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社会新闻报道的实践

马 瑜 《 新闻战线 》(

    如今,正如一句很时髦的网络语言“不明觉厉”形容的那样,汹涌而来的数字化热潮已彻底颠覆和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当传统互联网正在对天下资讯“一网打尽”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又粉墨登场,成为时代的“新宠”。较之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更具个性和选择性,互动性也更强。而在这个处处“移动”的信息传播时代,社会新闻由于其草根性、生动性、喜闻乐见性、富有人情味,较其他的新闻品类,在新媒体上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面对新一轮信息传播方式和平台的转变,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如何创新社会新闻报道的手段和方法,以期重新赢得读者,占领市场?甘肃日报在社会新闻报道的改革和创新中注重探索和实践,为地方党报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提升独家原创,讲好甘肃故事 

    甘肃日报走过了66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陇原大地的巨大变迁, 66年的报龄也让它拥有了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有层次、有素质的高品位读者。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党报的读者群也在不断缩小和弱化。如何留住这些读者?社会新闻需在贴近性上下工夫,强调本土原创,讲好甘肃故事。                       

    调整版面结构,增加社会新闻的分量。2012年年初,甘肃日报扩为每个工作日16个版,除重大的社会新闻在一版及其他本地综合新闻版刊发外,专题刊登各类社会新闻的社会视点专版增加到每天1块,周一至周五连续出版。就刊发期数来看,社会新闻板块在报社的整体出版规模中,除了综合要闻版,占据了本地新闻版的第二位。

    丰富报道内容,拓宽视角和领域。除原有的《记者关注》《第一现场》等栏目外,新增了《深调查》《记者关注》《第一现场》《舆论监督》《以案说法》《0931-8155555新闻热线》等等,不仅栏目丰富多彩,报道的视角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除了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环境、交通整治等民生大计、百姓生活;除了动态现场报道,还有新闻背后的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除了正面报道,还有舆论监督;除了记者出击,还有百姓参与、热线互动。社会新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重视突发事件,强调独家首发。报社出台了《甘肃日报社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以兰州为中心,将报道的触角延伸至全省的14个市州,除重大突发事件外派记者外,平时与本报14个市州记者站,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应急办,公安、消防、民政、劳动监察等建立了密切的信息联系,保证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的线索,并展开深入采访。

    近几年,面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正宁11·16特大校车事故、岷县特大雹洪灾害、7·22岷漳6.0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甘肃日报当仁不让,派出强大的报道阵容,拿出黄金版面,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进行报道。岷漳地震当天,甘肃日报拿出了6个版进行报道,其报道规模和气势在甘报历史上少见。

    挖掘背后新闻,拒绝碎片信息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新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所有信息的呈现都是海量的,铺天盖地、呼啸而来。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如果单从信息量上是无法与新媒体抗衡的,如何取长补短,展开差异化竞争是传统党报认真思索的问题。甘肃日报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就摒弃了有闻必报、一事一报的碎片式新闻,取而代之的是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用厚重的有分量的报道留住读者的目光和视线。 

    2014年11月~12月,兰州有30多家投资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老板频繁“跑路”,并波及北京、内蒙古等地,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秩序,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甘肃日报除对典型的投资跑路案及受害群众的报案现场进行集纳式报道外,通过走访多名受害人、了解各类投资公司背景、听取办案人员的情况介绍,对普通市民为何热衷非法集资、投资公司为何出现“多米诺骨牌现象”以及如何规范金融市场秩序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挖掘,刊发了《甘肃正丰公司涉嫌合同诈骗》《这家公司高额返息是骗局》《兰州多部门整治非法集资》《投资公司频繁跑路现象透视》等多篇稿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社保问题关乎民生,可近年来农村各种“人情保”“关系保”“虚假保”层出不穷,各类媒体对此类问题的揭露时时出现,可大多是对一些单个事件的报道,对农村低保为何问题重重、农村低保如何才能起到应保尽保、社会兜底的作用鲜见等深入挖掘和探讨。本报记者历时3个月,深入兰州、定西、会宁等地的十多个乡村,采访了多名低保户、基层干部、政府官员、从事低保问题研究的专家,整版推出了《农村低保问题面面观》的深度调查。报道刊发后得到了省民政厅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是本地媒体中对此问题最深入、最客观、最中肯的报道。

    粉碎网络谣言,封堵虚假信息

    近年来各类网络谣言已成为一种公害,对正常的社会舆论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利用主流党报几十年经营的品牌效益,重拾媒体公信力,杜绝虚假新闻,封堵未经核实的信息,不给网络谣言在党报上进行二次传播的机会,正确科学地引导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宝贵。 

    去年7月,网络疯传甘肃省人社厅组织的“万名考试”出现泄题事件,本报记者当即对此事件进行了调查,与当事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刊发了《“网传‘万名考试’作弊泄题”事件调查》一文,指出作弊仅限于一个考场中的个别考生,同时根本不存在泄题,平息了广大考生的情绪。

    2014年11月,针对网传陇西征地纠纷中使用毒气的谣言风波,我们及时深入采访,对网上爆料一一进行了回应,解释了冲突现场使用的并非毒气,而是有村民使用灭火器不当冒烟所致。去年3月,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即将举行,网传众多考生都收到“参加内部培训、100%包过”的短信,这到底是真是假?本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短信都是骗人钱财的信息,并对甘肃省人社厅负责考试的有关人士进行了专访,平息了一场谣言风波,保证了考试的正常进行。我们还刊发了《我省多起网络散布谣言案透析》,介绍了近几年发生的“兰州拉面剂致癌”“宕昌县境内口蹄疫严重” “兰州某品牌的乳制品添加工业明胶”等网络谣言是如何出笼的,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危害、表现形式、形成原因以及如何抵制,立意深远,分析到位。文章见报后,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被评为全省好新闻。

    丰富传播方式,提升报道空间  

    近年来,甘肃日报加强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微视力等新兴媒体建设,积极搭建内容和技术平台,丰富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传播方式。在报纸上开办网络视点版,发布网络热点新闻,打通了报纸和网络两个舆论场,这也为报纸的社会新闻报道提升了空间,增加了力度,网络视点版的《微博炉》《潮词典》《网络图片精选》已成为不少读者喜爱的栏目。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百姓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甘肃日报新媒体一马当先,抢占话语权和舆论阵地。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不到15分钟,甘肃日报下属的每日甘肃网就编发出第一条消息稿,并迅速整合相关资料,15分钟内推出新闻专题,还派出网站记者前往地震灾区与其他记者一起采访,发回原创报道,实行报网互动,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专题共开设22个栏目,全面集中展示受灾情况、救援情况,利用文字、图片、网络视频等网络传播手段及时向网民传播准确的新闻报道,网页设计精美有创意,栏目设置布局合理。专题推出后结合微博、网上评论与网友形成良性互动,积极报道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的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对网上流传的一些不实信息进行了有力的回应,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灾害情况的重要网络窗口,所发原创稿件被凤凰网、搜狐、腾讯等知名网站转载,专题原创及转载总发稿量达上千篇。专题还结合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与网友互动,收到总评论数1200余条。

    (作者系甘肃日报机动新闻部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以虔诚之心 续写一纸辉煌
大型新闻直播导播与关键镜头设计
典型报道应多一些互联网思维
军事电视谈话节目与主持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社会新闻报道的实践
主流话语在媒体融合中强势回归
大数据时代的“第三方信源”
事件性新闻摄影中的细节
展示“阳台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