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使用网络语言探析

周 晶 《 新闻战线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舆论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的扩大加深。网络语言日益活跃,尤其经部分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引用传播后,网络语言的流行趋势愈加明显,主持人使用网络语言更需规范、慎重。

    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简称“网语”,是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严格意义上说,它够不上语言。本文把它叫做网络语言,只是采取社会流行的说法。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将网络语言大体上分为三类: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短信息、第四媒体、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 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酒屋、东东、酱紫等。

    基于互联网在实时性、交互性及普遍性等方面的特性,网络语言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简洁化。新媒体时代,人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便利表达自己的想法,追求快速的交流,在选词用字时,没有充分时间考虑,因此,网络语言体现出简约随意的特点。例如,“4242”代表“是啊是啊”,“驴友”代表“旅游者”,“我倒”代表“佩服,或意料之外”。很多新词、新用法大多是对原词的缩略,比如拼音代替文字、数字代替文字,通俗简明的语言成为网络语言的一种形式,简洁快速的表达方式方便了网络交流。

    幽默化。网络语言简单表达词义的同时也充满了幽默诙谐,人们很容易记住,并迅速在网民间流传,成为流行词汇。网络为网民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使网络新词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幽默诙谐的文字让人很轻松,也更容易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如:“被字词”——“被代表”“被捐款”等,还有“控字词”,如“格子控”,表示对格子的喜爱;还有“楼歪歪”“猪坚强”等生动鲜活又幽默反讽地表达了民众想要表达的意思;再比如,已经被广播电视普遍使用的词汇“给力”,也来源于网络语言,如今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

    符号化。网络语言中,文字、图片、照片、符号可以随意连接和镶嵌,可以自由粘贴和插入,网络技术改变着网络语言的文体,也制造了一种新语言。如在互联网的使用语境中,有数字符号和文字组合型,如:“8错”表示“不错”,“1314520”表示“一生一世我爱你”。有英语简缩型,如:JAM(Just a moment)等一会儿,CU(See you)再见。还有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定形态,用以象征某种意义。例如:-)或:)表示笑脸、高兴,:-(表示不高兴、悲伤;?-?表示疑问。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加以排列组合,造出了许多全新的象形表达方式,或以形会意,或象形隐喻,其表意效果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规范。网络语言中汉字、数字、英文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有些完全是病句。有的为了引起关注制造噱头,让语言更“时髦”,用不符合传统语言的语法进行表达。比如谐音的乱用:“泪流满面”说成“内牛满面”,“人们”说成“银们”,“3Q”代指英语“感谢你”,“7456”代指“气死我了”等等。有一些词汇的意思被曲解,改成不为大众熟知的意思。如:“可爱”在字典中是“令人喜爱”的意思,网络语言变成了“可怜没人爱”的意思。压力大说成“压力山大”,意思是压力像山一样大。还有些不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在网络语言中频频出现。

    低俗化。《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中指出,一些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例如“草泥马”“尼玛”等词语的同音利用。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也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例如“碧池”“逼格”“装逼”“滚粗”。另外,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近年也有增多,例如“屌丝”“土肥圆”“穷矮搓”“绿茶婊”等。网络语言低俗化体现在,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和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络表达。网络语言低俗不仅扰乱了交流的善意、崩塌讨论的平台,其与现实社会的粗鄙、戾气彼此裹挟,也对社会整体情绪产生负效应。

    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影响

    主持人的传播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艺术,直接关系到节目的传播效果。网络语言的盛行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主持人的语言,利弊共存。

    贴近受众,与时俱进

    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认为,网语“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持人恰到好处使用网络语言让受众感觉更亲切,而且能以草根化的传播方式使更多人接受信息。例如“点赞”“给力”等词如果主持人运用得当则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语言生动,节目鲜活

    2013年“十大网络用语”发布,“中国大妈”“女汉子”“爸爸去哪儿”等热词受追捧,这些鲜活的语言是中国人网络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热词”丰富了主持人语言,让节目更生动。《新闻联播》作为全国收视人群最多的新闻类节目,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意义。2014年第1期节目结尾时,播音员在节目最后说:“人们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是爱你一世,《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此番结束语引起了网友的热烈反响和讨论,网友纷纷对这种生动的表述表示欢迎。可见,主持人使用和引入一些网络语言,不仅能使广播电视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也使广播电视节目更贴近大众。

    言语失范,导向偏差

    我国的广播电视传播一直都非常重视语言的规范性问题,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电台广播员、电影和话剧演员,他们也都是语言规范的宣传家,每天有无数的观众和听众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在向他们学习。”主持人语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一些低级审美趣味或深奥难解的网络语言势必会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如“诺贝尔奖”被有些网民说成“暖被儿奖”,“不要”说成“表”,“非常”说成“灰常”,“知道吗”说成“造吗”,又如一些原意下流的用词如“屌丝、装逼”等。

    主持人的语言是媒介的声音形象,发挥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受众。如果出现了过多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问题,将严重影响传播效果。

    娱乐过度,节目低俗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除了具有监视社会环境、传播新闻信息、提供教育的功能外,还具备为受众提供娱乐的功能。主持人语言在保证字正腔圆、准确清晰、合乎规范的前提下顺应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趣味性、娱乐性的特点。但主持人如果过度使用网络语言,用网络语言调侃、迎合受众,必然使节目低俗化。如在某些征婚节目中,主持人用网络语言调侃女嘉宾是恐龙(形容很丑),很不恰当,节目低俗化必然导致公信力下降。

    主持人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则

    个性不任性

    语言表达力是主持人最基本的素养,得体而精到的语言表达是主持人个性魅力的重要因素,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体现主持人个性特点的重要一环。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越鲜明突出,就越能表现出特殊的魅力和感染力;但主持人不能为了突出个性追时尚、赶潮流,盲目使用网络语言;不能任性,不能为了引起受众关注毫不克制,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北京新闻广播《话里话外》节目主持人立新被听众称为有个性的主持人,通过自己特有的“京味儿”趣味读报,他经常会关注社会热点,其中不乏网络热点,涉及的有些网络语言主持人演变成“京味儿”语言,既突出了主持人个性,又关注了热点话题。

    理性不随性

    主持人在筛选、使用网络语言时要理性不能随性,能对网络语言有效甄别。虽然网络语言的内涵比较浅薄,但是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背景性,如果主持人在没有掌握网络语言的内涵之前,就把其运用到节目中去,就会改变原意,显得轻浮。如今,很多广播节目都开通了微信,主持人和听众及时互动,直播节目中主持人会随时念听众的微信,其中不乏网络语言,主持人理性选择才能避免低俗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网络语言虽然有不规范、低俗化等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主持人运用网络语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已经收录了“给力”“雷人”等网络热词,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也相继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有其生命力与使用价值。资深主持人敬一丹说:“媒体在规范语言文字的同时不能封闭,不能拒绝新词语,我们既要注重传统、坚持规范,又要科学发展、面向未来。”主持人对纷繁杂乱的网络语言,要科学筛选,扬长避短,变“对立”为“融合”,为节目所用。

    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广播电视节目有很多类型,访谈节目、娱乐节目、体育节目、音乐节目等等。主持人在对网络语言的运用上,不能一刀切,要区分栏目、节目,灵活运用。一般在娱乐节目、时尚生活类节目中使用活泼的网络语言更合适。不同的节目受众不同,尽管是公众普遍较为熟悉的网络词汇,主持人也应根据节目内容和受众决定用什么样的词汇表达。比如老年节目,由于年龄差异,可能已经广为流传的网络语言他们也未曾听过,或不理解什么意思,节目中如果为了解释网络热词絮絮叨叨,反倒影响了节目的可听性。

    总之,主持人在语言传播中,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直接性、广泛性、趋从性,在节目中有选择地使用网络语言,既是尊重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受众的内在要求。主持人合理规范使用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发挥积极的一面,遁藏消极的一面,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为节目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责任编辑:祝晓虎

    参考文献:

    ①徐益: 《从网络语言看广播电视节目用语规范化》,《声屏世界》2014年第11期。

    ②徐莉、毕凤飞:《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③郑柱子:《广播使用流行语应注意规范化》,《中国广播》2009年第9期。

    ④王前方:《新闻报道该如何使用网络语言》,《科技传播》2011年第2期。

    ⑤廖声武:《节目主持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大数据时代”经济新闻的数据呈现
晚报周刊应做到“五化”
大主题如何巧做“小”文章
人民日报体育改革评论的特点
报纸版面设计中视觉元素的配置及效应
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使用网络语言探析
环境热新闻需要冷下心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