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数字时代的报媒要素探讨

——以报媒专刊为例

陈 炜 丁艳敏 《 新闻战线 》(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获取信息、读书看报,这是时代的变迁,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著名学者喻国明认为,互联网导引下的媒介转型是一场革命,内容、技术、用户洞察已经成为当下传媒业运作的三大价值支撑点。他提出的这一观点,如果运用到报媒专刊中,是不是对于大数据时代报媒的突围能起到另辟蹊径的作用?

    创新中不变的“内容为王”

    报媒、新媒体各有其自身的运营模式。报媒生态语境下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图片等新闻产品。与新媒体相比,报纸专刊失去了时效性,这是其劣势,但其公信力、积累了多年的行业资源及信息的服务性、知识性,却是报媒专刊的优势所在。

    一般来讲,报媒专刊涵盖了公众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比如房产、汽车、健康、教育、金融、理财、通讯家电、美食、服饰旅游、收藏等,因而也提供有大量的行业信息资源,更有一批熟悉各个行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在新的互联网数据处理平台上,对行业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制作并发布个性化的具有专业水准的精深解读,这正是报媒专刊大显身手之时、大有用武之地。在专刊策划的多项新媒体活动中,每每在与网友的互动环节,我们就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多么渴望具有强大公信力的媒体声音,媒体的专业解读多么重要!对此,原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黎瑞刚深有感触,他说:“传统媒体所依据的基础平台、基础结构、基础设施,正在被快速解构、颠覆……我们只有一张牌:内容。……当渠道变得越来越多,传输成本越来越低,终端越来越便捷,传播方式雷同的时候,强势内容成为强大的吸引流量的入口。”①

    不能不看到,在信息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各大网站、微信、微博中充斥着各种信息,在去中心化的信息时代,大家反而不知道该相信谁,因而更渴望权威消息。因此,以报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内容为王的基本思路,这一传统媒体的优势,不但不能丢弃,更要加强。要增强新闻纸的权威性,多多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一方面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体现出媒体应有的深度、广度和独特新闻视角,树立权威性;另一方面,在内容的贴近性与服务性方面下工夫,站在受众的立场上思考,提供本土化、受欢迎的内容,使用户的需求得以满足。

    当然,互联网改变的不只是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着媒体人的信息表述方式。媒体必须真正理解移动互联与大数据的核心本质,说网民喜欢的话,而不能固守传统媒体时代的表达习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传播的内容要符合网民的审美偏好及接受心理,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让网民们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创新中灵活的“技术手段”

    有了丰富的行业内容和资源,还必须借助于多元化的信息承载方式,比如网站、短信群发、微博、微信、直达号等层出不穷的新颖工具,才能实现好的传播效果。报媒专刊如何利用现在乃至更新的媒体信息承载方式开展活动、推动自身的运营发展,这很关键。伴随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人们不再只从单一媒体渠道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此时报媒专刊更需要借力于新媒体,将自己的内容通过多渠道传播出去,放大内容的影响力。

    时下,微信、微博等交流方式正大行其道。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微博,都在刷微信朋友圈,街上不起眼的小店,都在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许多焦点新闻,都是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微博、微信火速传播。吃饭、打车、购物等,一切在网上均可实现。人在网中,报媒的采编或经营若还在网外,就会有点脱轨。我们不妨看看“百度地图”,如果你使用过它,会发现它其实是一名电子导游,方便快捷、准确无误。驾车时若不按它指示行驶,还会不厌其烦地给你进行路径重新规划,如果要搜饭店、酒店、娱乐场所等,只要输入关键词,它就会帮你准确找到你需要的相关内容。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下的实用型媒体。

    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于跟自身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信息,在专业性和时效性两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职业收入、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选择的不同而不断派生出了新的城市人群,如“购房族”“爱车族”“时尚族”“网络族”等,这些群体在城市生活的变迁中不断寻找着各自的位置和空间,这些细分的群体需要消费、期待交流、要求个性化的服务,希望对其所关心的行业或领域有一个全面、细致、到位、权威的了解,并渴望得到与同类人群交流的机会。

    这需要报媒专刊提升采编业务的效能与效果,依托智能终端,全天候定制推送个性化信息,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数据加工和信息定制服务,为受众提供优质的信息内容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报媒在具体操作中,要十分明确沟通、互动、推送的对象是谁;要巧妙创造与用户沟通的话题;要积极关注竞争对手,从而优化自己的新媒体工具;还要做好精准的关键词回复,指导用户更好地了解你跟随你……针对报媒行业专刊的特点,还要尽快优化现有的新媒体结构,对网站进行有针对性的搜索引擎优化,微博强调资讯速度,重大事件和新闻及时报道,做传播源而不是转发者;微信则强调资讯量和点对点传播。比如报媒专刊在微博上进行网上车展,同时还可以在微信上开通车主俱乐部,为微信圈的车主提供更多本土化、贴近车主购车、用车、养车方面的各种互动资讯服务,帮助“粉丝”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培育出一批忠实的“粉丝”。

    大有可为的“用户洞察”

    有了忠实的粉丝,就可以此为资源,展开系列线上线下的活动,以此梳理读者、客户、相关部门的资源,用无形的线穿起有形的人脉资源和品牌资源,让各方都能感受到,与报媒合作能互利共赢。

    事实上,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注意到,“粉丝”的营销已经成了众多商家与报媒合作谈判中的一道“杀手锏”。比如像现在很多汽车厂家对报媒开展的各种活动或者投放计划,要求投放推广和活动效果同实际的到店量或成交量挂钩,这种对于宣传投放“赤裸裸”的效果要求,更需要我们做好“粉丝”营销工作,利用培育出的大批“忠实”粉丝,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在“粉丝”需求与客户需求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实现多方共赢。

    不过,互联网时代,普通的信息唾手可得,但真正适合个体的信息却并不那么容易找到。一般来讲,立足市场的都市报,由于掌握着一大批核心受众,可以根据受众的爱好和阅读习惯来为其量身定制信息。而行业专刊所对应的诸如“购房族”、“爱车族”、“时尚族”、“网络族”等,这些细分的群体恰恰吻合了新媒体的个性化定制走向。如果说之前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大水漫灌”,新媒体时代的定制信息则是“滴漏式”的,这样的传播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受众愿意为其买单付费,这样就可以将之前的“读者”转化为“用户”或“消费者”。②

    专栏作家吴晓波2014年5月在爱奇艺上开了个人专属的“吴晓波频道”,他长期从事财经专栏写作,自从互联网方式融入他的写作之后,他惊喜地发现,他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与此前迥然不同了:“用互联网的方式、全面再造了我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一篇文章出去,读者喜不喜欢,我非常清楚;一个视频出去,点击率多少,看多久,我都知道。……过去我写一篇文章,最多收到一两封读者来信。现在后台的数据像潮水一般,都可以看到。”

    的确,互联网时代颠覆了媒体和用户的位置,用户不仅能够提供评论和反馈,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内容的生产过程。现在,各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账号,已经把用户阅读的数量和转发量、点赞数等看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杨芳秀

    注释:

    ①张莉:《2014〈综艺〉年度人物黎瑞刚专访》,综艺报2014年12月12日。

    ②庄春晖:《互联网再造与读者关系》,东方早报2014年12月6日。

为三农“持续向好”凝聚正能量
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分析及路径选择
数字时代的报媒要素探讨
办出地方特色 留住忠实读者
让公众了解基础研究并乐在其中
在互补中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