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优化新闻教研机构的报送通道

● 倪 宁 《 新闻战线 》(

    今年的中国新闻奖做了不少革新,从推荐到最后评定获奖的各个环节,评选机制的改革力度之大,执行之严,是历届所未有的。其中,试行了由新闻教学研究机构可以作为报送单位,直接向中国记协报送参评作品的办法,共有11个教学研究单位参加。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应该说成效是明显的。11家试点报送单位,共报送作品31件,其中12件进入了获奖名单,获奖率达38.7%,其中,一等奖4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6件。如果没有11家新闻教研机构试点单位的报送,这12件作品也许无缘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这个试行办法,实际上扩大了中国新闻奖的遴选范围,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提高了参评作品的质量,富有建设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也报送了地方新闻单位的数件优秀作品及研究论文,有过这第一次的经历,故而也有些感想。

    多些报送渠道好

    诸多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都以能否获得中国新闻奖作为一个奋斗目标和标尺。我们新闻院系也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的重要参考资料,甚至深耕其优秀新闻作品中的人和事,激励新闻学子们见贤思齐,奋发向上。新闻学术研究中,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也多被作为典型案例,成为很好的论证材料。由此可见,中国新闻奖在我国新闻实务和理论研究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也正因此,如何充分地挖掘、展现、肯定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年辛勤耕耘的成果,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过往的历次评奖活动,一般程序都是各新闻单位推荐,再经各级记协或专业委员会按照一定的名额指标遴选报送参评,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直接推荐报送。这些做法没有问题,也可以沿袭。但某种程度上,由于程序的问题、名额的问题以及对新闻作品的质量识别问题等,一些优秀新闻作品被湮没了,失去了被推荐参评的机会。没有让本可以闪耀出更大光泽的金子发出亮光,岂不可惜。

    自今年始,有了新闻教研机构推荐报送这条通道,中国新闻奖的推荐范围扩大了,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不再受到名额指标的限制,似有更多的活水流来,使得中国新闻奖能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下遴选优秀作品,使得很出彩的新闻作品得以崭露头角,跻身获奖作品行列。这一届新闻教研机构报送的新闻作品,有12件获奖,而且获得一等奖的有4件,占到一等奖获奖数的近1/10。这说明,在推荐报送优秀新闻作品上广开门路,让真正的好作品通过多种渠道报送上来,是有意义的。好作品多了,就有可能好中选好,优中选优,遴选出质量更高的获奖作品,也可能会更好地体现和实现中国新闻奖既定的宗旨。

    完善运作规则

    但毕竟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方式,笔者感到还有不少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通过新闻教研机构报送参评的这种方式,宣传推广可能还不够充分。笔者猜想,一些比较精明的新闻单位,能及时地与新闻院系和研究所联系沟通,就得到被推荐参评的机会,一些平时与新闻院校联系较为密切的新闻单位,可能抢先取得报送的资格,但是,大部分新闻单位没有这种意识,或者没有较好地寻觅“对家”。这样,在较大程度上是运用“人际”关系这种手段来操作。

    不充分、不全面,就难以保证公平公正的深层贯彻,也难以实现新闻教研机构报送参评的初衷。所以,本届中国新闻奖的工作需要总结,而试行由新闻教研机构直接报送参评的办法更应该总结一下,在更广泛深入地推行这种报送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立些规矩,理顺新闻院系和候选推荐作品作者和新闻单位的关系,完善运作规则。

    这届新闻作品的推荐报送,部分新闻院系处于被动的状况,几乎属坐等新闻单位和新闻作品作者上门联系,然后根据作品情况,相应办理完成有关报送手续。新闻作品的评价,也多是听任新闻单位和作者的主张。在报送过程中,新闻院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是不合适的。一方面,新闻院系应该利用可以为业界推荐报送优秀新闻作品的良机,密切关注当年新闻实践中的业务活动,留意产生较大影响、评价较高的新闻报道,也借以推进新闻教育与实践的融合,促进新闻院系和新闻实践机构的联系合作,为推荐优秀新闻作品奠定基础,做到心中有数。

    另一方面,相关新闻院系等还应保留对被推荐新闻作品优秀与否的评价权,不只是简单地签字画押,可以组织一定的质量评价,以使推荐报送真正具有意义和价值。本届由教研单位报送的新闻作品,获奖率近40%,成果固然可观,但大部分还是落选了,有些作品在审核阶段就没有过关,都没有得到给评奖专家过目评价的机会。这对于获得报送试点的新闻院系来说,还应该更精益求精,在评价把关上发挥高校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报送参评的质量。据笔者了解,这次报送,有些院系可能认真一些,有些院系可能就粗糙一些。这可以做些规范,比如报送参评,必须经过哪些环节等,哪些必须是院校做的。另外,下一届还可再增加一些新闻教研单位参加试点,但也要严格其报送参评的资质。

    新闻单位也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把确有质量的新闻作品提取出来,进行推荐。不可机会主义,或广撒渔网,能捞几条算几条,或碰碰运气,借着学校的资源撞上,这样,就可能亵渎了这个试行办法的意义。一般来说,新闻单位将优秀新闻作品推荐到学校(院),相关院系对总体情况不会十分了解,对新闻作品的形成过程不会很清楚,因此,基本上都会认可新闻单位的推荐。由此,有关新闻单位更要加强自律,严把质量关,做好自选,把真正具有报送价值的作品推荐至新闻院系。这也是从另一方面提高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质量。

    延伸中国新闻奖价值

    多了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报送优秀新闻作品这一通道,会不会影响中国新闻奖的正常评选?会不会和其它渠道推荐报送的优秀新闻作品“抢食”?笔者认为,如果处理得当,这些顾虑是可以消除的。第一,确保推荐报送有序,有规则、有章法,全国记协在这方面的章程还可更严密些;第二,遴选的标准应统一,不能搞双重标准。在完成推荐报送的程序之后,评选在一个平台上,统一标准,专家以一个尺度衡量评价有关新闻作品。

    在评选阶段,最宜隐匿报送单位,以防评奖专家怀有成见,避免摊分嫌疑。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无论是由地方记协等报送上来的,还是由新闻教育研究机构报送来的,都会一视同仁,真正把最优秀的新闻作品评选出来。在某种意义上,高校新闻教育研究机构参与优秀新闻作品的推荐报送,还可形成竞争关系,推动各地记协和其他报送单位在遴选优秀新闻作品时更加认真,更加公正,更富有成效。

    本届新闻院系报送的新闻作品获奖,已经占有一定比例,而且一等奖较多,这对地方记协等渠道报送的新闻作品质量是一个挑战。如果新闻院系以学术教研优势,再在推荐报送环节上严格把关,必然会推动新闻单位和其他报送单位从新闻作品的源头上抓起,在细节上做好,还会延伸中国新闻奖的价值。

    新闻教育研究机构参与优秀新闻作品的推荐报送,确是好事,有利于提升中国新闻奖的价值和地位,更有益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但要把好事做好,进一步优化完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杨芳秀

大格局 新视野 “贴地引领”
在吹毛求疵中树立中国新闻界的标杆
优化新闻教研机构的报送通道
“两奖”评选三思
媒体融合发展与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创新
当代世界新闻奖项概述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 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