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微信的革命性传播

● 王小节 《 新闻战线 》(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使用。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能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朋友圈。其官方网站上的宣传语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从诞生以来,微信发展速度惊人。腾讯2013年公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微信活跃用户达到了2719亿。而不少媒体猜测,其总用户已突破6亿。在海外,微信也被众多用户使用。腾讯官方2013年8月15日宣布,微信海外用户突破1亿。毫无疑问,微信已经成为全球性移动领域重要的交互工具。

    微信不仅用户众多,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分享及自媒体展示和互动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能轻松分享文字、语音、图片甚至视频的微信大有取代短信的趋势。

    目前,微信已经取代过去几年中风头甚劲的新浪微博,成为最新且影响力最大的新媒介。微信向着类似Line+Instagram的方向发展,相比之下,微博更类似Twitter。

    微信发展迅速的原因

    微信迅速取代短信的地位,同时冲击了几年前刚刚带来媒介革命的微博,成为当前最新且影响力最大的新媒介形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

    几年前当移动互联网开始兴起时,不少人认为这不过是传统互联网的补充,但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完全是错误的。事实表明,移动互联网完全是全新的互联网模式,不仅不是传统基于PC互联网的补充,甚至大有可能将传统互联网挤到次要的地位。

    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总计为9.68亿部,较2012年显著增长42.3%。2013年智能手机占整体手机销售量的53.6%,首度超越功能型手机。

    分析认为,相对于传统互联网只能通过电脑,甚至只能坐在电脑桌前使用来说,智能手机更像是手的延伸,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信号接入互联网,这使得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使得基于其上的应用也获得高速发展,而首当其冲则是微信等互动式应用。在海外,类似微信的产品Line和Kakao Talk均获得令人吃惊的发展速度。韩国一家互联网集团的日本子公司推出的社交软件“Line”,2011年6月才正式推向市场,但目前全球注册用户覆盖全球230个国家,已超过3.5亿,用户预计于2014年超过5亿。目前,“line”在多达41个国家下载排名第一,这距离其2011年6月上线只花了19个月的时间。而Twitter与Facebook分别花费了49个月和54个月。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报道,KakaoTalk开发商Kakao聘请摩根士丹利和三星证券为其IPO顾问,该IPO交易估值超过20亿美元。

    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微信抓住了迅速成长的机遇。

    庞大的中国用户市场和良好的推广基础

    如果说世界移动互联网大势是微信发展的天时,那么中国庞大的市场则是地利。

    201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6.1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达4.69亿。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人口红利,使得微信的推广,较之其他国家产品,有天然的优势。

    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发展速度也极快。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呈现3个“70%”,即智能手机占全部手机销量的比例超过70%,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长超过70%,移动互联网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

    微信诞生于腾讯公司,由于腾讯公司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拥有QQ这样一款中国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及时通信软件(IM)、在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邮箱之一——QQ邮箱、在中国影响力位居第二的微博——腾讯微博……等等,这些产品都对微信的初期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类似产品如米聊(小米公司产品)甚至还出现得更早,但却无法像微信一样获得如此高的发展速度。

    尽管有以上的众多原因,但产品优秀,才是微信迅速成长的核心和关键。

    微信重构用户的交流方式

    如果从产品架构上来分析,微信其实是由“一个移动聊天+一个朋友圈+应用”组成,而这则是基于通讯录。

    从细分角度来讲,微信的移动聊天由“聊天”、“群聊”、“服务号”和“订阅号”组成,其中“服务号”和“订阅号”可以归为一类,统称为公众号。

    “聊天”是其基本功能,基于移动互联网,通过WiFi、3G或GPRS等上网方式,消耗流量费而不是电话费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

    与传统短信、彩信等方式对比,微信的表现形式大为丰富。可以极为方便地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甚至分享图文并排的文章(如分享自微信订阅号的文章、来自外部网络的网页,甚至微博的信息等)。

    所有微信对于传统媒体沟通方式的颠覆中,最具革命性的就是语音留言。用户在移动的状态下(外出,或是室内走动中),通过按键的方式发送短信是一件费力的事情,在用户不方便直接电话的时候,留下语音,既操作轻松简单,又让接听者有现场感。

    微信甚至开通了语音实时聊天,直接冲击了传统的移动通话模式,因为通过互联网进行语音通话,不存在长途电话费的问题,使得更多人选择了这种新的媒介方式。

    微信的“群聊”是多人共同聊天。群聊实现了传统模式(如短信,三方通话)等难以实现的功能。相比于传统互联网的群聊模式,因为是基于智能手机,能随身携带,所以群聚聊天的频率大大增加。

    微信的朋友圈,可以在一个相对私密的圈子里面分享照片、文字和视频等,好友可以点“赞”,或附加评论。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模式,对于用户交流方式的重构是革命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朋友圈的展示方式有点类似微博,但微博基于“弱关系“(所谓弱关系,弱关系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比如偶像与粉丝的关系),而朋友圈则是基于“极强关系”(所谓强关系,指和联系紧密的人的关系,比如通讯录朋友的关系,按强弱程度来看,属于“极强关系”)。

    在“极强关系”的微信朋友圈里,虽然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微博有所不如,但所分享和获得的信息也更加真实可靠。同时,由于相对私密,在微博上保持沉默的用户,在朋友圈活跃程度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微信朋友圈鼓励发图片,而不是文字,使得发表内容的门槛进一步降低。智能手机中摄像头已经成为标配,而极为简便的操作,也让更多人参与到朋友圈的内容发布和互动中来。

    包括游戏等应用在内的各种微信应用,极大地维持了微信作为媒介的用户黏性,截至2013年11月,腾讯移动游戏平台总注册用户数已经接近7亿,其中41%的用户是腾讯游戏的新用户;《节奏大师》日活跃用户数(DAU)1700万,登陆微信游戏平台一个多月后即达到如此惊人数字。《天天爱消除》10天注册用户达4000万,日活跃用户2500万,同时在线人数已达到100万以上。

    微信对传统媒介的颠覆

    虽然互联网早期的论坛,就已经具备自媒体特点,但一般来说,自媒体的概念从博客时代真正拉开帷幕,到微博时代达到第一个高峰。而微信推出服务号与订阅号的公众服务,为自媒体发布,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事实上,作为自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平台的公众号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13年11月,微信公众平台开放以来的15个月内,已经有200多万的注册账号,每天保持8千个的增长速度,每天有超过亿次信息交互。

    微信平台不仅催生了大批自媒体,而且诞生了诸如“罗辑思维”等拥有上百万订阅者的大号和Wemediea联盟等自媒体联盟。

    在大量订阅用户基础上,通过朋友圈的转发,以及一些聊天群的分享,订阅号的文章打开次数动辄在数万。如著名自媒体作者信海光的自媒体号“信海光微天下”。从公众号的后台数据可以看出,“信海光微天下”每日推送的文章打开量在3万到6.5万之间。

    在表现形式上,基于微信的自媒体已经涵盖了基于移动端的杂志、广播、视频类媒体,成为不少读者获取信息的全新媒体渠道。有些自媒体订阅号,特别开发了菜单,使得微信订阅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输入输出菜单(如电信运营商的短信),而成为一个移动微站点,具备菜单和后台论坛等功能,使得互动性大大增强。

    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巨量的用户,以及微信公众号的黏性和活跃互动性,进行线上线下的活动(如“罗辑思维”的“霸王餐”活动)异常热闹,是媒介与读者互动形式的一种全新现象。

    相比于传统媒体,甚至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微信自媒体最大的颠覆性特点是,作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看到详细的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数据,或者与读者直接互动,对选题和文章方向进行调整。

    相对于传统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产品,微信作为新型媒介的传播渠道有其独到之处。与传统媒体借助发行渠道,电视借助终端设备和广电网络,收音机借助AM/FM传播不同,互联网的传播本身就有其独到之处。而在互联网自媒体里,基于微信的自媒体传播,主要借助微信本身及腾讯系列产品渠道,极少借助其他渠道。

    尽管也会有微信自媒体借助论坛(如百度贴吧)、网络视频(如优酷)等其他渠道进行推广,但主要是依靠微信朋友圈、群聊等方式以及腾讯系列产品,如腾讯微博、微视。

    微信群和QQ群中“谁的群多帮忙转发一下”、微博上“有共鸣的人请举手”,广点通上强调“素材”与“投放人群”,都是指向推动更多人群关注、讨论自己希望传递的信息。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北京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杨芳秀 

2015中国互联网展望
微信的革命性传播
穿针引线,弥补网络媒体采写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