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编辑主导:回归新闻本位的必然路径

米艾尼 《 新闻战线 》(

    新闻报道,就其本质来说,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是说新闻报道应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必须是真实的。主观,是说新闻报道必然会反映媒体的观点和立场,采编工作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选择。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是有价值导向、有思考倾向的新闻采集,不存在纯粹客观的有闻必录的新闻报道。解读各种新闻事实,将媒体的立场、观点和导向展现出来,编辑工作的能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为何要有采有编

    自有近现代媒体以来,就派生出记者和编辑两个工种。狭义地看,把记者工作理解为新闻采集,把编辑工作理解为深度加工,这不能算错。但从更深层次考察就会发现,在主观和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编辑工作实际上占有重要的甚至是主导地位。写什么或不写什么,是基于特定媒体的编辑思想;突出什么忽略什么,是基于编辑的价值判断;强化什么淡化什么(版面、页面、时段),基于编辑技术化的处理。当然,采写和编辑是一个互补互动、互联互通的关系,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下之分。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编辑反映了媒体的气质和风格,编辑工作也反映了媒体的报道水平。

    回归新闻本位的必然路径是编辑主导。自2004年之后,人民日报连续扩版,由对开12版发展到24版,与之相伴而生的是采编分开。其中的重大变化:一是大量增加要闻和新闻板块,当日成版的有18~20块版,强调时效性;二是原则上编辑不再自采自编,专司编辑业务;三是专业部门着力做好专刊副刊的专题和深度报道,不刻意强调时效。

    省市级党报也根据各自的特点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版部分割、采编合一的体制。1999年5月6日,北京日报扩为12个版。一至四版为本市、国内、国际要闻板块;五至八版为北京经济、社会、文体等地方新闻板块;九至十二版为专刊副刊板块,并整合推出了文艺、产经、理论、服务、生活、教育、京华周末等7个“拳头”周刊。 2001年1月1日,扩为16个版。随后,经过2005年、2006年、2008年的几次改版调整,版面的改革和重新定位与采编分离的机制相呼应,直接推动了报纸内容分类的日趋合理,突出了主流新闻,也拓宽了报道领域。 

    可见,国内的党报几乎在同一时间意识到采编分离的重要性,意识到媒体工作流程中,编辑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主导者。

    编辑为何应成为主导

    以往,我们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对资料和现成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是对编辑最一般的定义。但如果仅仅把新闻媒体编辑理解成一种技术性工作,显然是片面的、过时的。从新闻实践和媒体发展的趋势来看,编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远非如此。广义而言,编辑工作应该是为了达成特定的宣传目标,策划、组织、实施一系列报道的行动和新闻传播过程。

    首先,是策划。策划的第一步是议题设置,这是策划的较高级别。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当人们意识到某些议题有利或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设置或忽视、淡化乃至删除某些议题,是管控矛盾乃至危机的重要手段。比如,是否制裁利比亚的问题,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各执一词。这一议题是否提交安理会讨论甚至作出表决,结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新闻传播的议题设置,也是同理。我们经常会说应根据对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是否有利的原则放大或者淡化某些新闻题材。这是导向管理的核心。策划的重要步骤,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报道。无论是达到政治宣传效果或商业推广都需要围绕特定目标展开。这种展开通常需要对报道的选题、报道的角度、报道的方法进行比较和斟酌,并通盘考虑报道的效果等等。而对编辑策划能力的最大考验,是媒体对应急事件的报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灾区情况,虽然人员伤亡巨大,但是报道中既如实报道人员财物损失情况,又力避出现过于惨烈的镜头、图片和文字,以免引起过度恐慌和悲伤。更重要的是,各个媒体报道的“核心价值观”都集中在报道军民抗灾意志,报道救灾所需要的各种援助,报道各地支持抗灾的义举。这样的报道导向为集中全国力量抗击灾害,发挥了正面的和积极的作用。

    其次,是配置。报道意图的实施必须依靠团队完成,其中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就是记者。个体采访、单独成篇虽然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但在采访手段多样、媒体密集,信息涌流的时代,这显然已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以北京日报为例,在面对如北京奥运会、非典、“721水灾”等重大事件时,其新闻采写经常是要通过几位、十几位记者共同完成,由现场目击、专家意见、其他媒体相关报道、评论以及背景链接等构成全面的循环式的宣传报道,这显然不是一位记者能够完成的任务。而居间进行策划和指挥的也必须是训练有素的编辑团队。这样的编辑团队不仅要确定选题方向,而且要能够调动记者力量,围绕报道任务配置各种新闻采访资源。

    第三,编辑是新闻“推送手”。传统纸质媒体,是通过版面语言表达宣传意图,比如版次、位置、篇幅、标题等等安排,这些版面细节通常是有明确宣传指向的。随着新媒体出现,推送成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如何把好的新闻产品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推送已经成为新闻学最前沿的课题。比如,如何将主流媒体的报道输送至广大受众,如何利用无线移动客户端以视频图片等方式立体、具象化呈现。这些都应纳入编辑工作统筹的范围。新闻的原创和首发依然是最具价值的工作,但使原创和首发快速和广泛地传播并使其放大和延展,则是编辑工作必须解决好的新课题。

    关键是主编

    有媒体就一定要有编辑,而编辑岗位又有各种分工。界定编辑职限,是提高编辑水平的重要一环。一层是总编辑,其主要职责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媒体的特性,筹划报道重点,把握报道方向。一层是主编,按照报道重点,策划一个方面或一个版的重点报道,这是最为关键的工作层。还有一层是文字编辑,主要负责文字的梳理等技术工作。

    因为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主编的工作质量往往决定着媒体的面貌。好的媒体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主编,而优秀主编应具有以下素质:

    新闻敏感。一版之主打新闻应是主编昼思夜想的问题,而这样的思考必须是对时局的判断,对社会思潮的感知,同时又必须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主编,既是新闻的受众,更是新闻产品的提供商,不仅要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什么,意味着什么,也要懂得读者最关心什么、观众最需要什么,应该有怎样的新闻供给。重大活动不一定是最有看点的新闻,而许多看似微末的边角往往极具新闻价值。主编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简洁明快,直奔主题,在适当的时间推出适当的新闻报道。

    组织协调。报道主题确定只是绘制了一张草图,将意图转化为新闻产品仍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编辑必须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新闻的提供者(记者),哪些记者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就特定话题而言,谁是有影响的专家,怎样把专家的核心观点呈现给读者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编辑应该既是耳聪目明的“千里眼”“顺风耳”,又是善于整合各种新闻资源的社会活动家。

    二度创作。一般认为,记者应是撰述者,编辑不一定写稿。这种看法有片面性。西方媒体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经历通常是,先记者而后编辑,渐次成为资深编辑、主编、总编辑。编辑的写作通常是改写:一是将新闻原材料和各种信息碎片整合起来,作出判断;二是将记者成稿的分散部分、重复部分删除,理出新闻主干;三是按照一定的报道意图将主观认识(评论)渗透在报道之中。事实上,不善于改写的编辑不是合格的编辑。

    传播控制。同议题设置一样,编辑应对放大和缩小、炒热和降温等等舆论形势有足够的掌控力。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来说,因应时代要求,利用各种手段传播新闻,仍是薄弱环节。不能止于报道准确、导向正确,还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如何,效果怎样。应有意识地学习如何在各种各样的平台上推销自己的产品。

    重视编辑工作,丰富编辑工作理论,提高编辑队伍素质,赋予编辑们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都是一项重要工程。回归新闻本位,编辑主导是必然路径,也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社)

    责任编辑:冷  梅

文化国际传播助建海上丝路
今天我们如何当新闻“战士”
滚动 联动 互动
把好料做成好菜
编辑主导:回归新闻本位的必然路径
打好“三个落点” 做强社会热点新闻
地方媒体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尊重与体谅——非暴力沟通在采编中的运用
报纸怎样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