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两岸电视新闻报道比较

——以2014年台湾食品安全事件为例

杨朝晖 李晓岚 《 新闻战线 》(

    大众传媒是公众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影响着公众的认知。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亦成为新闻传媒关注的重要议题。

    事件回顾与样本介绍

    2014年台湾馊水油事件(又称台湾地沟油事件、馊水油/地沟油风波、馊水油/地沟油风暴)是2014年9月4日在台湾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知名猪油品牌强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被台湾检警调系统查获因贪图数百万元差价,向屏东郭烈成等地下工厂购入地沟油、废食用油、回锅油以及向香港金宝运贸易公司购入“饲料油”后制成香猪油,知名企业味全、旺旺、统一超商、全家、味王、奇美食品、盛香珍、美食达人、黑桥牌等皆使用到该油品,甚至小吃摊、糕饼业、中西式餐饮都受到牵连,数百吨的问题食油已经流入市面,吃到毒油的民众难以估计。10月8日,台湾台南地方法院检察署查获正义股份有限公司购自鑫好企业的原料,遭以“饲料用油”等黑心油混充“食用猪油”再制成销售,“正义油品”相关产品办理下架。至此,事件从原本的地沟油问题,扩大到追查非法挪用饲料油以食品用油贩售的食品安全与诈欺问题。10月8日后,该事件仍在发酵,因研究、成文的时间问题,本文的研究时间段为2014年9月4日至2014年10月7日。本文选择两家电视台的报道作比较: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以及台湾的中国电视公司(下文简称“中视”)。

    中国电视公司,简称“中视”“CTV”,创办于1968年,是台湾第二家成立的电视媒体公司,为台湾六家无线电视台之一,与台湾电视公司、中华电视公司并称为台湾的“老三台”,政治立场偏蓝,影响力较大。在2000年“党政军退出媒体”的过程中,原为中国国民党党营事业的中视被售予中国时报集团,现与有线电视频道业者中天电视同属旺旺中时集团旗下。主要的电视新闻栏目为《中视午间新闻》《中视新闻全球报道》。据尼尔森数据显示,中视于每天18:58-20:00时段播出的《中视新闻全球报道》,在同时段所有台湾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第一。本研究所针对的中视的电视新闻栏目即为上述两个栏目。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又称“CCTV-4”“央视四套”,开播于1992年10月1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唯一一个面向全球播出的中文频道。CCTV-4的目标观众是全球华人,特别是居住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2007年新改版的CCTV-4由原来的一个版本扩增为亚洲、欧洲和美洲三个版本。《海峡两岸》《中国新闻》为本研究所选取的新闻栏目。

    笔者将所选电视台有关“2014年台湾馊水油事件”的相关报道皆列为研究对象,每一则新闻为一个分析单位。每一则新闻以一个稿头为判断根据。研究者在两家电视台官网上逐条搜索选取符合要求的电视新闻,共有相关新闻131篇,其中中国电视公司58篇,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73篇。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探讨两岸电视新闻关于食品安全报道的新闻差异。主要探讨:“2014年台湾馊水油事件”中,两岸电视新闻的报道分别呈现出怎样的框架?有何异同? 

    两岸电视新闻报道差异研究

    风暴与风波——两岸电视新闻修饰之分

    对于本次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问题油,台湾媒体称之为“馊水油”,大陆媒体称之为“地沟油”,二者实为俗称的不同,均指从废弃食物或残渣中提炼出的油,亦包括万年油(回锅油)等废弃食用油。在进一步的修辞中,两岸电视共同使用了“馊水油/地沟油事件”“馊水油/地沟油风暴”“馊水油/地沟油风波”。但台湾电视媒体在数量上明显倾向于“馊水油风暴”,不仅出现在报道语言,如解说词、同期声、旁白上,也出现在新闻标题、报道专栏标题等文字讯息上。而大陆电视报道在前期较多地使用“地沟油风波”,随着事态的发展,中后期更多地使用“地沟油风暴”。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风波”常用来“比喻具有波折性的事件、经历”,“风暴”通过用来“比喻动荡或骚动的状态,突然的或激烈的骚动”,两者有明显的程度上的差异。大陆媒体在用词上的递进表明了他们对事件的危害程度有一个认知和判断的过程;台湾媒体更早、更多地使用了“风暴”一词,则表明它们认识危害程度更深,从一定程度上看出了台湾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容忍度更低。

    在称呼“馊水油/地沟油”时,台湾媒体还使用了“黑心油”“劣等油”“恶心油”等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词语,“黑心油”甚至成为“馊水油”的代名词,生产馊水油的企业被称为“黑心企业”,体现了强烈的道德谴责。

    在描述馊水油事件时,两岸媒体都使用了“延烧”“波及”“滚雪球”“蔓延”等词语。此外,台湾电视台还大量使用了“沦陷”“中镖”“失守”“未爆弹”等战争叙事用语,以及“中招”“流窜”“踢爆”“再爆”等网络用语。如出现在2014年9月5日“中视新闻全球报道”的一则新闻——《全台沦陷?!知名月饼、糕饼恐中镖》,“沦陷”是指“领域或国土被敌人占领或陷落在敌人手里,常指被占领较长的时间”,“镖”旧时指“投掷用的武器,开关像长枪的头”,隐喻的运用暗示了这是一场危害性巨大的战争,是一场全民的战争,是一场关乎台湾食品信誉与尊严的保卫战,既凸显了事件的严重性,又增加了悲情色彩。

    宏观与微观——两岸电视新闻视角之别

    纵观两岸报道,大陆电视媒体对地沟油事件的报道侧重于事件的宏观介绍,通过将复杂的情节简单化、清晰化,告诉观众最主要的事实。而台湾媒体在介绍主要事件的同时,还非常关注个体,善于挖掘故事内容、呈现场景和细节,让新闻更具有故事性、情节性,通过将事件个体化,让“剧情”更为复杂,提高观看的趣味性。

    台湾中视新闻对馊水油风暴的报道更为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对处于风暴中的政府和官员、党派人物、违法商家、无辜业者、普通民众都给予了广泛报道。比如,不法商家的奸商形象《强冠馊水油 老家邻居:家庭早有不良记录》《郭烈成供应商太嚣张 胡信德交保续收废油》《明知还卖!卫生局重罚太阳堂200万》等,质疑政府的不作为或监管不力《食药署检测馊水油全合格?!成业者脱罪证据》《不识字老农 搜证2年揭发馊水油真相》,消费者的愤怒《客怒呛“吃给我看!” 梨记员工含泪吞馊饼》《吴记“限时退货”? 民众气炸爆口角》与消费者的支持《梨记店员泪吞馊饼 民众送花打气》,专家学者的批评《叶匡时怪便宜大碗美食文化 刘克襄呛政府没把关》《食安还有未爆弹? 徐重仁:恐怕是“有机”》,对行业的打击《扫到馊水油风暴 福义轩排队人潮不见了》《欣荣误用馊水油 龙凤水饺紧急下架》,健康的隐患《长期吃到馊水油 罹患肿瘤率倍增》《食品毒害 淋巴癌增两倍》,还有对“台湾制造”的影响《就是不要MIT?! 意大利拒台湾面膜上架》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荧幕上。事件错综复杂,人物多元,各方的矛盾被详尽地呈现。

    2014年9月4日,《中视午间新闻》播报了第一则馊水油的报道,描述了非法制油工厂的作业环境。画面呈现了一家肮脏拥挤的制厂,所有设备发灰发锈,工作人员穿着随意,没有任何制服,油桶里的油黄得发黑,最上层的漂浮物让人看了很倒胃口,同期声解释: “……警方直捣高雄的制油工厂,油槽里还在制油,环境肮脏不说,这些油还全都是用过的……”,随后屏幕配上文字和流程图解释了馊水油的原料来源,和上下游关系图。

    在描述馊水油风暴中的受牵连的商家和民众时,台湾电视在宏观介绍的同时,又以细腻的笔调进行描述。2014年9月10日的《中视午间新闻》的《客怒呛“吃给我看”! 犁记员工含泪吞馊饼》如此呈现:“……民众在台北梨记办理退货大声咆哮,要求店员把转饼吞下肚证明自家的饼没问题,店员含泪吞饼,连店里维护秩序的援警也看傻眼……”而画面呈现的是梨记店员被前来退货的民众以及各家新闻媒体团团围住,外层还站立着维护秩序的警员,店内声音杂乱,民众愤怒的质疑声最为大声,店员大多低头不语,表现出委屈与无奈。

    该则新闻详尽地呈现了当时店内的情况,情绪紧张、言语激烈、场面拥挤,让读者通过视觉和听觉就可以身临其境,感觉到了真实的情况。

    对于台湾地沟油风波,大陆媒体主要以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语言平实,叙述清晰简单,缺乏对细节和场景的描述。例如,2014年9月5日的《中国新闻》栏目播报题为《台湾首次查获地沟油加工厂 屏东一回收厂制售地沟油牟取暴利》的电视新闻:

    “近日,屏东警方破获台湾首个贩售地沟油的地下工厂,估计约有200吨油流向台湾小吃摊贩以及餐厅和烘焙业。经过四个多月的搜证,调查人员日前在屏东县竹田乡的回收工厂查扣了大量的回收油以及制油、储油设备和账册、送货单等相关物证。警方将工厂负责人郭姓男子以及员工带回侦讯……”

    接下来是同期声,介绍地沟油的制作过程,侦讯人员介绍地沟油和普通食用油的差别,旁白介绍地沟油的整体市场流向、店家的解释等。画面以稽查人员现场查案、台湾餐饮店人员接受采访为主,较少出现让人不舒服的画面。

    冲突与共识——两岸电视新闻框架之异

    台湾电视的报道明显呈现冲突性的框架,有意地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化、戏剧化效果,展现人物、政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把报道的对象放在对立的关系或不满的方向上。大陆对馊水油事件的叙述和解读也有冲突性的一面,但数量不多,且表现冲突的程度较浅、没有那么戏剧化。此外,大陆媒体还会采用共识性的框架,尽量展现事件各方和谐一致或共同促进解决的方面。

    以中视新闻2014年9月10日报道《客怒呛“吃给我看!” 梨记员工含泪吞馊饼》、2014年9月12日报道《叶匡时怪便宜大碗美食文化 刘克襄呛政府没把关》为例,新闻标题就提示了人物的主要矛盾和观点,形成强烈的对比,让观众一下子抓住了事件的主要矛盾。接下来的报道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对报道对象着墨平均,充分展现了双方的形象与观点,详尽展现了彼此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百年饼店犁记这几天忙着办理民众的退货,不过民众吃下馊水油食品气没处发,上午拿饼丢犁记员工后,下午民众更是情绪失控,命令所有犁记员工排排站,叫他们当场吃犁记产品!为了挺老板,这些员工只能含泪吞下绿豆饼,接受民众羞辱!”(《客怒呛“吃给我看!” 梨记员工含泪吞馊饼》稿头)

    “馊水油事件愈演愈烈,交通部长叶匡时感叹,好吃又便宜的美食文化,是台湾食安问题的最大隐忧。甚至还点名了作家刘克襄,希望他不要倡导小吃要廉价的观念,但刘克襄反击,食安的隐忧明明就是政府缺乏把关,部分业者没有良心,更不认为高价就能代表安全……”(《叶匡时怪便宜大碗美食文化 刘克襄呛政府没把关》稿头)

    大陆电视媒体亦有表现冲突人物或冲突事件,但数量一般,且所呈现的冲突关系不强烈,更多的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描述。例如,2014年9月11日的《中国新闻》之《台方公布强冠油品检验合格 遭台大教授批评》,2014年9月15日的《中国新闻》之《老农多次检举地下油厂 环保局草草了事》,用词较为平缓。而在描述受牵连企业时,基本上使用“台湾馊水油产品销往12个国家和地区”、“台湾地沟油波及港澳”、“问题产品已达323项 200万包零售泡面下架”等表述,不刻意构建冲突。

    此外,大陆媒体还尽量展现人物观点的一致性或相关部门的协作,试图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比如2014年9月18日《中国新闻》栏目的《台湾强化食品安全 推八项措施》《台湾将改革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体现明显。再如2014年9月5日《中国新闻》的《台湾首次查获地沟油加工厂》,台湾媒体亦对这次行动进行了报道(2014年9月4日中视午间新闻《馊水油销全台大卖场 制月饼凤梨酥》),但倾向于批评报道,大陆报道则只是对台湾当局的行动进行了简单介绍,尤其缺少描述性语词。

    (作者单位分别为科技日报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武艳珍 

党报评论也需要互联网思维
中国特色传播道路之彰显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新论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体育传播模式
新媒体视阈中的视觉艺术创新
政务微博在政府公共关系建构中的作用
两岸电视新闻报道比较
关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如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