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以麻辣风格推进融合

——重庆晨报全媒体建设的做法与思考

● 姜春勇 《 新闻战线 》(

    1995年4月,一张报纸在山城重庆诞生了,凭借新鲜的信息、新锐的观点、麻辣的文风,风靡两江。回眸过去20年,正是中国都市报的黄金时期,重庆晨报和全国的都市报一样,借力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天时地利人和,经过打拼,重庆晨报发行量、经营收入、阅读率等数据都位居重庆第一,已成为当地第一都市报,荣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都市报二十强”等荣誉。

    当前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媒体格局出现重大变化,报纸面临读者不断分流、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影响力逐步减弱的状况。面对新形势新格局新问题,都市报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前景究竟如何?这是每个都市报领头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都市报业遇到的困难需冷静分析,如同中国的经济形势一样,经过高速发展阶段后出现调整是正常的,都市报市场“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结构”是必然的,一些报媒关停并转会成为新常态。但报业不会像某些人议论的那样会“衰落”甚至“消亡”。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对报媒来讲既是挑战更是发展机遇,这个机遇并不仅仅是属于新兴媒体的。都市报有着强大的品牌优势、公信力,有高素质专业的队伍,优质的内容,众多的受众,只要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创新传播方式,都市报会迎来又一个二十年的发展白银时代。

    建立全媒体生产组织管理体系

    ——搭建技术平台、丰富发布渠道、再造生产组织流程

    今年8月,我们和方正合作的全媒体采编技术平台经过半年多的筹备顺利上线。实现了从全媒体内容生产指挥、采集、加工、发布、监控、考核、数据库管理的一体化、智能化、云端化、移动化,是全国率先完整采用方正新采编系统技术平台的报媒。实现了采编平台统一指挥调度、信息内容全渠道共享、多层次利用、全媒体发布。从过去静态的截稿式生产模式,改变为中央厨房式的、24小时不间断内容生产、发布。

    管理层可以远程登录该系统进行指挥、监控,可随时了解稿件在报纸、网站、微信微博移动端等渠道的发布状况。记者可以同步获得指挥系统对稿件采写的具体要求,随时发稿、随时查询稿件考核信息。

    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制定了《重庆晨报全媒体采编大纲》《全媒体考核大纲》以及实施细则。组建了新媒体新闻部,将网站编辑、移动媒体编辑统一调配,统一管理,避免了报网、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两张皮的弊端。给一线记者进行了多轮培训,打造全媒体记者队伍,配备了移动数码设备,便于写稿发稿。增加了新媒体质考人员,对记者给新媒体写稿数量、质量都有量化考核指标,并与薪酬考核、升降级挂钩。

    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再造。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内容生产与报纸内容生产实现流程一体化,并制定了具体的指标和要求。例如每天上午的采前会上,部门负责人安排稿件必须将新媒体内容作为规定动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二是建立全天候全媒体混合编辑中心,对过去传统媒体的编辑进行培训,打造全媒编辑。每位编辑除编好报纸版面外,都要承担相应的新媒体内容编辑任务。

    打造优质内容产品,强化核心竞争力

    ——深耕本地、挖掘价值、突出话题、深化服务、创新表达

    始终坚持把打造优质内容、提升品质作为根本,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内容生产上,头脑要清醒,来不得花哨和噱头,更不能松懈大意,不可捡了芝麻丢西瓜。

    将本地内容优势最大化。满足本地受众对信息接近性的需求,我们把它作为一项战略来实施,坚定不移,一以贯之。都市报对地方新闻的优势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权威性可读性来讲都是自媒体无法替代的,网友生产的零碎信息无法满足本地受众对高质量本地信息的需求。今年国庆期间,重庆几家都市报休刊一周,国内各大网站、新闻移动端重庆频道的新闻立马告急,也说明了地方都市报媒内容生产的不可替代性。

    作为地方都市报,我们有熟悉本土文化的专业采编队伍,有广泛的人脉资源,有权威的信息来源。面对海量信息、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的当下,本土信息生产是我们面对众多新兴媒体挑战的最大“本钱”。今年10月,重庆晨报再次改版,加大本地内容,优化版面结构,要求本地信息内容达到80%以上。

    挖掘价值、深度解读。对受众关注的热点题材尤其是关乎民生的政策、题材进行深度解读、释疑解惑、表明立场观点,又具有很强的服务性。我们开辟的《第一重点》《晨报调查》等栏目都深受受众欢迎。

    强化策划、突出话题性。加大新闻策划力度,做到每天有话题,周周有策划,以此来提高引导能力,争夺话语权。让日常新闻题材成为受众关注的话题,引发讨论,形成互动。例如有个学生家长为避免学生用手机上网成瘾,就送给全班学生每人一部非智能手机。我们就借此做成话题新闻,《智能手机耽误学习,你怎么看?》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也成为市民一时热议的话题。

    设置议程、新闻策划是传统媒体的强项,例如今年,我们结合重庆直辖17周年,策划了“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路”的大型策划报道,历时半个月,记者从湖北孝感到重庆跋涉三千多公里,实地采访,连续推出长篇报道,结合“乡愁”主题,挖掘历史,弘扬先民不畏艰险,重建家园的精神。获得极大反响,网络专题阅览量突破千万人次。今年策划的“寻找重庆好邻居”活动,将新闻报道与评选活动相结合,报纸与新媒体结合,讲述百姓和谐相处、互助友善的故事,最后还评出十名好邻居并颁奖,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响良好。 

    突出信息实用性,增强用户黏性。凡是关乎百姓生活生存的信息,都不厌其详强化服务性。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市场消费等方面,加大实用信息内容,成为市民喜爱的生活纸实用纸。版面文本呈现要适应受众新要求。例如加大图片图表的使用,稿件导语写作微博化,版式设计更加简洁易读。

    拓展传播渠道和平台,拓展分众市场

    ——开发更多产品、拓展更宽覆盖面,建设以报纸为主的全媒体产品矩阵

    从去年开始,我们加快了产品和平台的开发步伐,除重庆晨报外,积极推进分众化、区域化报纸的创办。在主城区与地产开发商合作,以居住小区为阵地,创办社区报系列,在偏远区县与当地党委政府合作创办读本系列。目前已有《永川读本》《江津读本》《璧山读本》《金科社区报》《华宇社区报》《南岸社区报》等6份分众报纸,做到了精准投放、报纸入户,市场反应良好。针对企业家和创业人群,今年4月创办的《渝商》杂志,受到商务人群的欢迎,创刊即实现盈利。

    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低成本扩张、微利运营、积沙成塔,分众化报纸将达到20份,相当于再造一张重庆晨报,成为我们占领渠道争夺受众的“蚂蚁雄兵”。

    新媒体平台打造上,把移动新媒体作为重点。将官方微博、微信、重庆晨报APP等移动端纳入报纸一体化发展,作为丰富传播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传播力的渠道和手段。据人民网发布的全国百家报纸移动媒体传播力排行榜,重庆晨报移动媒体位居第16位。

    加快建设垂直类新媒体平台。与淘宝聚划算开办晨报商城,与重庆市商委合作开办了重庆商圈网,与迅雷合作开办“看看重庆”网。创办了“壹社团”大学生校园资讯网、“重庆红娘”微信号、“区县生活通”系列微信号等十多个各具特色新媒体平台,“重庆晨报金融超市”“重庆晨报大健康”等新媒体平台也在积极筹备中,初步形成了重庆晨报新媒体矩阵。

    重庆晨报966966文明服务热线有坐席30多个,每年来电量已超过十万,已成为本地最大的生活服务语音平台。

    重庆晨报航拍工作室利用媒体优势开展航拍业务,既丰富了新闻内容又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重庆晨报艺术中心每年策划各类艺术品展览30多个,明年5月,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的晨报蓝洋美术馆将开馆,为我们在艺术品市场的开拓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晨报作为会长单位发起成立了渝商发展促进会和重庆养生健康服务业协会,聚合了众多社会资源,我们也视之为争取用户的一个渠道和平台。

    目前重庆晨报已初步形成了以报纸为主体,集合新媒体平台、杂志、热线服务、社会组织等于一体的重庆晨报全媒体集群,朝着媒体资源平台化方向扎实推进。目的是借助各种媒介,让内容产品和晨报品牌为更多人所知晓接触,扩大晨报影响力和传播力,争取更多的用户(读者)。

    结语:关于推进媒体融合、报媒转型的思考

    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要做到全平台全资源的融合。报纸、杂志、网站、新媒体移动端、活动策划、社会组织等等都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一部分,集合成为重庆晨报全资源平台。这其中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各种媒介资源平台的有效整合,利益平衡,最大限度发挥出整体优势。人才队伍的共享、组织结构的一体化、管理考核机制的完善等等都是下一步要解决的课题。

    都市报媒体转型不是转身向过去告别,而是以报纸为轴心螺旋向上发展升级。没有报纸主业坚实的基础,转型就会转空、转乱,就会成为“找死”。目前报业的困难,既有新兴媒体带来的冲击,也有报业市场产能过剩带来的结构调整,还确实有不少报媒内容生产能力在退化,内容优势在弱化,造成受众的流失。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报纸和数字媒体相互交织、支撑的局面不会改变,是“在融合发展的条件下此长彼长的态势”。都市报20年发展取得的优势不能轻言放弃,办一张有优质内容的报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心。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是我们报人要牢记的。

    融合发展要从吸引“读者”向吸引“用户”转变。读者都去哪儿了?读者变为用户了。我们认为,用户不再仅仅是报纸的阅读者,而且也可能是报纸网站的网友、微博粉丝、微信的圈子朋友、966966热线的来电者、协会组织的成员、品牌活动的参与者等等,他们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接触到晨报全媒体产品,根据各自不同需求成为晨报的用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用户(读者)之争,谁拥有更多的用户谁就胜券在握。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媒体建设没有新旧之分,只要有足够多的用户(读者、受众)就是好媒体。关键是要树立用户观念、做好用户体验,黏住用户,这可能是报媒相比新兴媒体最缺乏的能力。

    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转型是否成功最后还是要看整体运营能力。如果不能提升全媒体经营能力,新兴媒体不能产生良好的收益,还是主要靠报纸广告收益支撑,则全媒体转型不可持续。为此,我们制定了《重庆晨报全媒体经营大纲》,采用行政手段加经济手段来逐步推行、规范、探索全媒体经营模式。将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移动端、社会活动等融于一体,增强全媒体整合营销能力,形成全媒体营销产业链,当然这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一环,其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

    (作者系重庆晨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武艳珍

都市报的意义
都市报迈入一个新时代
都市报话语权的争取、消减和再造
沉下去增强黏度 走出去铸就高度
共融共粉 大河奔流
以麻辣风格推进融合
突破纸围,我们在路上
都市报20年: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