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博客、论坛、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已经成为新的信息源,形成不可忽视的民间舆论场。相比之下,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在新闻宣传、信息传递方面存在的不足便凸显出来。这种情况在地市党报中表现十分突出,无形中削弱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地方党报怎样做才能打通两个舆论场,让新闻更新、更易于接受,担起既传达指令又通达民意的重任,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自2011年以来,开封日报进行新闻采编业务改革,强化深度报道和评论,迈出了报纸转型的新步伐。报社专门成立了深度新闻报道部,以调查性新闻和解释性报道为拳头,加大对热点新闻的解读、调查、追踪和评论,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整合,摸索在地市党报开展深度报道的规律。三年过去了,由当初谨小慎微、唯恐出错的“小家碧玉”,到今天成为全市重大活动市委明确要求刊登的“大家闺秀”,《河南报刊审读》也多次刊文肯定开封日报新闻深度策划并推广其经验,深度报道做出了影响,做出了品牌。
选题:找准新闻切入点 增强党报吸引力
深度报道被认为是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可以坚守的一面大旗,被众多纸媒当做竞争的“重型武器”。然而,在地市党报做深度报道并不容易,面临的就是深度报道选题难问题,难在部门视角和读者视角的差异性上。深度报道要做到党委、政府满意,读者、网民接受,就要选准切入点。
中心工作的基层视角。中心工作报道是新闻的“金矿”,蕴含着大量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新闻。读者不是不关心中心工作,而是由于我们的报道视角、“八股腔”让读者生厌。让中心工作报道“软”起来,是市场的需求,是使命的要求。开封日报的深度报道从党委政府文件、重要会议、领导讲话中发现线索,从读者视角解读中心工作,形成有利于推动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2011年,开封市十次党代会召开,会议提出打好“五大攻坚战”的发展策略,开封日报围绕“五大攻坚战”策划了6个版的《七问工业强市之路》《五大突破 打好新区攻坚战》《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之七大对策》等专题报道。报道全局立意,读者视角,以新闻的手段,对会议精神进行解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年来,为配合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封日报做了40余个大型策划。2013年至2014年间,开封市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我们策划了《旱厕时代要结束》《旱厕革命怎么做》《雾霾还会来吗》《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城中村不该乱糟糟》《食品安全连着你我他》《“五小”行业问题不小》《我们都来“除四害”》等60多个版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特别报道。这些报道既是政府工作,又是民生愿望,立足民生需求,纵深解读中心工作,党委政府满意,各界关注,读者喜爱,网民夸赞,为报纸赢得一大批青年读者。
主动对接新媒体舆论场。打通两个舆论场,就要进入新媒体舆论场,做到知己知彼,择其精华,为我所用。深度报道选题的前瞻性思维还体现在对网络网民的关注上。开封日报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网络论坛和移动终端,筛选党委和政府正在关注且能够解决的热点问题给予传播和引导。如反映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我的同桌不是“她”》,反映夏季入室盗窃案频发的《聚焦入室盗窃——关不紧的窗户锁不住的门》,反映失独家庭困难重重的《让阳光照耀“失独”家庭》,反映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带轮子的书包》,反映幼儿早教市场问题的《不要再拔苗助长》等报道,线索都来源于开封论坛。报道选题来自于网络,回答了网民的疑问,以新闻调查的形式出现,大篇幅、新视角,活用网络语言,受到政府部门重视,有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种自下而上的深度报道选题方式,突出了“三贴近”,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拉近了党报与读者间的距离,扩大了党报的影响力。三年来,开封日报所做的来自于互联网等相关新媒体的深度报道就有80多篇。
操作:恪守新闻专业化 增强党报竞争力
地方党报和新媒体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信息和人才,不足是话语表达空间相对狭小。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既要保证旋律高昂,又要适应不同的读者群,恪守新闻专业化,做精做透新闻,才能增强党报的竞争力,从而赢得更多读者。
精确表达新闻要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促使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媒体融合,这种状态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传统媒体要借鉴新兴媒体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提升自身新闻的可读性、实用性。在实践中,开封日报的深度报道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主动对接热点、难点话题,坚持自己的独立分析和判断,不回避,不失语,重发声,做到引导有力。
物价是一个敏感话题,在市民、网民心目中又是一个大事情。这类经济报道是读者所求、百姓所需,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又比较难。开封日报选择鸡蛋灌饼这个小食品进行剖析,从鸡蛋价格、面粉价格、食用油价格等方面进行调查,写出了《鸡蛋灌饼缘何涨价——开封经济现象透视之二》这篇深度报道。一篇稿件分析了百姓餐桌的三大要素变化轨迹及产生原因,传递出积极乐观的主流声音,可读可信。
坚持“小切口、大主题”,开封日报对深度报道进行“精细化”操作,不但提升了舆论引导力,还巩固了读者市场。
在大数据中经营新闻。近年,大数据开始强势进入传媒业界、学界视野。人们对数据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在数据中寻找可以解读的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信息,让读者明白数据背后蕴含的意义,可以把新闻更加真实、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是深度报道的一个选择。开封日报从全国性政策调整、本地重大政策变动及百姓日常生活数据中挖掘新闻,做了《从2000元到3500元——个税调整影响你了吗》《关注我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每一束阳光都是温暖的》《公园“零门票”冲击波》《多少钱才能代表我们的爱》《 10岁女孩数千元充值Q币 谁之过》《217个后进村华丽转身》等30多篇数据报道,利用数据延伸新闻,拓展了新闻的时空范围,深化读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
主动对接热点难点话题。加强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品牌打造的重要方面。开封日报深度报道选择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主动对接,提前发声,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剖析事理,解疑释惑。
在开封市老城区曾经出现万余辆营运三轮车,扰乱交通秩序,诱发交通事故,影响城市形象,市民怨声载道,开封也被冠以“三轮城”的绰号。由于经营者数量庞大,又多是周围县市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政府部门曾经多次取缔,却收效甚微。针对这一现象,开封日报组织策划《三轮城不是荣耀》《一座城市的叹息》《三轮车——乱象丛生危害多》《各界呼声:三轮车该规范了》《三轮车——交通事故的制造者》系列深度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促进了城区三轮车泛滥问题的解决。同样,开封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占河南省的一半,大量低矮的民房影响民生改善和城市形象,而居民素质又参差不齐、诉求各异,改造困难重重。深度记者主动出击,深入采访,发表了《棚户区改造,发展之要民生之求》《棚户区居民:我想有个舒心的家》《各界人士:该告别棚户区了》等深度报道,为政府行动廓清了舆论障碍。
实践证明,地市党报主动出击报道热点、难点话题,是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也是对百姓的民生关怀。这类投身时代、反映社会的调查性报道关注度高,读者群广泛,使地市党报权威性和贴近性的优势得以发挥,又达到了网络舆论场难以企及的目标。
出新:“宣传”回归“新闻” 固化受众关注力
地市党报的使命要求深度报道必须做好本地新闻,这是深度报道存在和发展之基。要做好本地新闻,就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宣传不分的积习,让“宣传”回归“新闻”,做“真新闻”而不是“伪新闻”, 既接地气又有人气,固化受众关注力,扩大宣传效果。
地市党报新闻宣传的改革要坚持专业问题通俗化、原则问题故事化、政治问题事实化,吃透两头,典型引路,遵循市场规律,适当讲卖点,改进指导性,弱化工作性,强化服务性,发挥监督性,加大可读性,提升不可替代性。
我们强调的深度报道不是高深莫测、抽象晦涩、死气沉沉,而是主题挖掘要深入浅出,表达方式要丰富多样。开封日报深度报道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变,就是创新。
在表达手法上,开封日报鼓励以散文化的方式、以通俗化的语言,进行叙述、评论,增强律动美感,使报道通俗易懂,更加可读。在版式编排上,设置核心提示,突出美化设计,强化新闻主题。在标题制作上突出简洁、大字号留白处理,稿件由长变短地分拆式呈现,更加醒目,报道路径更加清晰,不给人冗长之感。
在栏目开设方面,三年间,由单一的《深读》,实现到《深读?对话》《深读?倾诉》《深读?倾听》《深读?人物》的扩展,栏目的增多,扩大了深度报道的选题范围。
在内容方面,兼顾读者需求和宣传使命,在“中心工作”之外广拓空间,如都市情感调查报道、农民工调查报道、教育调查报道、养老调查报道、婚恋调查报道等都目光向下,反映群众身边事,表达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让群众自己发言,带有温度,带着朴素感情,打动人心。
最终评价新闻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是读者的关注度,更是新闻对时代发展起到的推动力。开封日报的深度报道广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方面面,盯住的都是与市民生活极为密切的新闻点,以推动地方科学和谐发展、提升人民的福祉为最终目标,以平视的角度梳理现状,分析趋势,释疑解惑,做强了主流媒体舆论场,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刘会敏系开封日报社总编辑;吕树建系该报深度新闻报道部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