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青年报等三大报刊重组或撤销了深度报道部门,这些引领中国深度报道“黄金十年”的“深度大佬”如今的命运,不仅让媒体人再次把目光投向了纸媒的重地——深度报道,并引发了广泛、激烈的讨论:这样的举动是传统纸媒“自断命脉”的归降之举?还是“撤退是为了更好的出发”的怀柔之策?
在新传播手段的裹挟下,在浅阅读盛行的潮流中,笔者认为深度报道反而是党报应该坚守的重地。党报因其权威,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提供事实信息,也提供思想,更引导民众认识社会从而指导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深度报道之于党报,是当代的醒世恒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在眼下自媒体、浅阅读、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党报深度报道生存状态的清醒认识应该是:面临困境但仍无法取代。
深度报道的困境
与评论一道,一向被视为纸媒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报道,在纸媒陷入寒冬之后,不仅没能力挽狂澜、反而一损俱损,甚至呈现出尤为明显的败象。一向十分重视深读报道的南方都市报,曾经将深度报道版升级为深度周刊,但是,迫于环境的压力今年将其恢复为深度报道版;新京报的《核心报道》版曾经是业内的标杆,吸引和培养了一批深度报道记者,写出了许多震撼性的报道,但眼下因人员流失过多,生产力大不如往昔;中国青年报则直接取消了“特别报道部”。
深度报道部门“变脸”、“瘦身”的背后,向媒体人传递的是深度报道难以为继、分崩离析的信号,由此引起业内关于深度报道之于纸媒作用的反思:是核心竞争力还是不受欢迎的“大块头”?是昂然前行还是黯然退场?
在媒体改革的洪流中,海南日报于2013年初创办了深度报道板块《深读》版,突破技术的围剿,深耕权威的声音。“深读”是一个深度调查栏目,每周二至周五与读者见面,在相对固定的版面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有时也根据题材调整版面)推出,图文表并茂,每篇约6000字。
目前的海南日报深读版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受报道空间的限制。一是地理空间。尽管海南省下辖19个市县,但是有些市县的面积、人口仅相当于其他省份的一个镇,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深耕,再富的矿也有“山穷水尽”的一天。二是受“清规戒律”的限制,深度发散的空间有限,“伪深度”报道频出,窗户纸总是不能被捅破。一直以来,我国的深度报道总是局限于经济、个案、社会新闻等特定的圈子内,而一些本属于“富矿”、本应开放的领域却一直欲说还羞,相关部门犹抱琵琶半遮面,媒体虽有涉及,却无法深入,写出的报道也无法服众。因此,媒体同行不得不花大量的成本来规避风险,但长此以往,从制度层面就导致了报道的口袋越扎越紧,报道面越来越狭窄。
受报道人才的掣肘。海南日报没有专门的深度报道部,一般由跑口记者负责写稿,而根据报社的传统,记者对口线把得很严,这在常规报道中是好事,各负其责不易漏稿,但是在深度报道中却面临一个问题,有些记者尚需时日方能驾驭深度题材,就导致两种情况出现,一是跑口记者写出的稿件深度不够,达不到应有的标准而勉为其难。二是与其他记者合作,但每次都需要协商,协商的成本太高,靠单个人的努力来完成制度层面的事情,是难以持久的。虽然通过这样的不确定“轮值”,海南日报这些年来也培养了一批深度报道记者,但因各种原因流失了一些写深度报道的记者。
“深读”的定位
无论是在电视、报纸“两分天下”的彼时,还是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此时,都需要一种主流思潮主导社会的进程,党报永不过时,并自然而然地扛起了这样的社会担当。目前的媒体时代各种革新让人眼花缭乱,新闻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爆炸式的信息向我们袭来。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信息太多,二是浅阅读不可避免。于是,厚重的深度报道就没有市场了吗?这是通常逻辑下的悖论,恰恰相反,需要了解真相的人更需要一种笃定的声音,包括事实的真相、价值的判断、行为的方向,这就是党报深度报道的“市场”。因其权威性,党报发出的声音不仅能答疑解惑,更能推动事情有序解决。
在新闻操作的介质诉求中,深度报道无疑是在报纸上展现最为合适的一种方式。
海南日报创办《深读》版的宗旨,就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作深度报道。内容可概括为“对上”和“对下”两个方向:
“对上”紧扣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精心选题的基础上运用大手笔进行策划和创新,将深度报道打造成为推进海南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助推器”,为省委省政府工作决策提供来自一线的参考材料。一是抓住“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时代主题,与中央、省、市县的中心工作对接,全程策划,不断创新,紧扣时代命脉。如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深读推出了“‘一带一路’与海南”上下篇报道,剖析海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抢到多少蛋糕、该如何抓抢蛋糕的时代命题,从政府、企业、行业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分析。二是抓住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大手笔策划,有力地配合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战略。如《海南土地渐显倦容》报道,一年光景要种3造水稻或8茬瓜菜,种田不科学导致土地养分含量下降,这对寸土寸金的海南来说是一件必须引起重视的大事。三是秉承海南生态立省战略,关注生态领域的报道,既直面问题也探讨出路,为留住海南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承担起党报担当。如海南长臂猿第二次野外大调查“十年猿梦”系列报道,2003年和2013年,相隔10年的海南长臂猿野外调查让人欢喜让人忧思:喜的是保护有力,从13只2群到23只以上3群,忧的是保护如何更有力,扩大活动空间、避免近亲繁殖等。深读版分三篇聚焦这一生态大事,道出了保护的喜忧、背后的拯救和未来的守护。“对上”是一种相对宏达的叙事,重在解改革之“惑”、答时代之“疑”。
“对下”重点关注海南省社会民生问题,针对群众的诉求进行深入挖掘和剖析,将海南日报深度版打造成成为海南社会和谐和稳定的“解压阀”。第一,抓住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赢得民心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各项工作。如《南渡江拆店风波 合理与合法何以不纠结》,分析的就是海口执法部门计划拆除南渡江沿岸经营多年的22家餐饮店所引起的“轩然大波”,文章将执法部门、店家、市民的观点以及律师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让相关部门既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又能了解不同利益方的诉求,从而作出相应的决策。第二,针对事件性新闻进行深入调研,挖掘其背后的丰富内涵,如《黄家光案,迟到14年的改判背后》,讲述的就是因“故意杀人罪”获判无期徒刑的海口村民黄家光经过长达14的的申诉,被海南高院再审宣判无罪获释。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尽管澎湃等新闻媒体对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是对于一些核心的问题,例如从有罪到无罪的宣判为何长达14年、错判的原因、谁该为错判负责等等,都没有进行正面的回应。于是,海南日报记者积极与海南省高院联系,直面舆论热点,发挥了本地媒体接近信息源的优势,针对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报道。
“深读”的操作模式
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人都是发声源,各种信息甚嚣尘上满天飞,但事情的真相是唯一的,只有深度报道才能为复杂事件抽丝剥茧、去伪存真,为读者奉献一篇专业性的报道。这个时候,人们需要的是“深阅读”,是细细品咂,唯有报纸堪当此任。
《深读》成立迄今有两年半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是年轻的也是年迈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笑傲江湖。
紧跟热点策划,拎出最有价值的新闻
知名媒体人张建星曾提出了著名的“二八定律”,也就是前期判断、策划、准备与后期写稿、编辑、校对的精力分配。海南日报深读遵循的是“八二定律”,线索主要来源于记者报题和编辑定题,对当天、当周,以及往后一个较长时间段内的新闻线索进行梳理,择优选定主题,组织安排记者进行调研和采访,抢占时政新闻深度报道的制高点。
只有具有实效性的深度报道才能赢得市场,没有时效性的深度报道说得再深刻,仅仅是“炒冷饭”而已。因此,海南日报的“深读”选题通常选取当期的重大新闻,跟着新闻走。争抢第一时间的深度,而不是“急就章”,需要记者编辑发现在先,及早确立选题。如深读稿件《弃耕背后的未竟之问》来源于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公布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大片良田无人耕种。报道见报后,主编觉得这是一条“大鱼”,立即与记者联系,要求了解我省土地弃耕的程度、原因和解决的出路。经过一周的深入调查,报道出炉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又如《黄家光案,迟到14年的改判背后》,在简短、平面的改判消息传开后,我们立即策划,安排记者跟进做深度报道,与海南省高院沟通,希望直面热点回应关切。
找出最佳角度,推动问题解决
新闻报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推动问题的解决。海南日报在省内的影响力独占鳌头。因其特殊的地位,深读选择的报道视角更重权威、更重规律、更重本质、更重报道问题的解决。在看到深读《水库病险之问》,了解到海南不少病老水库高水位运行、重建水库完工数年未通过验收等情况后,省委书记罗保铭立即批示责成相关部门进行彻查整改。相关部门立即行动,组成调查小组。又如《海南耕地渐显倦容》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两年来卓有成效的整治,海南耕地质量明显改善。
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的深度报道,如果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仅仅陷入“抛砖引玉”的自我安慰,那是失败的。深读秉承“与海南共同成长”的理念,力推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推动问题的解决。
完整、清晰、可读、创新的文本形式
新闻文本价值最大化表达是新闻报道的最终和最高追求,尤其是深度报道,不追求文本价值的新闻,是对记者采编工作的不尊重,是对新闻素材的浪费。文本价值最大程度展现的出路,就是进行多渠道展示。在这方面,海南日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门户网站、APP进行传播,最大程度提升“深读”的传播效果。
“高附加值”信息传播当道,深度报道板块要发展下去,不仅需要深耕材料的内容,也需要重视版面的编排。深读版式力主图文表并茂,对文章进行拆解,拎出多个层次的小标题,“以大化小”方便读者条块化阅读。如《水库病险之问》版面的安排颇具冲击力。一张水库奔涌而出的主打照片,营造了一个让人心里一紧的视觉中心,与“病险”的主题相得益彰,辅以多个图表,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海南水库的病险现状,文内小标题以“质量之问”、“管理之问”、“配套之问”追问病险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文本样式,便于阅读、理解、传播、提炼。同时,深读的版式每日都有创新,争取以形式给读者带来更直观的阅读体验。
“深读”的未来
只要深度报道在兼顾思想性、哲理性、群众性以及可读性的情况下,能够寓以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民众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便是无可替代的。
实际上,深度报道纷纷被撤销存在一些误读,深度报道部不过了换了马甲继续存在,媒体圈的一片哀鸿声不过是人心惶惶之下不自信的表现,是媒体圈内环境的瓦解。即使是在深度调查性报道的“黄金十年”,深度报道也做得很不容易,问题从彼时到此时一直都存在——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创新进取的动力。
人是最重要的,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同时出招留人,不失为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办法。对于追求短平快新闻的普通记者而言,“低底薪+高报酬”的确能激励记者多发稿和发好稿,但是,深度报道的采编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高底薪+高报酬”而不是“低底薪+报酬”更能反映深度报道记者工作的价值。深度报道需要一个团队,形成一股合力和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架构,从而保证报道质量。
让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也很重要,这是与新媒体分庭抗礼的一个竞争点,因此深度报道也要学会讲故事、学会“以长化短”。见人见事的剧情式铺陈对于一篇深度报道无疑是锦上添花,是深度报道在深刻之外,对“悦读时代”的主动调适。
深耕人物报道,写出人的精魂。每一个人都是一部电影、一首诗、一本书,但总有一些人很特别,吟唱出不一样的曲调,在时代的上空久久回响。深度报道可借助新闻事件中的“人”来体现新闻的灵动性、时代性。廉?C?盖恩斯在其著作《调查性报道》中就曾强调:“最重要的调查性报道往往是以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主题,而不是以人物为主题……”因此,人物调查对于调查性报道具有重要意义。
唯有改变,以对万变,方得始终。深读,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求新求变。
(作者单位: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祝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