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两奖”评选三思

——兼评第24届中国新闻奖、第13届长江韬奋奖评选

● 喻季欣 《 新闻战线 》(

    新闻评奖是对新闻业绩与新闻价值观的展示与张扬,对新闻规律与新闻事业的尊重与引领。今年8月,笔者有幸作为学界评委参加第24届中国新闻奖、第13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深受启发。本次“两奖”评选,评奖办法多有调整完善,评选工作亮点纷呈,特记三思。

    评奖办法的调整与完善:弘扬和引领新闻职业操守    

    从“第24届”、“第13届”两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国新闻事业国家级的最高“两奖”评选工作已深有积累,形成了良好评选机制与传承。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评奖办法仍在不断完善,本次“两奖”《评选办法》更有四处重大调整与完善:

    一是增设审核委员会,在定评工作前按规定对参评作品和参评人选的资质进行一次审核。二是进一步扩大自荐、他荐渠道,探索完善受理自荐、他荐参评作品和参评人选的办法。三是进一步强调“三级”评委会履行职责,明确了“两奖”推荐单位和报送单位两级评委会的责任追溯机制。四是进一步明确了获奖作品和获奖者的退出机制。

    这四项调整与完善措施,获得了评委的称赞和肯定,因为有针对性,对自下而上的评选都产生了积极意义。这种调整与完善符合新闻规律,也切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

    本次评选会前,评委收到的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下发的审核委员会《审核评议意见》中,涉及220篇作品和个人,《意见》既指出了作品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也有对举报意见的核查落实,有的作品因此被淘汰出局,有的被降级参评,此前还有作品被撤销评选资格。这一评前审核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严谨、权威的审核,不仅发现了问题,更为评选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比较样本,体现了审核的价值与意义。但评选会上有评委提出:这一方面说明审核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有的推荐标准还不过硬。建议将来在推荐上报时就应该在作者本单位公示,把问题发现在门槛前。这一建议得到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的赞成。评委认为在实践中也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教研机构起到督促作用,对什么是好新闻有引领意义,对中国新闻奖的认识与标准有实际效果。

    中国新闻奖张扬中国新闻的影响力,也彰显“中国声音”的传播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需要责任与担当。

    本届参评长江韬奋奖的候选人周洋文,是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的一位高级记者,文字推荐材料中,“外貌柔弱、内心刚强”、“敢打硬仗,有一股执拗的闯劲”的介绍并未引起评委们的特别关注,但介绍她的5分钟视频短片,却给了评委们一种震撼。短片以近1分钟的镜头画面,叙述她在采访时或被人一手拒绝、或遭强硬阻拦、或跌跌撞撞于被汹涌海浪颠簸的轮船上的种种情景。但她毫无惧色,碰硬闯关,坚持新闻工作者的担当,坚定地完成采访任务。在长江系列27位候选人中,周洋文以她的精神和业绩打动了评委们。她的当选,这部短片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电视人,这部短片生动体现了她的职业理念——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这一精神是任何新闻评奖的基点,或者标准之一。唯有站在职业的落脚点,以职业操守与专业精神追求、奋斗,才能向上攀登一级级台阶,不断超越自己,走向前沿。职业操守与专业精神,正是责任与担当,是自身的奋斗,也是职业的进取,是中国新闻事业进步的原动力,是中国传媒变革发展的内驱力,是中国新闻“两奖”深刻的内涵和引领的方向。

    对“中国好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导向仪和加速器

    从评奖级别说,中国新闻奖无疑是“中国好新闻”的代名词。“中国好新闻”应该有哪些标准?怎样打造“中国好新闻”?本届文字消息一等奖的评选或许给了我们一种启示。

    本届文字消息一等奖共有四篇候选作品,但只选两篇。面对四篇内容都颇具分量、文本各有千秋的作品,小组评委们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一时交锋不止。一番讨论下来,再经酝酿比较,每个评委各自心中更有了主见,于是进入无记名投票。小组初评投票淘汰了两篇,其中有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上海自贸区挂牌》一篇。因为在审核小组的《审核评议意见》中,对这篇作品原文中的一句“堪比90年代中国建立上海浦东新区”,认为“90年代”应改为“20世纪90年代”或“上世纪90年代”。对此有评委不无惋惜地发言:我尊重小组无记名投票的结果,但这篇报道内容重大,体现了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闪光之处,况且是新华社的报道,又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有分量呵。这位评委的话立即激起了大家的又一番评议。一位评委说:虽然这只是微瑕,但审核小组的意见值得尊重。接着又有评委指出:这篇作品,在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表述中,全文在标题与文中分别有“上海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和“上海自由贸易区”三种不同说法,是否也算瑕疵?这句提醒,再次引起大家的争议。有评委认为:细看文章,这三处都是在不同语境下使用的简称与全称,不会产生歧义,符合规范。如此一番,评委们统一了认识。但大家深感中国新闻奖就是要经得起挑剔,惋惜不能代替标准。《上海自贸区挂牌》按规则被转入二等奖评选并获奖。

    获消息一等奖的《准备打仗,先向“和平积习”开刀——北京军区三九演兵重在端正训练作风一针见血查问题》(载2013年4月26日《解放军报》)一文,经评委们一次次审读、比较、评议,在小组和全体评委会上均获得一致通过,得票最高。该文虽是一篇反映北京军区按照实战标准抓训练的工作报道,但作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将主题直指制约我军部队战斗力发展的根本性、倾向性矛盾——和平积习。文章打破时空维度,既截取水平面,又截取横断面,灵活调用了9个耐人寻味的训练细节,打开了第一现场的广度,拓展了第一时间的深度,振聋发聩,意味深长,且作品文本遣词造句、标点符号没有发现瑕疵。

    这两篇作品的评选过程,虽只是本届评选的个案,但它是中国新闻奖评选严格把关的一个见证,也体现了对中国好新闻的深刻认识与导向评价。好新闻是比较而言的,比较就是竞争。因此,好新闻一定具有强大竞争力。

    竞争力就是实力。好新闻的实力是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有机组成,但都离不开表达传播内容的文本对受众的影响广度、深度和结果的有效实现。在真实报道、正确导向的基础上,传播的内容与把握、巧妙的构思与精心制作的文本质量,就成了比较与竞争的着力点,或者说,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又一具体体现。

    好新闻一定是一篇好文本,好新闻的文本应该经得起挑剔和检验,是“负责任的写作”。新闻作品的生产,是记者与媒体团队的共同运作,尤其是文字新闻作品,从采写、编辑、校对到总编签样,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对文本的精心制作是产生好新闻的根本保证。当然记者的采写是第一位的,是源于“我在现场”的心智倾注。制作过程中,新闻内容的准确表述、文字语法的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都是缺一不可的,是构成好文本不可偏废的因素。这届参评的另一篇内容很有分量的作品,就因为在文本中出现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一不规范语句而被降低评奖等级,令人扼腕。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各种网文以快抢眼球,良莠不齐的网络词汇泥沙俱下,给传统媒体写作带来影响,用心写作的精美文本在新闻生产中的分量似乎轻了,这是值得警觉的。范长江、邹韬奋的品格与精神,也体现在他们对新闻作品的精益求精中,蕴含在他们用心写作的理念里。“自觉心是进步之母”,邹韬奋的名言应当记取。

    本次“两奖”的评选,以既定规则与严格标准,发挥着导向仪的作用,引领并检验着“中国好新闻”,为推动广大从业人员用心生产精美新闻加速。

    对新闻教研机构的影响:范例与课堂

    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按中国记协调整完善的“进一步扩大自荐、他荐渠道”评选办法,有11家新闻教研机构首次参与推荐作品,每个机构可以推荐3篇作品。本届评选结果,有7所机构推荐的12篇作品获奖,其中获一等奖的4篇。

    这是本届评选中一个新亮点。对此举措,不仅审核委员们高度肯定,全体评委也充分认可。大家认为,吸引新闻教研机构对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参与,既丰富了推选作品的渠道,又增加了专业化含量,也增强了公信力,实践证明确实如此。

    这是一次闪亮的开始。新闻教研机构推荐作品,有着专业素养的评判直觉,也蕴含着新闻教研中认识业界、理论结合实践思考现实问题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机构教育理念与学术素养的实践操练,是新闻教育与研究的社会延伸,也加深了对“三项学习教育”和“走转改”实践的认识和体会,从而有机契合当下社会的现实趋向,又保持着“第三方”的距离与醒悟,更有利于提升新闻教研,更有效地影响新闻业界。可以说,这是当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一。

    普利策是创办现代美国报纸的先驱者和示范者,在他的心目中,创办学院与设奖,显然是符合新闻规律,促进新闻事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人才与荣誉(包括名利)驱动,这是不可或缺的两翼。没有人才,就没有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就是培育新闻事业的未来。没有奖励,就没有荣誉;设奖就有竞争,就产生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力量。比翼齐飞、两轮驱动,有机结合、互为促进,是推进新闻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方式与路径。理论与实践结合,业界与学界融合,也是促进新闻事业、提升新闻业绩,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建设大局的智慧选择。这不是陈词滥调,而是具有时念时新的深刻内涵。学院与设奖,有着内在关联,共同作用于新闻事业,并拓展了一个新的空间。

    诚然,中国新闻奖作品进大学的新闻教育课堂,是理所当然的。但以往获奖作品有的不能被新闻学院当做范文,因为作品有瑕疵,如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难以成为范例。规范要从失范的源头抓起。在学校的新闻写作课中,对一篇消息的长短、字数要求,并不严格,只是基本约数,但评奖中,却有明确的字数限制,本届评奖就有超出限制字数的作品被淘汰。对此,评委们有深刻感受,认为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体裁,是一个记者首先要掌握、要用心写作的文本。如果笔者不是亲自参加一次评奖,对这一字数限制重要性的感受不会如此深刻。但这种在评奖中常见的规则,在大学课堂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有效传播。纵观世界有影响的传媒,消息都是最受重视、最具影响的报道,其文本制作也就有严格要求,必须“精美写作”。

    但对新闻体裁字数的限制,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质疑“新闻奖评奖的字数限制还有多少意义”,认为“与新闻实践是脱节的”。①这也不无道理。但评奖要有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又如何界定?这引起的纷争恐怕更加棘手。也许这样的问题,业界与学界可以持有独立的看法,但评奖是不能模棱两可的。

    当然,这并非铁板一块。本届和往届中国新闻奖的奖项中,赫然在列的特别奖,就包含了对字数困扰问题的解决。在大学课堂上,人民日报任仲平的文章备受关注,因其形成了独创的文章结构与风格,自成一体,且传播与影响深远,世界瞩目。这是大学新闻教育课堂上经常提起的案例,也成为颇富研究价值的对象,令人深思。

    文章因时而变,规则与标准也有因时而动的必然趋势。在稳定与调整的变迁中,大学新闻教育也应贴近时代,与时俱进。本届“两奖”审核委员会共审核656件参评作品,建议撤销评选资格的87件。此前,经评奖办公室审读,已退回明显不符合评选标准的作品69件。②这一审核、审读本身,是大学新闻教育又一个很好的案例。严格的审核标准,除了对参评作品的舆论导向、新闻价值、篇章结构等有要求外,对作品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多字少字等问题,都予以明确指出。以上错误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的,建议撤销评选资格。这是对“精美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把关,也是对新闻行业和新闻从业者新闻素养的积极引导。同样,对大学的新闻教育,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理论到新闻采写、新闻素养,这些无疑都是生动而新鲜的教材,是接地气、有权威的范例,是培养更多新闻人才开创向世界更好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新里程的强壮滋养。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4届中国新闻奖、第13届长江韬奋奖评委)

    责任编辑:杨芳秀

    注释:

    ①范以锦:《新闻奖评奖的字数限制还有多少意义》,《今传媒》2010年第7期。

    ②邓凯:《为中国新闻界树立典范》,《光明日报》2014年7月28日。

大格局 新视野 “贴地引领”
在吹毛求疵中树立中国新闻界的标杆
优化新闻教研机构的报送通道
“两奖”评选三思
媒体融合发展与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创新
当代世界新闻奖项概述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 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