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胸中有数 目中有人

——大河报“影响力发行”的探索与尝试

● 张玉甫 《 新闻战线 》(

    做报纸发行,必须胸中有数。但是,近年来,都市报生存环境已发生剧烈变化,面对碎片化阅读、新媒体分流、厚报变废品等现状,仅仅胸中有数已远远不够。“数字论英雄”的弊端越来越大,“大水漫灌式”的发行造成很大浪费。所以,搞发行还要目中有人,要盯紧提升报纸影响力这一核心目标,精心筹划,科学把控,不仅要发行量的“数”,更要发到位、发对“人”,让报纸覆盖到有价值的人群和场所,实现有效的传播互动。基于对市场变化的清醒认识,大河报有计划地实施了系列“影响力发行”工程,着眼于提升报纸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受到社会各界认可,取得较好效果。

    无孔不入的零售“报童”

    近年,都市报零售下滑明显,大河报虽然跌得不猛,但也有压力。2012年夏,郑州街头报亭悉数被拆,加剧了报纸零售下滑的趋势。怎么办?我们及时启动了影响力工程,从恢复流动“黄马甲”、设立大河报专享零售终端入手,再造了“无孔不入”和“无处不在”的零售体系。

    2014年暑假期间,省会郑州街头每天上午都有很多头戴“大河报”标志太阳帽的报童在叫卖大河报,不少孩子背后,“躲”着的爸爸妈妈在帮忙整理报纸。这是大河报暑期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项目。其实,大河报组织“小报童”卖报,已经好几年了,每年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和家长参与。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有2000多人参与,2013年超过4000人,2014年则突破6000人。

    “小报童”活动主要在寒暑假期开展。平时的周六周日我们组织大学生“黄马甲”流动零售。大学生卖报,既有勤工俭学,也有爱心义卖。2011年开始,我们在高校组织以卖报为主的营销大赛。活动以社团为单位报名,设定奖金,为期一个月。比赛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提交营销方案组建营销团队;二是卖报实战营销;三是总结演讲。目前已组织五期营销大赛,每期有约30所高校的50余个社团、5000多名大学生参与。爱心义卖根据社会热点开展,重点放在报纸报道的突发事件或高校大学生大病救助。2013年10月21日,大河报报道了曾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刘东兴患白血病的消息,我们策划了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的全城义卖救助活动,当日共义卖大河报4万多份,筹集善款7万余元。

    小报童、大学生卖报主要是培养潜在读者,“感动”家长和社会,并非常态,终端进超市则是我们刻意“修订”读者买报习惯的尝试。在郑州正道思达、丹尼斯、四邻等超市,不少消费者购物的同时会顺便买份大河报。报纸零售终端建在超市便利店,在河南,大河报是第一家。目前,大河报专享的销售架已占领省会郑州500多家便利店。同时,我们又在郑州街头巷尾的烟酒店(摊)设立了1000多个诚信小报箱,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习惯的读者买报。

    在郑州高铁东站候车大厅,时尚、高端的大河报无人售报机,受到很多旅客欢迎、好评。无人售报机进高铁站,是“影响力发行”的一个项目,我们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事实上,无人售报机落地选址是极其精心的,除了高铁站,我们还选了二七广场的商场、大型医院、机场、京港澳高速东区服务区等,都是考虑能覆盖什么样的人群、有无以一当十的效果,宁缺毋滥。事实证明,这样做既保证了单机销售业绩,又降低了购机及维护成本。

    大街小巷的“闪亮风景”

    城市大街小巷店铺门头的LED屏是近几年流行开来的,播放广告更新及时、动感醒目。2010年秋季起,大河报在郑州、洛阳、开封三地实施了“闪亮工程”:谁家LED播放大河报内容,赠谁大河报,合作共赢。当年年底,郑州开发了近3000块屏,汴、洛两地开发近1000块屏。从2011年开始,“闪亮工程”全面推开,一时间全省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闪烁着“大河报 服务河南 影响全国”的广告语,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关注大河报,此举有效改善了读者的订阅结构,直接放大了大河报的传播力、影响力。

    事实上,当前传播环境和格局下,不论零售体系多健全,很多人也不会主动买报、订报,需要发行人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把报纸“推送”到他们手中、案头。都市报传统订阅营销手段无法适应这种市场变化,而“闪亮工程”的的确确找对了方式,店主、店员觉得免费得到了大河报,而且有时间自己阅读、相互传阅,报社其实也并非白送,不但发了广告,也算开发了新订户。如果说“闪亮工程”抓到的是“表”,大河报“展示架”项目则是“嵌入”一些公共场所的“里”,盯住忙碌一族的碎片化阅读需要,开创出又一个报纸发行新天地。在全省各地尤其郑州,几乎每个银行营业网点,人们在排队等候时,都可以随手从身边的大河报展示架上拿起当天的报纸阅读。

    展示架落地的场所还有宾馆、餐厅及政府办事大厅等,这些地方有几个共同特点:人要排队,有时间没事干,因而有阅读需要;有空间适合读报;人们之间要沟通,需要找话题,报纸是最佳选择;相对封闭,报纸和展示架有人看护,不易丢失。放置展示架不是大河报的首创,目前也并非唯一一家,但是大河报的展示架得到的评价是最大方实用。其实,这个项目实施之初,我们就考虑如何“进得去、站得住、用得上”,设计了一套跟落地场所共赢的方案,不仅报社受益,场所也有实实在在的用处。由于场所的配合,加上发行队伍的精心维护,大河报展示架一直是最靓的,传播效果是最佳的。同时,展示架上的广告位已引起不少商家关注,我们拿这一资源寻找到合作伙伴,由他们负责运营,作为合作“条件”,展示架上的报纸则由他们“买单”。为了覆盖更多“忙人”,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大河报,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推送”的场所还有加油站、星级宾馆、高铁列车、民航航班等,让去这些地方的人能够很方便地读到报纸。比如,我们与中石油、中石化在郑州的加油站、一些大的社会加油站有合作,车主加油后,可以选择一份大河报作为小礼品带走。

    当然,在操作这些项目时,必须统筹兼顾常规的报纸订阅投递,让项目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避免相互干扰,更不能弄成摆设。比如展示架落地,有同事认为应该往售楼中心、写字楼大堂放,经过多次试验,我们放弃了这几类场所,原因是冲击正常订阅,影响一线员工收入和积极性,投递维护比较困难,而且人们此时此地的阅读愿望并不高。

    “我秀我家”的欢乐互动

    介入或策划活动,也是大河报“影响力发行”的拿手戏。我们之所以把活动纳入“影响力发行”范畴,是因为所有活动都明确参与者是谁、覆盖什么人、影响哪些人。

    “我秀我家”是大河报创办的品牌社区活动。连续5年,大河报在郑州190多个社区举办了近200场社区活动。活动以家庭为参与主体,以居民“秀”才艺、“秀”亲子和美为主题,报社搭台,整合基层政府、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等元素共同“唱戏”,为社区居民服务,与广大订户面对面。这档社区活动每周六下午在不同的社区举行,居民自娱自乐,“围观”气氛热烈,往往是一家“秀”,亲戚邻居几家“粉丝”帮忙,全小区议论关注,每场现场人数均在1000人以上,每年影响的居民人数都在10万左右。

    在活动策划之初,我们就提出,尽管有政府部门、有便民服务伙伴参与,但一定要把社区居民自己表演、社区附近商业元素参加的娱乐节目作为主线,把一系列项目串起来,否则活动会被认为是嵌入式的“表演”,不是社区自己的,也不是他们想要的。活动叫“我秀我家”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几年来,活动牢牢抓住“家庭”为参与主体,把活动现场制造成欢乐的海洋:2010年,家庭趣味运动会;2011、2012年,家庭才艺大比拼;2013年,社区好声音;2014年,我爱篮球。活动形式虽不断变化,但让社区居民“自娱自乐”的精神不变。活动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台上一家表演,台下“粉丝团”助阵叫好;围观者中时常有人“技痒”难耐,要求上台“来一段”,其他人则热情报以掌声、欢呼声。独特的服务性、互动性,一方面增加了老订户的黏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发现新订户的机会。在活动前期动员调研、后期服务跟进时,我们都有的放矢开展试读,锁定目标读者。

    “我秀我家”是大河报发行活动营销的一个案例,其实我们根据新闻事件、节庆假日、消费热点、季节时令变化等长年组织策划不同的活动,每年在200场次左右。如“大河小马拉松”“大河社区院线”“大河戏迷节”“大河相亲会”“成长宝贝免费观剧”“读者挖山药”等等。每次活动都要求目标明确、实实在在,让参与者切身体验到大河报真诚服务读者、“关注社会 关切民生”的情怀,而不是“忽悠”人。都市报做活动,切不可拿公信力、影响力做筹码换取短期利益,那无异于杀鸡取卵。

    媒体融合,发行渠道能干什么

    当下,报纸拥抱互联网的热情更加高涨,新产品频出。尴尬的是,曾是都市报盈利能力和影响力基础的自办发行网络,此时几乎没了用武之地。另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随着报纸广告的下滑,都市报“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也遭受质疑,胸中有数也好,目中有人也好,“折腾”发行还有意义吗?媒体融合,发行渠道能干点什么呢?

    大河报确立的融合发展目标是:既是新闻机构、信息机构,又是集电商化、本土社交化为一体的社会服务机构。要实现这个目标,发行渠道其实大有可为。在大河报融合发展的产品体系中,生活服务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会员积分系统等子系统都需要线下“地面部队”——发行网络执行、跟进、反馈,服务化、电商化功能落地,发行网络正好可以发挥“黄金一公里”的优势,并顺利打通报大河报订户与新媒体用户之间的连接,让他们公平地分享大河报带来的“红利”,从而构建新的盈利模式,避免“此消彼长”的摩擦冲突。

    对传播格局的改变,做都市报发行的人感触最深,转型的探索也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有人甚至说要研究报纸死了之后,发行网络干什么。我们认为,发行网络应积极配合融合发展,在这一框架下寻找新的起点,寻找新的机会,而不是另起炉灶“转行”。从这个角度看,与国内各家都市报比较,大河报在这个过程中没走多少弯路。

    传播环境的变化给都市报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大河报着眼于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发行部门在报纸零售、订阅投递、活动营销及媒体融合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难言成功,但无论如何,盯紧读者需要,改进读者体验,在融合发展中一方面确保报纸的影响力和盈利能力,一方面着手构建新的盈利模式,相信方向绝对不偏。

    路在脚下,彼岸并不遥远。那,就让我们坚持吧。

    (作者单位:大河报)

    责任编辑:冷  梅

以用户服务为引擎 以商业开拓为推手
胸中有数 目中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