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五个融合”力促报业转型升级

——厦门日报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

● 林水圳 杨家慧 《 新闻战线 》(

    厦门日报社将2014年确定为报社“转型升级元年”,明确了两大主要任务:一是利用移动互联网迅猛崛起的契机,选准目标,精准发力,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出有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内容产品,力争实现弯道超车;二是探索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媒体融合模式,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界限阻隔,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让有65年历史和较强影响力的厦门日报品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延续和增值,守住党的宣传阵地。

    管理融合: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媒体融合正向深度、一体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必须加大机制创新力度,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厦门日报社党委成立了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由社长担任组长,统筹协调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同时,成立新媒体中心,负责运作整个报社层面的官方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并按照新媒体运行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新媒体中心岗位与职责》《微博、微信、APP运作规范流程》及《新媒体中心薪酬管理办法》等,真正按互联网思维主导媒体融合发展。

    我们认识到,媒体融合最重要的是“人”的融合,让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的采编人员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迅速转变观念,才能激发动力活力,创新传播的方式方法。厦门日报社采取了三项有力举措:第一,建立激励机制。报社的记者就是融媒体的记者,不再是头一天采写、第二天报纸刊发的流程,而是现场采写,即时在微博、微信、APP、网站上发稿,之后再为报纸提供稿件。记者在新媒体上发稿,按照点击率给予奖励。这一措施立竿见影,从最初的被动应战,到后来的主动发稿,记者积极性极大提高。记者在日常新闻运作中,逐渐适应即时、滚动发稿的融媒体流程需求,极大丰富了新媒体新闻的及时性、有效性,新媒体的新闻真正“动”起来了。第二,采编人员轮岗制度。即抽调纸媒采编人员,到新媒体中心从事新媒体采编工作,新媒体采编人员也轮流跟记者到一线采访。新媒体中心采编人员相对年轻,缺乏新闻采写、把关方面的历练;而纸媒采编人员缺少的是对新媒体运作的实践,通过轮岗制度,既让纸媒采编人员尽快掌握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方法,又提升了新媒体中心采编人员的新闻素养,实现了锻炼培养融媒体人才的目的。第三,社会新闻部记者成建制融入新媒体中心。该部记者承担着突发事件、现场新闻等方面的采访报道任务,部主任兼任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带着这支突击队全面融入新媒体中心,从接到线索的快速反应,现场核实发稿的及时有效,到直播模块的快捷发布,做到了无缝对接,确保导向正确、又准又快。

    当然,从机制上保障融合发展,并不是一味的“统”、简单的“管”,而是站在发展战略高度,从大局出发,有统有分,在做强做大报社整体影响力的同时,鼓励子报、子刊、网站走出自己富有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子。比如,厦门晚报《我要说》栏目,是这份“厦门第一市民报”的品牌栏目,平时读者来电十分热络,很受市民喜爱。为满足媒体融合发展需要,《我要说》先后开通微博和微信账号,实现与粉丝在线交流,实现品牌影响力在移动端的延续和拓展。海西晨报针对目标用户群体,推出“晨报超市”电商项目,为产品提供“传播、销售、宅配”一体化营销方案,是“媒体、电商、速递”三合一创新商业模式,体系完整,模式成熟,走在国内前列。

    内容融合: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推动媒体融合,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厦门日报社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将“以用户为中心、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渗透到各项报道活动中,推动内容融合“开花结果”,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在新中国第15个记者节到来之际,厦门日报社推出融媒体首次大型报道“环行美丽厦门”。此次报道历时半个多月,分两路记者,走过厦门岛内外15个点,沿着厦门地理边界画了一个圈,既有市民熟悉的鼓浪屿、五缘湾,也有相对陌生的海岛、山村。此次报道就充分体现了内容融合的特点,突出表现在:

    其一,报道视角不同。以往都是记者到基层走走看看,此次运用互联网思维,充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通过征集粉丝,让粉丝与记者一同环行,注重呈现粉丝的体验感受,把原来停留在纸面上的“大词”,转化为粉丝亲眼目击美景、亲身感受变化、亲口说出实话,甚至直接让粉丝拍图片、写感受,同时刊发在纸媒和新媒体上。

    其二,报道方式不同。此次融媒体报道强调“即时发布、在线互动”。每天,记者、粉丝走到一个点,厦门日报官方微博、APP进行直播,海量图片、手绘图、攻略、微视频等在新媒体上运用,生动有趣、鲜活实用,特别是从用户角度制作的服务攻略,细致入微,赢得广大读者用户点赞;第二天官方微信又以专题形式、报纸以专版形式报道,报纸还附上前一天直播的APP二维码,引导用户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其三,报道成效不同。此次融媒体报道,充分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用户不仅可以报名参与,而且在观看直播时,可以直接互动,发表评论、转发、点赞,或者向现场的记者发问,记者查证后即时回复,实现在线互动。

    厦门日报社的内容融合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新常态”,在日常新闻选题、策划中得到全面体现和落实。2014年年底,厦门日报社在传统的年终岁首系列策划“跨年飨宴”中,就把内容融合的优势和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高看厦门”项目,是用无人机航拍厦门美景的一项活动,前期预热阶段,通过报纸、微博、微信发布征集令,让读者用户来推荐航拍地点。在航拍过程中,邀请读者粉丝来现场观看,读者反响热烈。“微笑跨年”活动,通过报纸和新媒体征集“最美微笑”,号召大家传递微笑,用微笑融化冷漠坚冰,网友们纷纷来晒微笑;“好店名、店花”评选,是年底拉动消费的一项活动策划,因为采取互动有奖、开放推荐、多图短文等方式,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带动了一波街拍好店名、店花的热潮。

    平台融合:为发展搭建快车道

    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是媒体融合的基础。厦门日报社按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推动生产流程再造,建立了融媒体中央控制平台,为媒体融合搭建“快车道”。

    厦门日报社的融媒体中央控制平台,是中央厨房式的“超级编辑部”,是融合纸媒和多种新媒体发布平台的“编辑墙”,具备跨媒体统一指挥调度功能,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这一平台有几个突出特点:首先是信息来源的融合。平台可接驳多种信息源,包括厦门日报呼叫中心、网络、手机、微博、微信、APP、户外大屏、报纸采编系统内网、广电节目等,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介质的信息源,全部集合到平台上。其次是指挥系统的融合。对汇集到平台上的各种介质各类信息,由“总协调官”进行分析研判,调度分派,该及时上报的及时上报,该调查核实的调查核实,该制作发布的,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网站、户外大屏,最后报纸等多种渠道发布,真正实现全天候、立体化、互动式传播,增强新闻的传播力。三是发布终端的融合。按以往传统做法,网站、报纸、微博微信彼此处于分开、割裂状态,融媒体中央控制平台集纳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户外大屏、报纸等发布终端,不同终端的编辑对信息进行不同介质的制作加工发布,哪些信息通过哪些终端发布,什么时候发布,发布后是什么形态,反响如何,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得到科学调度、全面掌控,充分发挥不同介质终端的特点,取得更好的聚合效应。

    融媒体中央控制平台的启用,有力推动了厦门日报的采编生产流程从传统媒体的线性、单向、偏长,转变为多轨并行、双向互通、扁平快捷的新型流程,加快了生产流程再造,迈出了媒体融合重要的一步。 

    渠道融合:一体化发展发挥整体优势

    渠道融合,就是要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渠道,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推动一体化发展。厦门日报社重点开展的工作有:

    其一,拓展新渠道。在原有的全省首个新闻客户端“无线厦门”的基础上,又迭代推出“厦门日报”新闻客户端。这个客户端是报社自主研发的产品,通过技术研发,锻炼了技术人才,探索积累了新媒体产品研发的经验,它突出厦门本土的内核、新闻资讯的属性、服务实用的特色、轻松有趣的风格,特别开发设置记者在现场、在线听新闻等功能,实现新闻即时滚动发布,信息分类精准推送,用户在线热络互动,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厦门公共信息发布和生活服务的重要平台。同时,报社着力用好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得先机,形成即时采集、即时发稿的报道机制,努力抢占第一落点。 

    其二,纸媒做文章。2014年的版面调整优化,重点放在适应移动互联时代读者的新需求,把媒体融合贯穿采编、发布各环节、全过程,特别是在报纸采编工作中嵌入新媒体基因,实现报纸的“精、深、实” 和新媒体的“轻、快、灵”优势互补。本次版面优化,重点推出了“数据新闻”、“视觉新闻”等版面,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加强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加工,深耕信息内容,重视新闻的可视化呈现,同时重点在现场新闻,附上APP二维码,引导读者到客户端阅读更多细节、更多图片的内容。“互动社区”版全方位增加融媒体内容,比如品牌栏目《我来教》增加微视频内容;《一周微微热榜》对一周本报微博、微信、APP的点击量、点赞数作盘点;《我来分享》《我来吐槽》栏目,把新媒体用户的评论、分享内容在纸媒上呈现,进一步加强媒体与用户间的互动交流,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

    其三,线下求实效。媒体融合,与读者用户的在线互动多了,线下活动还要不要?答案是肯定的,不仅要,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某种意义上,线下活动是增强读者用户黏度、放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可或缺的一环。读者节连续举办了14年,内容丰富多彩,每年都有数万市民参加,已从原来读者的节日成长为全城市民的嘉年华,被评为全国最佳城市主题节庆活动。移动互联时代,读者节要怎么办?2014年10月的读者节,厦门日报社除了在报纸上开设专版推介活动之外,还充分发挥新媒体“微传播”的优势,从读者节前十几天开始,每天“剧透”读者节现场的视听节目、游戏环节、福利派送,并有意识地在活动中植入针对新媒体用户感兴趣的环节,比如拍客大奖赛、微信打印照片等,引起了微信朋友圈的广泛转发,读者节当天,有8万多读者市民来到活动现场,创下了新高。

    经营融合:互联互通创新突破

    移动互联时代,报业盈利模式面临转型升级重任。报业转型,有两点很明确:一、这是“转型”不是“转行”,报业仍然是主业、核心,不是立即抛开报业另起炉灶;二、这是“升级”不是固守,需要在原有模式上寻求新突破新办法,而这正是经营融合的重点所在。

    一是品牌融合。一个品牌从培育到逐步成熟、走向市场直到被广大用户所认识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和途径,报社已经积累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要拓宽思路,深入挖潜,善于利用新媒体,想方设法把品牌推广出去,进一步提升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报社连续举办12年的房?车大联展,也迎来了移动互联时代的新挑战。运营团队不仅把各项优惠措施在纸媒和新媒体上连续推介,而且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在微信上开发设计出“存100元抵500元”的“购车梦想基金”活动,对有消费意向的用户极具吸引力;比如关注日报微信公众号,免费进场,为现场导入更多客流。4天展会,共签下5268辆的购车单,可谓是为厦门火爆车市再添了一把火。  

    二是用户融合。报社拥有的固定订户,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但广告客户已不满足于简单地刊发硬广告、读者被动接受的形式,需要通过广告带来更多的客流和实际效益,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作用,把新媒体的“集客”效应放大,为广告客户提供整体信息服务解决方案。通过用户融合,取得预期传播效果,这也是报社广告部门不再是等客户上门,而是走出办更多地面活动的原因。办活动也是在做影响力,既是影响力的变现,也是产生新的影响力,真正为读者用户服务。据统计,2014年,厦门日报社广告部门举办大型活动近40多场,平均每个周末都有一场活动在进行。

    三是项目融合。市场在变化,项目也得跟着变,厦门日报社积极推动开展特色项目的研究开发,敏锐捕捉商机,领先占领市场。新推出“遇见婚恋网”项目,作为由党报运营的全媒体婚恋交友平台,该项目实现旗下纸媒、新媒体的全面融合,涵盖资源包括厦门日报“遇见”婚恋版、网站和手机平台、电台节目、微博微信平台、遇见APP等,整体优势明显,已经开始取得了实际效益。

    (作者林水圳系厦门日报社副总编辑;杨家慧系厦门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新常态”下如何改进党报经济报道
用高价值提升党报影响力
“五个融合”力促报业转型升级
地方城市新闻网站的“边界”发展
做活做好慈善新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