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新浪微博文本分析

● 宋友谊 《 新闻战线 》(

    作为媒体“国家队”,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党报微博,@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新锐表现引人关注。2012年7月21日,“@人民日报”账号发出第一条微博, 传递救助信息, 扩散社会关爱,标志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正式投入运营。

    短短几个月,@人民日报粉丝数超300万,仅开通43天,总数破百万, @人民日报在新浪网“报纸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上牢牢占据第一;凭借三个中央级媒体微博中(其余两个为@央视新闻、@新华热点)日均发博数第一、粉丝数第一、微博认证粉丝数第一、活跃粉丝率第一的佳绩,再度稳居新浪微博风云榜媒体影响力榜榜首,无论是“媒体关注度”还是“用户关注度”,微博“国家队”领跑者的名号当之无愧。

    体裁,注重文约事丰

    微博的字数限制,使@人民日报每日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编排,尤其在叙事策略上更追求精耕细作的“价值阅读”。反观动辄上千言的写作习惯与“公知”范十足的传统传播语汇,一句话就超过140字的所谓“大而全”的“规模报道”早已不见踪影。

    为适应诞生在消费社会中的快阅读,在高度还原事件原有逻辑的基础上,@人民日报省去了传统新闻报道的起承转合、全文解读,删繁就简,提取精髓,纳入关键语句,交代核心信息,内容“萃取”后更显精当;在事理论证时,从不连篇累牍、泛泛而谈,而是一事一议,即便沸点新闻、敏感话题,也敢于在有限字数内提出理性批评与策略建构,以其醒目、犀利、颇具力度的评论而独树一帜。此一特色,倒是与其母报《人民日报》求深度、比厚度的办报风格略有不同。如此既有案例,又有观点,@人民日报在播发与推介上做到事理兼备,具有深度性和反思性,总体呈现出内容精当、微言大义的“精报”特征。

    词汇,注重行文易读

    进驻微博平台,置身草根话语场,@人民日报在话语风格上的革新不可谓不大。有读者看了@人民日报之后发出“这还是《人民日报》吗”的惊呼,全凭这位走下神坛、闲话家常的朋友清新鲜活又富于现代感的表达方式。“关键时刻看党报”,《人民日报》素来强调“党的喉舌”、“严肃大报”的形象建构,读者也早已默许了官方话语体系里严肃沉闷,甚至陈旧呆板的语言表述。如今,敬畏之心不变,不骄矜、不浮夸依旧,改的就是“风格特征”,破的就是“刻板印象”。

    “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是@人民日报上线后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不论是发布信息还是阐发观点,都展现出全新的话语方式和文字风格。不仅话题内容趋向人性化、生活化、社会化,“小清新”的话语风格更是在透出亲切自然的“网味”、“街坊味”的网言网语中得以最大体现——从“拍砖”、“吐槽”、“拼爹”吸引网民目光,拉近传受距离,到“好了伤疤忘了疼”、“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等“接地气”俗语的灵活变通和大胆启用,配上“微笑”、“撇嘴”、“大拇指”、“蜡烛”以及“圣诞老人”的卖萌表情符号,再到“你过,或者不过,年票都在那里,不多不少”诸如此类对经典台词的援引与再创作,皆是充分尊重网络传播规律,破除板结化的话语模式和用词习惯,与民间舆论场的语言风格融合的实例。

    语言本身就是网民消费的对象之一,词汇又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只要微博定位和议题框架坚定不移,坚持亲和但不随意,换种话语清新、富于现代感又贴近民生的报道文风和对话视角反倒能向公民社会证明,新政也有新气象。

    句法,注重情感表达

    辨析社会变迁,审视时代步伐,引导理性思考,长久以来是@人民日报作为我国主流舆论首席代表与中坚力量的使命和责任。@人民日报不粉饰行为,更拒绝冷淡回应,往往热切表达褒贬扬抑和喜怒爱憎,其有情感、有热度、有诚意的话语方式堪称“直面现实的时代强音”,备受民众好评。

    无论是彰显国威的宏大叙事,还是大时代里悲欢沉浮的个体命运,又或是捍卫真理、为民辩护、提供鉴赏,@人民日报在论述中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有了日常话语中的语言习惯、框架和话语形态,鲜明的语义转换相较于程式化的寡淡叙述又在亮明观点时大大增强了语势, 情感丰沛且富于感染力。@人民日报真正做到了既在责任、公信等品质的论述中彰显媒体立场,更是关乎公众切身利益,以情感带动关怀。

    在2013年2月22至23日发布的“微评论”中,@人民日报曾就当日发生的热点社会话题、公共事件,甚至当代中国问题进行舆情引导和回应,三条博文无一例外地使用若干组反问句直面严峻的现实问题,“明”寓褒贬扬抑和喜怒爱憎:对酒鬼酒获奖,@人民日报以问号凝结批评性评论,引发深度评判,引导深入思考,并上升到对制度、法制、社会、企业责任等高度的意识层面:“如果塑化剂超标属实,何谈‘质量管理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如果超标有害健康,更遑论‘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看待李天一事件时,@人民日报借“势”拷问权贵,匡扶正义,从公民个体出发关照社会,强调公民个体行为折射社会变化的意义:“是不是能让他褪下‘李双江之子’之名,多看看这个4岁学钢琴、8岁学书法的孩子,为什么在两年中屡犯大错?他的成长和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呈现方式,图文并茂,视听共享

    作为微博新闻的外在形式,呈现方式是题材内容的载体。根据内容构成方式的不同,根据图、文、声、像的结合运用可分为4种类型,即纯文字、文字+图片、文字+链接(新闻事件或网页链接)、文字+图片+链接。读图时代,新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的全媒体形式更符合社交化媒体环境中用户的阅听习惯。

    基于微博这类媒介产品形式的特殊性,网络平台的兼容性为之提供了一个充分延伸其本体影响力的可能,传统媒体微博也不应囿于纯文字的信息形式, 而应当在“软装潢”上加强多媒体的结合运用,灵活机动,不拘一格,使报道内容得以全方位呈现,也为党报转型带来多赢局面。

    具体来说,根据情况纳入链接、图片、视频、长微博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出信息丰富且适合网络传播的微博作品已得到了@人民日报的普遍采用,图文并茂、视听共享的联动形式在提高微博传播的影响力效果方面普遍较为显著。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信息获取习惯和媒介氛围、平台的差异,@人民日报日常播发基本已摈弃单发纯文字的处理方式,注重摄影、漫画与评论的配发,图文结合率高,尤其注重内容层次的体现,不仅限于简单的形式创新,也不是一条消息与一幅画面的物理相加。

    例如,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几乎每条都配有原报道的照片,倘若没有,也会尽量选取同主题照片。照片可以弥补文字表现力上的不足,使人确信,利用自身的“还原性”为报道提供“看得见”的证据支撑,使新闻报道不再空洞。

    又如将一篇带有导读性质、含有5W元素的短稿整合在微博发布中,再将详尽内容的长稿后置于链接或是长微博中,让读者有不解渴之惑,若微博的内容足够吸引人,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点开链接,深入阅读。至于视频,将会更有效地发挥其信息灵通、工作人员素质高等优势,取得不俗的传播效果。

    针对两则品牌栏目,“微评论”的配图以漫画为主,也会根据即时表述与评论的主题搭配第一手新闻现场照片,提供“在场性证明”的同时向读者交代新闻事件,既扩大了信息容量,也活跃了版面。同样的内容和信息量,当大家都被扑面而来的文字所累之时,受众永远倾向于选择那些形式易读的阅读对象。漫画本身是富有哲理的表现形式,提升易读性,颇具表态性,且留给读者思索的余地大、余味浓,甚至有人说,“一幅好的漫画就是一篇评论文章”。而“你好,明天”的评论一般是当天发生的热点社会事件或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具有某种共性的事件进行观点阐释和解读,传播正能量;配图则以摄影照片为主,绝大多数与日出、霞光有关,静态图片对瞬间画面的定格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杨芳秀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治理体系的构建
@人民日报新浪微博文本分析
跨界融合:全媒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路径
公共舆论偏差的分析与矫正
浅析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体育新闻传播中的人文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