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媒体融合发展:天地广阔 大有可为

● 王一彪 《 新闻战线 》(

    当前,大家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传统媒体已经到了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头。

    这个判断是有数据支撑的:比如,8月12日发布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5)》显示,基本不阅读报纸的人由去年的23.8%上升至25.88%。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1至5月,传统媒体广告下降5.8%,其中报纸广告降幅为32%。关于广告的统计数据不见得完全一致,但传统媒体受众流失和广告份额下降这个趋势,身处行业一线,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

    当此之时,推动融合发展就成为媒体迎接挑战、创造未来的共同选择。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年多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各新闻单位拿出自我革新、自我突破的勇气,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积极进取、主动作为。一系列融合发展项目集中推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纷纷亮相,很好地满足了广大网民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一大批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品牌畅行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融合发展背景下取得新的成效。

    媒体融合发展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事业,对其未来前景的预判可谓见仁见智。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看趋势、看走向、看本质。其中,有以下三点特别重要:

    第一,未来的互联网将能够“连接一切”,而媒体在这种连接中有特殊优势。在互联网领域,特别是在移动互联和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连接一切”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趋势。今天的各类媒体,本质上就是人与信息的连接。在“连接一切”的大趋势下,媒体在各自领域积累的连接资源,为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善于在连接中激活这些沉睡的资源,建立起全新的应用模式,融合发展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前景。

    第二,信息需求既是恒量又是变量,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将成为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传统媒体行业中,最让大家焦虑的是受众流失。人们不看新闻了吗?肯定不是,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而且随着阅读时间碎片化,信息需求本身还在放大。但移动终端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的新闻阅读低谷晚10点半至11点半,现在成了移动终端阅读的高峰时段。传统媒体如何借助互联网主动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继续赢得生存空间,是融合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第三,新闻服务竞争逐渐成为跨界竞争的焦点,对媒体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自身突破的机会。曾有人预言,早期门户网站式的新闻竞争最终会被弱化,现在看来这个说法并未应验。新闻服务的竞争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成为跨界“打劫”的焦点。脸谱上线内容平台,挤占传统媒体网站的空间;苹果推出新闻聚合应用,采用人工加算法的方式推荐新闻;推特推出闪电项目,致力于提供实时报道和突发新闻。国内互联网巨头同样在加速布局新闻服务,腾讯、百度继续扩大优势,阿里巴巴也开始在新闻服务领域探路。面对这些挑战,传统主流媒体只要应对得当,完全可以在跨界合作中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人民日报社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手抓,努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为此,报社专门制定方案,明确要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人民日报成为传播形态多样、传播体系现代、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新型主流媒体。朝着这个目标,我们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拓展渠道,聚拢用户,初步形成了适应融合发展的媒体布局。近年来,先后推出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微信公众账号、人民日报客户端,形成了以客户端为龙头的两微一端移动传播新布局。截至目前,人民日报客户端用户自主下载量累计已超过6800万,按照第三方统计,已进入新闻类客户端下载量的前十名,也是唯一一个由传统主流媒体创办的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总数合计超过6800万,影响力居媒体微博第一名;人民日报微信公众账号的影响力,2015年以来一直位居资讯类微信公众号第一名。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各编辑部门、人民网及各社属媒体也发力微信平台,打造了诸如“侠客岛”“学习小组”等各具特色的微信账号,构成一个影响巨大的微信公众号矩阵。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人民日报已经形成了覆盖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子屏等各类终端的现代传播体系,由一份报纸转变成为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现在,人民日报社共拥有29种社属报刊、44家网站、118个微博机构账号、142个微信公众账号、31个手机客户端以及近两万个电子阅报栏,覆盖的用户总数超过3亿。

    第二,坚持正确导向,注重流程再造,初步搭建起适应融合发展的内容生产体系。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保持人民日报的政治底色。所有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无论是网站还是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阅报栏,不管哪一种传播形态,在政治上、导向上都坚持一个标准、一个要求、一条底线。编委会还专门制定人民日报社所属网络媒体导向管理办法,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为融合发展提供了管导向、把方向的制度保障。

    在此基础上,坚持把流程再造作为内容生产机制创新的重点。根据融合发展的需要,我们正在稳步推进采编结构、采编流程的改革。从2015年两会报道开始,人民日报社依托建设中的全媒体新闻平台,试行“中央厨房”工作机制,逐步推进内容生产流程的融合。针对移动新媒体的发展,我们依托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的移动传播新布局,打通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微信公号和客户端,与报社各部门、各分社、各所属媒体记者建立无缝对接的供稿渠道,在传播效率和影响力上都有明显提升。

    第三,注重管理创新,覆盖关键环节,初步形成促进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报社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在决策推动方面,设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办公会,由社长亲自主持,根据中央决策部署和媒体发展趋势,研究、部署报社推动融合发展的各项工作。在资金保障方面,根据重点项目发展需要,合理预测融合项目所需资金投入、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支持报社媒体融合发展。在项目执行方面,报社采取项目带动方式推动融合发展,简化流程层次,提高管理效率,明确项目实施主体、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人才使用方面,重点强化熟悉新媒体业务的各类人才增量的挖掘、储备和使用,逐步实现报社人才技能结构从以适应采编和办报为主,向兼具一流新闻素养和现代传播技能的转换。

    对人民日报社来说,媒体融合发展刚刚破题,取得的成果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困难和挑战将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始终相伴,并成为不断创新的动力。

    如何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动:

    第一,以内容优势的网络转化推动融合发展。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没有内容,都当不了“王”。人民日报长期积累的内容资源及其特有的权威性、公信力,是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核心竞争力,把握社交化、个性化、视频化的新趋势,通过内容优势的互联网化、全媒体化来巩固存量、拓展增量,从而在激烈竞争中抢占舆论制高点。我们的做法是:努力满足读者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但绝不迎合庸俗低俗;努力形成平等交流的氛围,但绝不模糊是非界限;努力创新引导方式,但绝不丧失自己的正确立场。我们的信念是:有了权威性,就能引领和激励更多媒体放大正能量;有了公信力,就能吸引和黏住更多网民关注“人民媒体方阵”。

    第二,以技术创新的不竭动力推动融合发展。互联网的诞生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新媒体的兴起是互联网技术在传播领域应用推广的成果。正如大家所共知,每一次媒体传播方式的迭代升级,都是技术创新推动形成的。从长远看,这类创新永远不会停止。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个性化新闻服务、交互性数据新闻以及在可穿戴设备中嵌入新闻传播等等,都使新媒体传播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我们深深体会到,技术创新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原动力,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的驱动作用,瞄准发展前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媒体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内容和技术双轮驱动的融合发展之路。

    第三,以用户拓展的全面深化推动融合发展。以用户为中心,是互联网传播的基本思维。媒体融合发展的直接成果,集中体现在用户规模的迅速拓展上。对人民日报社来说,这个庞大用户群,既包括传统媒体拥有的广大读者,也包括各类网站吸引的众多网民,还包括借助客户端和社交平台聚拢的海量用户,他们都是融合发展的宝贵财富。媒体融合发展要继续向纵深推进,必须进一步强化用户意识,把占有用户、发展用户、集聚用户作为重要抓手,贯穿融合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将充分调动各类资源,通过技术推送、商业推广、行政推动等多种方式,实现“人民媒体方阵”用户量级的新跨越。

    第四,以盈利模式的有效探索推动融合发展。衡量媒体融合发展成功的标志,不仅看舆论引领能力,还要看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推进新媒体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强化正确导向、提升传播能力,也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探索相应的经营模式,逐步提高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的一个难点就是,互联网传播伊始,受众已养成了无偿阅读的习惯。基于此,我们的思路是:坚持把“服务”作为经营的核心要素,更加注重提升新闻资讯的服务功能,实现新闻产品的价值转化;更加注重研究用户、分析用户,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基础打造新闻产品的价值链;更加注重整合人民日报社的各类优势资源,围绕用户需求推出特色化服务产品,提升在细分领域的传播影响力和可持续盈利能力。

    未来,媒体融合发展将向纵深推进,在用户拓展、平台使用、技术支持、经营推广等多方面,我们愿和大家携手前行,共同创造融合发展的美好明天!

    (本文系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委员、秘书长王一彪2015年8月19日在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本刊发表时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冷  梅

媒体融合发展:天地广阔 大有可为
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此长彼长”
加减乘除一起做 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打造“智慧融媒体” 走有特色的融合之路
建设中国军事传媒的“航母工程”
媒体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