看到,新媒体、新传播技术提供了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为越来越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所喜爱。纸质媒体的受众本身也在变化,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互动交流的需求,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

    从这个角度讲,纸质媒体和新媒体有机融合,将使受众在获取新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动态平衡。融合后的纸质媒体将成为网上海量信息的导航仪,为受众提供最重要、最精华、最可信的阅读指引,并为新媒体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内容产品。纸质媒体也将利用新媒体互动便捷、阅读灵活、传播快速等优势借船出海、造船出海,获得更大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在中宣部指导下,光明日报参与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融合的积极尝试。开讲之前,光明日报刊登演讲消息和演讲人背景故事。演讲中,光明网直播,场外观众可通过光明日报官方微信及论坛进行提问,参与互动。演讲后,报纸刊登内容精华,供深入阅读和收藏。读者还可通过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进入光明网页面,获得鲜活的现场感受。每场活动都有300余万网友观看直播,20余万网友通过微信、论坛参与互动,极大地增强了主流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引导力。

    光明日报的微博、微信不仅成为传递光明日报核心价值、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渠道,而且成为设置新闻议题、引导网上舆论的有效抓手。4月初到5月底,光明日报与民政部区划地名司联合主办“寻找最美地名”活动,除了在报纸上刊登优秀作品外,光明日报微博同期设置议题,请网友以文字、图片、秒拍等形式,发来最心仪的地名,网友纷纷响应。活动中,我们以长微博形式发布投稿近150条,话题阅读量达450万次。

    数字和效果印证媒体融合方向的正确性。我们相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完全有可能此长彼长、合作双赢,共同为受众提供完善的精准的新闻信息服务。只要坚定信念、深入拓展、持续发力,媒体融合就将产生难以想象的爆发力,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从业体验。 

    二是通过观念转变和流程再造,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水乳交融

    借鉴学者和媒体从业者的观点,我们在实践中引入“融媒体”概念。用一个“融”字,表明报社的态度和要求——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单兵作战、不是生硬嫁接、不是此消彼长,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策应、浑然天成。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涉及的内容包括理念、流程、产品、队伍、渠道、市场等。但是,转型机遇稍纵即逝,我们下定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尽快让光明日报成长为有高融合度,有强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2014年10月,融媒体中心成立。以中心为依托,逐步建立包括报纸、网站、移动互联网产品、社交媒体平台、楼宇信息屏在内的多载体、多层次的传播体系。在重大战役报道中,尝试实现网站滚动播报、社交媒体同步直播、视频节目跟踪解读、纸质媒体纵深报道的立体化报道。

    2014年11月在乌镇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是光明日报一次融媒体演练。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报纸版面为主导的采编方式,设计了24小时全天候生产融媒体产品的采编流程。前方记者把采集到的信息第一时间发回,后方编辑及时联系前方记者指导其对相关内容进行加工,网站、微博等将其编辑制作成适合自己平台发布的内容,报纸版面编辑再根据需要选用适合特刊刊发的内容。我们看到了线上线下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完全不同的融媒体新闻作品。

    在与技术、市场、渠道有机融通的基础上,光明云媒客户端改版项目已正式启动。待客户端上线后,时光谱内容将与其同步,进一步丰富光明日报重点新闻的推送渠道。

    与融媒体中心同时设立的,还有《融媒体》版,每周推出一期,反映各新闻单位在媒体融合中的最新做法和典型经验,为推动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提供参照。我们成立媒体融合发展专题调研组,对各媒体在融合发展中的理念、做法、难点和未来趋势进行调研。今年6月起,“融媒体”版连续以整版篇幅推出“媒体融合发展系列调研报告”。

    三是以受众为本,优化用户体验

    “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为王,这已是业界共识。一款产品的用户体验是流畅的、明快的、愉悦的,还是滞涩的、沉闷的、无趣的,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成败。传统媒体涉足“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尤其要注意适应移动化传播需要,在语言风格、视觉呈现、互动分享等方面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设计了卡通人物“小明”,出现在报纸的重要栏目和新媒体产品中,带领用户一起读图解、看视频、听解读。“小明”的名字取自“光明日报”的“明”,虚拟身份是“参加工作两三年的青年知识分子,热情乐观,关心祖国兴盛和社会发展”。为了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我们还为“小明”配上语音及动态效果。9月份,“小明”还会带领用户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现场走一走、看一看。

    融合了图、文、音、视等多种媒体形态的《炫融特刊》,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次推出,即因其流畅的交互式体验和适合转发的特性,在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式”传播效应,单期转发量约百万次。此后,《炫融特刊》又针对世界读书日、博鳌亚洲论坛、深圳文博会等重大、特色主题活动推出专题,持续增强用户粘合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阅读呈现碎片化。在最短的时间里为用户找到最想阅读的内容,是提升产品使用体验的重要途径。光明都市传媒采用全新组网技术,通过后台可以远程精确控制每一块屏幕的播放内容,在此基础上推出全新的广告方式——“广告零售”,广告主可选择的合适投放单元,甚至可以小到一面屏,这将有效扩展潜在客户群。

    总之,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更新观念。不要问融媒体能做什么,而要问融媒体暂时不能做什么,努力去做。

    媒体融合,前路光明!

    (作者系光明日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郭潇颖

媒体融合发展:天地广阔 大有可为
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此长彼长”
加减乘除一起做 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打造“智慧融媒体” 走有特色的融合之路
建设中国军事传媒的“航母工程”
媒体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