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数据时代的“第三方信源”

——以温州都市报《我有数》栏目为例

曹曙婷 《 新闻战线 》(

    过年期间温州人支付宝红包平均每人发多少钱?出境游温州人均每晚房价多少钱……这些看似不着边际却又很吸引老百姓眼球的问题,如今正在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新闻里得以正解。

    随着电子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海量集合运算能力的提高,“第三方信源”已经成为新闻信息中愈发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英国《卫报》的新闻战略中,数据新闻实质上是其为应对新媒体特别是公民新闻的冲击,而提出的开放新闻观的具体策略之一。国内相关研究学者方洁等也提出:“数据新闻的内涵就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

    眼下,国内的一些网络媒体也紧跟时代的脉搏,开出诸如《新浪图解新闻》和《搜狐数字之道》等热点栏目。在此背景下衍生出的温州都市报《我有数》栏目积极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大数据,创新报道方式,试图在新闻采访的量与质上寻求新的突破。

    “第三方信源”让新闻不再“自说自话”

    何谓数据新闻?简而言之,就是用数据处理的新闻。全球首本阐释数据新闻的著作——《数据新闻手册》对数据新闻做了定义: 20年前,数据或许仅仅是数字而已,而现在,当人们的生活都在方寸之间的手机屏幕上完成时,人们留下的海量信息就可以通过电脑程序进行运算并处理海量信息。而这些第三方信源数据的精准分析以及分享,更是记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

    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一般先定选题,接着记者采写新闻,之后编辑把关,最后呈现新闻作品。而随着数据新闻的出现,这一传统被改变了:“媒体报道数据新闻,以直观形式呈现数据,比文字报道更为高效。”于是乎,这样一条数据新闻产业链出现了——传统媒介通过向高性能信息物联网、传感器、超级计算机等技术“借力”,从而掌握丰富的数据量。而它最明显优势是:既能对事实的报道更加具有关联性和全面性,也能减少媒体及从业者自身在分析、搜集、判断数据过程中的失误。

    在之前采写经济新闻时笔者喜欢参考淘宝指数(淘宝网“淘宝指数”通过分析用户个人数据,用大数据阐述事实),比如:在淘宝指数里搜索“衣服”和相关联的关键词,大数据库会告诉你,南方人最喜欢什么款式,温州人最偏好的衣服是修身型还是宽松款……正如央视观察员顾国宁曾在某一档节目中所说的那样 :“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其实您只要击一下键盘,您的心意、您在网上购物的偏好甚至隐藏在其中的观点都会留在大数据库里,传递给我们。”

    第三方数据的采用,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新闻居高临下“自说自话”的模式,让彼此关联的数据得出相应结论,从而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度,为新闻增色不少。

    如何生产出更好的数据新闻

    大数据新闻这一概念甫一提出,便引发了学界的大规模讨论并随之被业界应用。对于传统纸媒而言,大数据新闻有助于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战略机遇,好好利用可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先机。那么,作为一线记者,在众多数字面前,该如何利用它做好新闻呢?

    数据新闻不是简单拼凑聚合

    大数据是否就是几个数据的简单拼凑聚合呢?不是。数据记者在数据新闻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解释者。记者需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数据进行解释,多角度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意义。

    以3月25日温州都市报A3版《我有数》刊发的《穷游网数据:出境游住店温州人最土豪 人均每晚房价花费2480元全国第一》一稿为例,记者在穷游网上看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温州人均旅游住房消费多少?但如何让这一数字落地甚至开花,就成了考验记者的一道题。在稿件中,记者就这数字,展开一系列的采访,包括旅游者、旅游公司、旅游局等,并引入上述采访对象的个例旁证数据的精准性,最后借用业内人士的话“这可能和温州人经济条件不错,重视消费品质以及部分人信奉穷家富路有关”,将数据做一完美解释和落地。由此可见,大数据新闻报道不是数据的简单聚合,而是对新闻报道理念的主动更新和对信息更清晰、准确的解读和传播。

    数据新闻不能等,要主动出击

    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中新闻记者更多的是依靠新闻线人热线等求得新闻线索,而现在这种守株待兔的方法已明显不适用,记者要将数据作为一种寻找新闻线索的工具,主动出击,在新闻选题大方向初步定下来之后,积极主动地寻找与之相关的数据来进一步分析数据背后是否有相关的新闻事实存在。

    3月5日《我有数》版报道《去年全市环保热线共接到投诉件11297件,半数是关于大气污染》,深度介绍了温州本地环保热线12369近期被打爆的情况,并对环保部门接到举报后的处理流程做了图片深度解析,让读者一目了然。一般而言,环保部门鲜有主动联系记者,但当热点事件和环保热线有关联时,记者被动变主动,积极获取新闻源,热点新闻也能应运而生。

    利用数据也要“软硬兼施”

    比对《我有数》里的出现的数据新闻,你会发现,“软硬兼施”也是拿捏数据做新闻的一道法宝。说白了,对大数据的处理,是对“硬数据”软化和“软数据”硬化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干巴巴”的数据晦涩、难懂,而经济新闻报道中过多的数据也让受众产生困惑,如何把“干巴巴”的数据变成“活生生”的内容就尤为可贵。传统纸媒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应该站在用户角度,分析用户“想要什么”“想看什么”,而不是闭门造车,关上门做文章。

    2月25日温州都市报《我有数》刊发的《温州人支付宝红包含金量全国第二 平均每次发97元》,作者对一系列宏观硬数据一笔带过,反而在一些细节上到处洒上亮点:“湖北天门人‘最土豪’”“温州人1元和10元红包发得最多” “温州男人更爱发,女人更爱收”等,将数字和新闻结合后变得更为轻松,在通俗易懂的前提下,数据新闻带给了受众审美愉悦,以便受众更好地读取新闻并找出新闻事件与自身的联系。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的来临,“第三方信源”传递的不对称性和虚假信息泛滥的现实,使得海量数据来源没有过多选择的余地和可供数据验证的评判标准。对一位记者而言,如何判断数据是否准确,如何从数据中揭示有价值的信息,发现数据中潜在的价值,还需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事实证明,伴随着媒介机构数据事实处理能力的提高,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资源也成为新闻报道中可挖掘的富矿,在数据挖掘和事实报道并行之下,随着记者对大量信息的分析整理,知识结构和报道水平将全方位提升。

    (作者单位: 温州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芳秀

以虔诚之心 续写一纸辉煌
大型新闻直播导播与关键镜头设计
典型报道应多一些互联网思维
军事电视谈话节目与主持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社会新闻报道的实践
主流话语在媒体融合中强势回归
大数据时代的“第三方信源”
事件性新闻摄影中的细节
展示“阳台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