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关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赵世环 《 新闻战线 》(

    媒介素养概念首先出现在英国,上世纪30年代,李维斯和汤普森提出,面对流行文化的低俗化倾向,必须培养人们对大众媒介的批判意识。从此,媒介素养及与其相关的教育开始走进大众视野。经过80年左右的发展,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经历了免疫范式、甄别范式、批判和参与范式的演变过程,从抵制媒介到批判媒介再到解构媒介并使用媒介完善自身,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媒介素养理论引入中国仅十余年,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当下的社会媒介环境,并能够正向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全新命题。

    根据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人们上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信息化社会中,媒介素养是一名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塑造政治态度、培养政治情感,确立自身政治信仰、提高政治参与能力。能否完成这一目标,是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政治人”的关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诸多困境,如在接收政治系统所传达的内容时兴趣较低,缺乏主动性;符合国家要求的政治信仰难以确立,并容易受外界环境动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共通性,两者都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并在培养“积极公民”上有交叉点。根据政治学理论,“积极公民”的涵义主要包括:积极公民有参与公共事务事件活动的愿望,而且具有相关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符合国家要求的合格公民,成为一个积极的社会权利行使者和义务承担者。而媒介素养教育更强调的是作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媒介素养的提高,提高公民自觉获取、选择、评价媒介信息以及参与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两者都是为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做准备。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情感、认知和思维的影响力已无可置疑,有时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等传统渠道。有学者指出大众传媒的多元价值理念以及所传播信息的良莠不齐,已大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领学生穿越“信息迷雾”,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本文借鉴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经验,根据中国当下的媒体环境,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若干设想,借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应尽快与国际接轨,成为大学的通识教育

    国际学术界公认,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中蕴含着一定的政治取向与价值判断标准,它们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极为深刻。世界各国出于传播本国价值观和政治稳定的需要,都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政治能力的培养和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塑造。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已明确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而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受众对媒体传播信息的批判意识,在自主和快乐使用媒体的同时,积极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上述欧美国家理念的实施为青少年成为一个符合本国主流价值形态、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的现代公民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已有高校在大学生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如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首次设置了“媒介素养”的专业课程,但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还没形成体系化和长期性的教学活动。在大学校园内开设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公选课程和必修课程是全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有学者甚至建议此类课程应最终取得与两课同样的地位。

    这样一个长远目标的实现,要在操作层面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划,由于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基础薄弱,如果要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发展为一项通识课程,需要包括教师、学校和政府在内的各方紧密合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引入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理念

    在进行长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规划的同时,笔者认为利用中国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不啻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笔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曾做过相关尝试。纲要课程通过对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讲解,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框架,比如讲述国家统一和民族政策的内容时,笔者尝试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概念,通过课堂反馈,我们发现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的效果,远非传统按部就班的教学所能比较。目前境外媒体特别是网络对党和政府行为的歪曲报道,导致很多大学生政治信仰动摇,政治信念模糊。通过在思政课堂的类似尝试,可以使学生掌握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并能触类旁通,使用此种原则去分析各种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和网络上的观点,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树立牢固的政治信念。 

    积极利用媒介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政治责任感

    引导大学生利用各种媒介进行政治参与,能够培养和完善他们的权利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提高其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

    在美国,国家总统和议员的选举可谓是一场政治盛会,民众参与度极高,高校等教育机构也利用此类选举活动,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育,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要求学生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收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大选期间对各位竞选候选人以及选举情况的报道,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了解媒体所传达信息的背景和倾向。这种活动有助于培养美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对本国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认可,也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并理性地参与国家政府事务的决策和运行。在美国公民理性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个人利益也得以公正的实现,而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正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此类媒介实践活动在我国高校的开展相对较少,学生也普遍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态度冷淡。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应采取积极的举措,激发他们的热情,不仅在课外实践上,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媒体中所报道的国家和地方政治事件和活动,同时也应帮助大学生提高使用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能力。2011年以来,大学生微博自荐参选基层人大代表等网络活动开始兴起。对于类似的实践,学校和教师应加以鼓励和支持,引导大学生了解并能够运用有关政治结构运行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较为顺利地参与到此类政治活动中,提升其理性政治表达和参与的能力,推动其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公民认同和制度认同,从而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以及个人发展需求的“积极公民”和“责任公民”。

    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不断借鉴已有各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媒介所传播信息的批判甄别意识和理性判断能力,提升大学生利用媒介进行政治参与的能力,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本文为江苏省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融双通”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成果 课题编号为:2013JSJG255)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郭潇颖

    参考文献:

    ①王谊茜,王玉洁:《新媒体时代企业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中国广告》2013年第3期。

    ②马旭:《媒介素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

    ③张毅、张志安:《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与经验》,《新闻记者》2007年第10期。

    ④陈炳辉:《人民主权与公民参与——卢梭的公民参与理论及其启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

党报评论也需要互联网思维
中国特色传播道路之彰显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暴力新论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体育传播模式
新媒体视阈中的视觉艺术创新
政务微博在政府公共关系建构中的作用
两岸电视新闻报道比较
关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如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