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在吹毛求疵中树立中国新闻界的标杆

——首届“两奖”审核委员会工作纪要

● 唐绪军 《 新闻战线 》(

    201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机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首次设立了审核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的职责是,按照《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中有关“评选标准”的要求,对参评作品、参评人申报的材料进行全面审核,提出审核意见,为评选委员会评定作品和人选提供参考依据。也就是说,审核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就是在正式评选前对申报材料做一次筛选,把那些不符合“评选标准”、存在各种各样问题、不宜获奖的参评作品和人选排除在评委会定评之前,为评委会优中选优把好关,做好基础性工作。

    审核委员会的工作概况

    本届“两奖”审核委员会,由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从专门设立的专家库中抽取人选组成,总共33人。其中,19人来自新闻媒体,12人来自新闻教研机构,1人来自新闻社团,1人来自中国记协。由我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和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罗华担任副主任。

    7月11日至16日,“两奖”审核委员会集中在北京进行审核工作。委员中除1人因事请假外,实到32人。这32人按照他们的专业特长被分为11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审核几个类别的申报作品。文字组的阅读工作量约35万字,广播电视组的视听工作量约20个小时。每个小组配备了1名联络员,负责小组讨论记录和小组意见汇总。这些联络员均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是在读硕士研究生。

    审核委员会的工作机制

    根据事先商定,审核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可以概括为:个人审看、小组审议、每日汇总、集体审定。

    审核过程中,要求各小组按以下四类情况形成小组意见:一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严重错误,建议撤销评奖资格的;二是有两处以上错误,但建议保留评奖资格的;三是有一处错误,不得获一等奖的;四是“评选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拿不准的或者事实不清的、需要核实的。

    上述工作机制,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保证了本届审核委员会在时间短、要求严、工作量大的条件下,高质量地完成了审核工作。

    审核委员会的工作原则

    一开始,因为经验不足,确定的审核工作原则比较抽象和笼统,就是要求按照“评选标准”,严格把关,宁缺毋滥。但是,审核工作开始后,碰到了许多具体问题,不得不对审核工作的原则作进一步细化。

    比如,对标点符号错误的认定。根据“两奖”评选标准,标点符号错误“在同一件作品中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的,不得获奖。”也就是说,一件作品如果有两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就得撤销评奖资格。但实际审核中,审核委员们发现这一标准无法贯彻。因为,如果严格执行这一标准的话,今年将会有70%以上的作品无法进入定评。妥协的办法是,援引“评选标准”中的让步条款:“标点符号不准确不影响文意和记者现场采访口误非原则性错误的作品不受影响。”因此,本次审核时一般性的标点符号错误不计为差错。

    总结本届审核委员会的工作实践,我将工作原则概括为三句话: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只辨是非,不论优劣;集体过堂,协商一致。

    所谓“一字一句,一分一秒”,指的是审核委员必须对要审核的作品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一分一秒地仔细(看)听。虽然报送上来的申奖作品都是经过相应的初评委员会遴选出来的,但事实证明漏网之鱼所在多多,审核委员会必须为最后的评审把好关。

    所谓“只辨是非,不论优劣”,指的是认定差错时只讨论“是”或者“不是”,而不讨论怎么样更好一些。比如,有一件作品原文是这样的:我们理应趁此东风,乘势而上,以“真、新、实”的党报好文风,来响应中央八项规定,重塑党报新形象。审读时认为,“趁此东风”的“趁”字应为“乘”;审核时不同意审读意见,认为“趁”字在这里不影响文意,不应计为差错。审核通过后,这件作品在定评时被评为一等奖。

    所谓“集体过堂,协商一致”,指的是最终的审核决定必须由全体审核委员会集体作出,以避免少数人的意见代替整个审核委员会的意见。根据审核工作流程,提出最初审核意见的是各小组,其他小组的成员因为没有看过(听过)那个小组的作品,无法对他们所提出的意见作出准确与否的判断,而最终的审核决定是要以审核委员会的名义作出的,如果只是以小组的意见作为委员会的意见,显然对其他委员不够尊重,也不能保证客观准确。因此,审核工作的最后一天,安排了全体委员会议,各小组把建议撤销评奖资格的作品及其理由提交全体委员会讨论,逐一过堂。

    过堂时,委员们常常会因为一个疑似错误,“是”还是“不是”发生争论,各执一词,相持不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确定的规则是,只要有3个人认为不是错,就不认定为错误。根据这种协商一致的办法,也确实救活了一批作品。

    总体来看,本届审核委员会摸索出的上述三句话工作原则,基本符合实际,可以作为一个经验传承下去。

    审核委员会的工作业绩

    截至规定的申报截止日,今年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共收到“两奖”参评材料799件。评奖办公室于7月初组织了专业人员对这些参评材料进行了审读,先后退回86件不符合推荐报送程序、明显造假或存在两处以上“硬伤”的作品。由于一些作品的报送单位不同意审读意见,提出了申诉。因此,提交本届审核委员会审核的“两奖”参评作品共计711件。经审核,其中参评中国新闻奖的656件作品中,301件作品存在各种明显瑕疵,占审核作品总数的45.8%。对其中存在原则性、事实性差错以及有两处以上文字、标点、语法、逻辑错误的149件作品,审核委员会建议撤销它们的参评资格,占本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总数的22.7%。由此可见,本次审核工作之严厉,申报作品淘汰率之高,可谓史无前例。

    审核委员会发现的主要问题

    在撤销评奖资格的149件作品中,广电作品23件,占比15.4%;网络作品19件,占比12.8%;各类文字作品107件,占比71.8%。撤销原因绝大部分是存在语言文字错误和表述不当的错误。带有共性的错误归纳为以下十个大类。

    (一)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这一类差错量很大。审核中发现的常见错误主要有:整个段落一逗到底,该逗不逗,顿号逗号混用,分号句号缺失等。

    例1. 【原文摘录】广西中小企业联合会秘书长李强认为,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使企业产品、规模和管理上档次”将成为民企二次创业的必修课,在这个过程中,申报职称对于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的职称申报制度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对这块不够重视。

    【审核意见】文中标点使用不准确,一逗到底,导致语义不清,未按照表达意思分层断句。

    例2.【原文摘录】灾区现场看似到处都是新闻,现场记者往往什么都想写却又觉得没有抓手从而显得非常焦虑。

    【审核意见】在“抓手”和“从而”之间必须有个逗号。

    (二)字、词误用

    这类差错的数量仅次于标点符号。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明显的错字、错词

    这类错误的产生,尽管记者和编辑要负首要责任,但校对也难辞其咎。因为只要稍微认真一点,这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例3.【原文摘录】国家京剧院文武老生李阳鸣今年6月因病英年早逝的消息令人婉惜。

    【审核意见】“婉惜”应为“惋惜”。

    例4.【原文摘录】她裂着嘴笑着说:……

    【审核意见】“裂”应为“咧”。

    2.同音词的误用

    这类错误主要是疏忽大意造成的。尤其是现在记者写稿基本使用电脑,且多数人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读音相似或相近的词,很容易就随手而出,比如:“侦察”与“侦查”,“按耐”与“按捺”等。也有一些同音词是因为没有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造成了误用,比如:“截止”与“截至”,“期间”与“其间”等。

    例5.【原文摘录】这起案件从公安机关开始立案侦察到法院宣判,一直没有直接人证、物证。

    【审核意见】“侦察”应为“侦查”,为同音词误用。

    例6.【原文摘录】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

    【审核意见】“暇”系“瑕”之误。“暇”者,空闲也;“瑕”者,玉之斑点也,亦比喻人之缺点。另外,“璞”指未经雕琢过的玉,必然有瑕,因此不存在“无瑕的璞”。

    3.“的、地、得”的误用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的使用是有明确分工的。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足语用“得”。这个问题应该是上初中时就解决了的。但是,在申报作品中这三个字的误用却大量存在。

    例7.【原文摘录】下个月,南瓜就将收获,“如果像去年一样得价的话,每亩可赚4000多元!”答话的是屯长卢德彬。

    【审核意见】“得”字误用。应该用“的”。“一样的”作为定语修饰“价”。

    例8.【原文摘录】“国家四级财政,给1.2亿名老年农民增加一些养老金,这钱是可以拿的出的。”

    【审核意见】“的”字误用。应该用“得”。“得出的”作为动词“拿”的补足语。

    4.不规范的成语使用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精炼的语句,表达无限丰富的情感与思想。但是,成语往往是有出处、有典故的,其用字和含义已经约定俗成,不能肆意妄为。

    例9.【原文摘录】“就这两个月少点,因为兰县长住院动手术。”驾驶员陈邦清眼泪婆娑。

    【审核意见】“眼泪婆娑”系“泪眼婆娑”之误。泪眼,含泪的眼睛;婆娑,起舞的样子。“泪眼婆娑”形容的是忽闪忽闪的含泪的眼睛,而不是流出的眼泪。

    例10.【原文摘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4天时间就完成了集中移坟,腾出土地78亩。

    【审核意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是:用道理让他明白,用感情打动他。反过来说,不合逻辑。

    5.不当的词语缩略

    为了精炼语言,减少字数,新闻报道中常常会使用缩略语,尤其在标题中。但是,缩略语使用不当,往往会给受众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麻烦。

    例11.【原文摘录】在“头七”的时候,根据是否举行国家悼会,进行适度的《七日祭》策划。

    【审核意见】不当缩略,意思不明。“悼会”是什么意思?“追悼会”?“哀悼日”? 

    例12.【原文摘录】盼适降设分所标准。

    【审核意见】“适降”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得知,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盼望适当降低设立分所的标准”,但缩略后让人不知所云。

    6.生造的词语或表达

    这一类错误尽管数量不多,但其对语言的危害不容小觑。

    例13.【原文摘录】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审核意见】“回圜”是什么意思?遍查词典不得。

    (三)直接引语使用不当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新闻写作中经常用到的两种表达方式,直接引语是作者引用的采访对象所说的话,间接引语是作者复述的采访对象或者其他人所说的话。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直接引语必须以双引号标示,以表明所引的话是采访对象的原话,而不是作者的概括或整理;间接引语则不用双引号标示,是作者对采访对象或者其他人所说的话的复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完整、准确地引用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反对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采访对象所说的话进行加工和整理。

    我们知道,说话都是个体性的,很少有多个人同时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大量出现过诸如“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众人纷纷表示”这样的表达。很显然,这是经作者加工过的引语,不能被当做直接引语使用。这个问题在新闻教育界反复说了多年,实践中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类似错误仍然频频出现。本次审核时,这样的问题就不在少数。例如:

    例14.【原文摘录】当地村民纷纷围上来反映:“邓正加……”

    例15.【原文摘录】总队的官兵说:“我们的司令员,哪里有重大任务……”

    另一方面,有些作品该用直接引语时却不用。比如下例:

    例16.【原文摘录】杜江南说,我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你能支持我。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

    【审核意见】这一段人称混乱。如要用间接引语,可改为:杜江南说,他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女孩能支持他。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如要用直接引语,可改为:杜江南说:“我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你能支持我。”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

    (四)代词的误用

    所谓“代词”,即指代某人、某事、某物的词。通常又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新闻报道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的反映,代词自然也就少不了。本次审核发现,代词的误用主要表现在人称代词上,常见的有:指代不明、指代错误和指代不统一。

    例17.【原文摘录】4月18日是米热古丽?玉素甫的24岁生日,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的心中一定有个让她魂牵梦萦的“白马王子”,日渐年老的父母,还等着为他披上嫁衣,看着她幸福地生活。

    【审核意见】人称代词指代错误。“他”应为“她”。

    例18.【原文摘录】王福顺表示,由于当时腿麻得走不动了,我干脆花钱去澡堂子泡了个澡,足足在热水池里泡了一个多小时,这一烫管老了用了。而由于怕媳妇惦记,至今他没有告诉媳妇事情真相,只说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

    【审核意见】人称代词使用错误。“我”应为“他”。

    (五)数字单位缺失

    鉴于日常新闻报道中数字的用法比较混乱,本次审核时专门给每一位审核委员复印了一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以便参照执行。但是,审核过程中发现,根本不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的话,过不了“数字关”的作品会更多。因此,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规定对一些阿拉伯数字与文字数字混用的表述一律不记为错误。比如,“1.7万”写作“1万7千”,“三万多”写作“3万多”等。但数字单位缺失仍然要记为错误。

    例19.【原文摘录】……并于2007回北京创立了汉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审核意见】数字后面缺失“年”字。

    例20.【原文摘录】市场化企业欲贷款1000万。

    【审核意见】数字后面缺失单位“元”。

    (六)词语搭配不当

    词语搭配不当,指的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缺乏合理性,即将意义上不能组合在一起的词语硬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比如,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宾语和宾语补足语之间。也有的是一个句子中部分搭配不当。

    例21.【原文摘录】……还帮他解决了大棚黄瓜苗白粉病的生产难题。

    【审核意见】词语搭配不当。“白粉病”不能与“生产”搭配。应改为“白粉病的防治难题”。

    例22.【原文摘录】海监84船对其进行喊话宣誓主权。

    【审核意见】词语搭配不当。“宣誓”是名词,不能作为动词与“主权”搭配,应改为“宣示”。

    (七)词语重复

    词语重复是指同一个词语在句子中没有必要地重复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不认真、不仔细造成的。

    例23.【原文摘录】检索了所有年份、所有类型的法律法律规范、部门规章,均已找不到有《电、热价格》的存在。

    【审核意见】“法律”一词重复,删去一个。

    (八)句子成分缺失

    句子成分缺失,是指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缺少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比如,主语、谓语、宾语等,从而导致意思表达不清。

    例24.【原文摘录】如此环境,让今年四季度小企业关门、跑路的情况一再出现。

    【审核意见】句子成分缺失,“跑路”前应该加主语“老板”。

    例25.【原文摘录】对航空公司而言,即便受“诈弹”影响还未起飞,只需要重新对旅客进行安检,并对机舱进行清仓检查,也要因为推迟起飞时间承受运营损失。

    【审核意见】句子成分缺失,“还未起飞”前应该加上主语“飞机”。

    (九)语句杂糅

    语句杂糅,指的是本来应该分成两句或多句说的话,一股脑儿地被糅进了一个句子里,结果造成了意思表达不清,语义不明。

    例26.【原文摘录】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

    【审核意见】这一段将两个句子合并为一句,是语句杂糅的病句。如果想用一句表达,应该改为: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的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或者分成两句,改为: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她所忙着的这些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

    (十)硬凑句式

    硬凑句式,指的是为了使多个句子在字数上相等、在形式上一致,而不顾及其意义和词性,人为地往一起凑。这个错误常见于报纸的小标题。

    例27.【原文摘录】他回忆……,他真相……,他执着……,他现状……

    【审核意见】为了与“他回忆……”、“他执着……”在句式上保持一致,生造了“他真相……”、“他现状……”,把名词当动词用,不符合语法规范。

    审核委员会争论的焦点问题

    在本次审核工作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审议,还是主任和组长的每日例会,乃至最后的全体委员过堂会,几乎每次都伴随着激烈的讨论,甚至争论。总结归纳一下,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在审核优秀新闻作品还是优秀语文作品?

    审核过程中,委员们发现,一些新闻性强、时效性强、主题鲜明、富于创新精神的新闻作品,往往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而一些找不出什么语言文字差错的作品,却选题平庸、四平八稳,新闻价值不大。因此,一些委员认为,如果我们审核的结果,是筛除了前者而留下了后者,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毫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

    但是,也有一些委员不同意这样的意见。他们认为,既然评选的是代表中国新闻界最高水平的优秀作品,新闻性当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是,以语言文字呈现的新闻报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合理性也必须是一项硬标准。因为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新闻界的楷模,是榜样,是要供全国同行学习的,其本身就不应该存在语言文字上的差错。

    客观地讲,上述两种意见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如何将新闻性与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结合起来综合评判,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本届审核委员会采取的解决办法有两点:其一,要求从严掌握建议撤销评奖资格的作品,不得不撤销评奖资格的,一定要拿得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其二,设立“有两处以上错误但建议保留评奖资格”这一类别,指出作品中的错误所在,供评委会定评时参考。

    其二,“消息头”的写作规范是否应该作为一项基本要求?

    既然我们审核的是新闻作品,那么以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来评判新闻作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是,如果我们以既定的条条框框来套现在的新闻作品,麻烦也就出现了。比如,应该不应该把“消息头”的写作规范作为评判消息体裁的一项基本要求?

    来自新闻教研单位的一些委员认为,“消息头”是消息体裁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明显标志,同时也是明确版权关系、强调独家性的重要显示,是消息写作不应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消息头”写作就很规范。但是,其他新闻单位报送来的消息作品,要么没有“消息头”,要么写作格式五花八门、各行其是。这种情况应该不应该算作差错?

    来自新闻媒体的委员们大多不同意把“消息头”的写作规范作为评判消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他们认为,“消息头”是电报时代的产物,现在都已经是网络时代了,不应该再拘泥于过去的陈规。再说,现在以哪家的写作规范作为评判标准也没有一定之规,不能强求一律。只要消息本身没有错误,“消息头”写作规范不规范可以忽略不计。

    经过充分讨论,本届审核委员会决定不将“消息头”的写作规范作为评判消息体裁的一项基本要求。

    其三,该不该对策划新闻亮红灯?

    近年来,新闻策划已然在新闻界大行其道。尤其在非事件性报道、系列报道和深度报道领域,新闻策划已经成为各新闻单位的常规操作。在今年参评的作品中,策划出来的作品亦不在少数。比如,有的通过记者牵线搭桥,人为地制造出“新闻事件”,再予以报道;有的通过组织一个活动,形成所谓社会反响,再予以报道;还有的是提出个话题,组织一次所谓大讨论,再予以报道。自导自演的痕迹非常明显。

    怎么看待这样的参评作品?一些委员认为,此风不可长。中国新闻奖应该对这种策划出来的所谓“新闻”亮红灯。他们认为,新闻的本原是事实,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对事实的报道,而不是策划事件、制造事件,再对这些事件进行报道。把新闻策划变成了策划新闻,是对“事实第一,新闻第二”原则的损害,会使新闻与公关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养成。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新闻界的引领和示范,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做法。

    但也有一些委员认为,不能一概否定新闻策划。现在是信息时代,新闻竞争异常激烈,不仅传统媒体之间要竞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也要竞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比,无论是在时效性、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处于下风,如果没有新闻策划就很难形成独家报道。传统媒体的优势就在于有经验有能力,能够通过新闻策划干预生活、引导舆论。

    上述两种意见看似针锋相对,其实只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而已。一个更关注应然,一个更关注实然。但双方都同意,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底线,必须坚守。新闻策划,可以;策划新闻,决不允许。本次审核时,要求对有策划新闻嫌疑的作品提出明确的审核意见,供评委定评时参考。后来的评选结果显示,审核时被认为是策划新闻的作品均没能进入最终的获奖名单。由此看来,反对策划新闻是大家的共识。

    其四,优秀新闻版面该不该受文字差错的连累?

    “报纸版面”是中国新闻奖29个评选项目之一,实际上是报纸专有的一个奖项。根据“两奖”评选办法,这个项目指的是“要闻版等新闻版面(不包括预拼版和摄影、漫画等专副刊版面,以及成组的版面)”。也就是说,这个奖项比拼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使用版面语言更好地呈现新闻内容的能力。

    但是,根据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的解释,报纸版面获奖与否,除了要符合项目评选标准外,也必须遵循总标准,即版面上的文字如果出现两个以上错误,也必须取消参评资格。对此,一部分委员表示很难接受。他们认为,报纸版面的优秀与否,考验和检查的是版面编辑和版式设计人员运用版面语言的功底,比如字号、字体、线条、符号、文章搭配等,版面上文章内容是否有错误不是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是编辑和校对的事。要求版面上的所有文章内容都不得有错,这对版面编辑和版式设计人员来说,是不公平的。但也有一些委员认为,这个项目其实就是个集体奖项,版面是为内容服务的,即便版面设计得再漂亮,如果大标题出了错,还能够得奖吗?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本次审核,我们按照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的解释,对存在两处以上文字差错的报纸版面作品,撤销了其参评资格。

    其五,对网络作品要不要降格以求?

    网络新闻作品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序列始于2006年的第十六届,迄今只有8年时间。但是,这8年正是网络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网络传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如今,人们的第一信息来源已经不再是广播电视,更不是报纸,而是网络,是基于移动网络的智能手机。因此,从长远计,鼓励和奖掖优秀的网络新闻作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对此,审核委员们拥有共识。

    然而,网络作品的质量与传统媒体作品的质量相比,确实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次参评网络评选项目的作品总共有41件,审核后发现存在各种差错的有28件,占审核总数的68.3%。文字粗糙,语法错误,多字落字,是普遍现象。

    面对这样的现实,一部分委员建议,是否可以对网络作品网开一面?毕竟是新闻家族中的新成员,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应以扶持为主,不能以要求传统媒体的标准来要求网络作品。但是,也有一部分委员坚决不同意这一建议。他们认为,享受同一种荣誉就应该接受同一种标准的检验,不能降格以求,否则既不利于网络作品质量的提高,也对其他类别的作品不公平。

    本次审核中,我们没有对网络作品降低标准。其结果是,今年中国新闻奖空缺的21个奖项中,有11个是网络作品的奖项。

    今年“两奖”审核委员会的使命已经完成,“两奖”的评选工作也已经结束。改革评选机制的诸多举措是否成功、是否有效?能不能达到既定目标?还应该着手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这一系列问题,尚需理性评估后,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但无论如何,“中国新闻奖”是全中国新闻界的荣誉,评选出堪称标杆的优秀作品是整个新闻界的责任,大家都应该关心它爱护它,为它的荣耀增光添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首届“两奖”审核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大格局 新视野 “贴地引领”
在吹毛求疵中树立中国新闻界的标杆
优化新闻教研机构的报送通道
“两奖”评选三思
媒体融合发展与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创新
当代世界新闻奖项概述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 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