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格局 新视野 “贴地引领”

——从舆论新格局视角试析第24届中国新闻奖作品

● 周世康 《 新闻战线 》(

    8月25日至30日,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在京城举行。工作时间,评委们认真阅、看、听参评稿件,讨论、辨析、求同、投票,力求好中选优,把最佳作品评出来。休息时,餐桌上,公园里,或者是品茗小坐的宿舍内,议论最多、探询最多、交流最多的,是传统媒体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媒体如何融合的大课题。这两个不同时间段内看似没有关联的两大内容,实际上有着某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新媒体导致的新舆论格局,正在轰轰烈烈地推动着媒体融合;同时也如同静水深流,在悄悄地改变着传统媒体的报道理念、视角、内容和表达。从这一视角分析本届中国新闻奖作品,也许能发现一些新的特点。

    大格局——权威解析大局判断大势报道大事

    如果把舆论场分为层级,那么其最高层应该是关于国家大局、大的趋势、大事要事的报道、解读、分析。这是舆论引导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尽管信息潮涌,见解纷呈,但关于大局大势大事的准确而权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只能靠传统主流媒体担当,因为这是他们的主要责任,也拥有其他媒体无法相比的新闻资源和报道团队,具有独家性和权威性。当下的问题是,由于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的大局大势大事报道面临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挑战。那么,本届新闻奖作品中这一类报道,在应对这一挑战中有哪些新探索呢?

    仅本届48篇特别奖、一等奖作品中,我个人认为,可归入“三大”报道的就占1/3左右,可见量的规模。它们首要特点是创新。从报道观念、全局谋划、信息采集直到结构、表达上,全程创新,这种创新使信息更丰富、更科学、更透明、更贴近、更接地气,从而更真实、更贴切、更可信、更吸引人。

    这里举新华社和央视的两篇一等奖作品为例说明。新华社《为了13亿人的中国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一稿,是2013年两会期间推出的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10篇系列特稿的代表作,向海外介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致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驾驭大局、敢于担当的形象。向海外媒体播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稿,是新华社国际传播的一个知名品牌。但这组特稿与以往比有明显的创新和突破:首次独家披露了领导人最新的工作细节;首次在成稿前与领导人办公室直接互动;首次对外宣和网络媒体直接发稿;首次加工成新媒体产品系统发稿。这4个“首次”是对报道内容、信息采集、传播渠道和产品组合的全面创新。央视网的网络专题“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平凡的生活  伟大的理想”(2013年12月24日),是独家刊发18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的“文明人物特稿”,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首次以生动、时尚、精致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国内外网友面前。专刊首次刊登大量未公开出版过的珍贵历史照片,讲述党和国家领导人平凡生活的生动故事,集中展现七位常委的从政生涯、个人风格和家庭细节,全面展示领导人的新形象和新风采。这两篇稿件的作者把握了让领导人以亲民、开明、务实、勤勉、敢于担当的新形象走进公众视野,是展示政治走向开放和透明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观念上的这一创新,突破了过去的一些“惯例”和思维定势,使报道站到了时代的高度,吸引和影响了无数的国内外受众,好评如潮。新华社稿件用中、英、法、西、俄、阿、葡七种文字海外播发后,被境外主流媒体广泛采用,据不完全统计,同题图文稿件累计被1500多家媒体采用。央视网专题稿上线后,新华、人民、搜狐、新浪等网站将专题原链接置于首页推广两天,网络点击率达到2000多万。

    要增强大局大势大事报道的公信力,必须发挥编辑记者的专业能力,包括新闻视角、独特分析、对媒体特点的把握和体裁特点的运用。一句话,是以精品性的新闻作品来增强可信度,提高说服力。第24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作品、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作品发表于去年10月14日,是一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大型政论。这篇高端政论,见解深邃、格局庞大,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纵观过去、现在、未来党的事业发展大的历程和大的目标,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制高点,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作战略性思考和论述。政论从一些党员干部对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担忧入手,不掩盖问题,不回避困惑,分析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和党面临的挑战,分析党脱离群众的表现和危险,分析中央重申群众路线重要性的战略,现实感和针对性都很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篇政论材料充实,情理交融。文章没有在概念上兜圈子,而是充分挖掘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史料,运用大量例证叙事说理。有些故事,如邓小平的三个“人民要吃饭”和斯诺的描述,宋美龄的反例,读之令人动容,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撼人心魄,恣肆之余又常能一笔勾回,直指论点核心,显示出举重若轻的评论功力。这篇政论,全文都很精彩,尤其是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给人以震撼。开篇的这段文字,描述政论所发表的这个10月,世界正在发生的三件大事:APEC峰会时隔19年重返印尼,议题重大,充满期待,但结果未卜;美国两党对医改分歧难以弥合,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被迫关门;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专家小组到达叙利亚,但反对派与政府军的僵持还在延续……接下来一句画龙点睛:“世界的前途,笼罩在‘不确定性’的云层下。”再接下来,收尾,简直是神来之笔:“正在太阳系边缘飞行的‘旅行者2号’的留言意味深长:‘再见,人类。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这样的开头,一开始就为整篇文章注入一种大气,把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策,放到被“不确定性”云层笼罩的国际大局中,雄伟辽阔,给人心灵一个强烈的撞击!读者赞扬这篇政论,“如同警钟,振聋发聩,长而不空,掷地有声,醍醐灌顶,值得深思”。该文发表当日,便有相关网站转载687次,有的还配了编者按,足见其说服力和影响力。

    要增强大局大势大事报道的公信力,还必须依靠扎实的采访。要确保真实,要捕捉细节,要抓住现场,必须采访扎实;要把握社会情绪,摸准群众脉搏,看清大势走向,必须调研深入;要摸清多元,了解多元,主导多元,以至要有鲜活的语言,贴近的角度,耳目一新的表达,同样要靠不畏艰苦的采访和调研。深入而扎实的采访,本来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传统,只不过这一“传家宝”,被当下网络便捷的“点对点”冲击得厉害。但再怎么冲击,也颠覆不了“铁脚板下出好新闻”的道理。获特别奖的新华社通讯《三北造林记》,采访就花了一个半月。记者以战斗节奏,接触三北地区8个省份的造林人,行程约3万公里,抓到了一大批动人心魄的故事。他们践行“走转改”的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每天从清晨工作到午夜。茫茫大漠,偏僻丛林,贫困山区,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都留下了采访团队的足迹。正是这样扎实的采访,为这篇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新闻精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华社为写好《为了13亿人的中国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一组特稿,成立了专门采编团队,历时两个月,记者广泛搜集线索和素材,与有关方面充分沟通,以对稿件的把握更到位,对材料的掌握更翔实、细节更丰富。至于人民日报任仲平的《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一文,从2013年初教育实践活动刚刚展开,人民日报就开始策划了。在活动中,写作团队不断跟踪活动的最新进展,吸纳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调研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时时向有关专家和群众请教,在撰写了百余篇相关评论的基础上才写成此文。由此足见,调研采访的不可或缺、不可轻视、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新视野——把问题意识纳入正面宣传

    主流媒体的主要职责是正面宣传,如何做好呢?在去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正面宣传,光做做样子,满足于完成任务很容易,但要真正产生影响,受到欢迎,难度是很大的,不下一番功夫肯定不行。”要“产生影响,受到欢迎”,就必须把问题意识纳入正面宣传。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刘云山同志曾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有“问题意识”。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是说利益的调整往往呈现多元多样的利益诉求,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关键”是说改革发展,诸多事情要办,需要统筹兼顾,顾此失彼,往往失调失序。问题牵动人心,问题需要解答。正面宣传只有抓住问题,才能主动设置议题,才能广泛凝聚共识,才能寻求正确对策。舆论引导,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从另一方面来说,所有成为正面宣传的新闻资源,包括典型、经验、成就,都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都是在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后才形成、才凸显的。新闻去报道这些内容,必须还原过程,才显真实;再现矛盾,才能增加新闻的魅力;寻求解决问题背后的思路与措施,才能增加新闻价值。作为正面宣传面对的广大群众,他们就是生活在成就很突出、问题也层出不穷的当下现实中。如果正面宣传不回避问题,如实道来,他们就会觉得很可信,容易接受。如果相反,一味宏大叙事,高音高调,他们就会觉得不真实,离你而去。所以,全面报道一个复杂的中国,有时比单纯地报道成就更有效果,把问题意识纳入正面宣传,会有效地提高公信力。

    一等奖文字消息、解放军报2013年1月20日的报道,题目是《准备打仗,先向“和平积习”开刀——北京军区三九演兵重在端正训练作风一针见血查问题》,此稿本身是一篇反映北京军区按照实战标准抓训练的工作报道,然而作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将主题直指制约我军部队战斗力发展的根本性、倾向性矛盾——和平积习,撞响了全军官兵乃至国人“心中有,口中无”的警钟,振聋发聩。此文刊发后,305家国内新闻媒体保留原题转载,中央电视台4频道和一些地方卫视都针对此文做了专题节目;BBC、《金融时报》、《联合早报》等境外百余家媒体进行专题解读;百度搜索相关文章达451万条,“和平积习”成为网络热搜词汇,被百度收纳为词条。由此,这条消息达到了主动设置议题,进行有力引导的目的。一等奖文字通讯、徐州日报2013年8月21日的调查性报道,题目是:《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睢宁县改革试点的考察报告》。睢宁县是江苏公立医院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睢宁模式”是徐州全市各县区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板。但这篇通讯却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老百姓、医疗界、政府相关部门普遍共同关注的五个问题,明察暗访,听取患者的真实感受,听取医院一线医护人员、院方负责人、当地卫生局和徐州市卫生局负责人的看法,让事实说话,让当事人说话,由“五问”导出事实和经验,也不回避试点中存在的问题。通篇报道,在凝聚公立医院改革的社会共识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相关各方的关注。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上海电视台的电视消息《鲍美利:歌声营造欢乐 共创幸福晚年》,以别具一格的电视语言,向观众介绍了用音乐专长给社区老人带来欢乐的“草根明星”鲍美利。这是篇典型的正面报道,但它的大背景是中国老年社会正在到来、养老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就在这条消息里,“草根明星”鲍美利的同期声就说:“人情淡漠一张纸”。那是十多年前,她肠癌刚动过大手术,搬到现在的住处,邻居们“看到了不打招呼,只听到关门的声音”。就在这种情况下,她将自家的两居室改成社区活动室,把邻居老人召集起来弹琴唱歌,周边的老人逐渐都到了这里。但消息继续交代,老人们带着各种各样的烦恼而来,有的沉迷麻将,有的得过抑郁症,有的家庭不和。“开心小屋”奇迹般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这条消息把鲍美利这个典型推介给社会的同时,也把靠老人们自己的力量,社区的力量,来解决迫在眉睫的养老问题的对策推介给了社会。报道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富有针对性,又给人以启迪。

    “贴地引领”——立足引领多元的新探索

    当下的舆论场,特点在多元,复杂也在多元。当然,客观存在的多元,它常常是一个社会思想与文化活力的表现。但因为各种局限,思维偏差、方法不对、不明真相、以讹传讹造成的多元,特别是因偏激情绪、浮躁心态、失衡心理、单线思维,甚至是错误认识等造成的多元,经互联网迅速放大后,常常使整个舆论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容易造成思想困惑和社会焦虑。这种转型期社会遭遇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社会舆情图谱,是传统主流媒体引领舆论遇到的从未有过的难题。从这次新闻奖作品来看,应对这个难题,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贴地”——关注老百姓的关注,回应社会普遍关切,不回避敏感题材和话题,雾霾、暴恐事件、僧侣自杀、校舍安全、转基因、薄熙来案、医患矛盾、PX风波等,都纳入报道视野;很多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致死100多人、抬尸堵路等,都大胆涉及。二是“引领”——视野开阔的引领,见解深邃的引领,新鲜观点的引领,是高端引领。“贴地引领”,是传统主流媒体引领现代舆论的新努力,置身舆论新格局的新姿态。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部分校舍墙体开裂,校舍安全再次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中国教育报应势而为,于4月26日推出评论《把校舍真正建设成第一避难所》,在国内创造性地提出并诠释了这一长期被忽视的观念。这是国际上目前普遍推崇和践行的一种公共服务观念,即“学校必须推行更高标准的安全指数和抗震要求,一旦发生灾难,学校的功能不仅仅是保护孩子的安全,更是立即成为人们的避难中心”。由于这篇评论具有重要的观点价值和时代意义,赢得了舆论的集体认同,成为应对校舍安全的集体共识,因而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社会效果。由此可见,突发事件中的观点引导,时效性、权威性和时代价值是核心要素。此作品获一等奖。

    2013年5月20日至24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表了署名“本报评论部”的系列评论文章“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是其中第一篇,该文紧扣习近平同志关于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的要求,针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问题焦虑症”、“问题悲观症”指出,对于我们时代的问题,既要不回避不掩饰,也要看到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提出了看事情、想问题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评论写作前广泛研究了各阶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紧扣思想中一些普遍存在的误区和热点设置议题,观点准确清晰,导向鲜明有力,表述明白晓畅。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热议,认为是反映了正确认识,顺应了社会期待,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武器。在一项22672名网民参加的调查中,49.7%认为“确是针对当下问题的肺腑之言”,22.8%认为当此社会矛盾集中时期意义非常。这组系列评论获二等奖。

    针对2012年底在藏区频繁发生的“自焚事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心策划了一组三期的访谈节目。第一期以藏传佛教中著名的珠康活佛为主,第二期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为主,第三期不仅有南传佛教的领导人,同时也有五省藏区佛教界的代表。这是中国宗教界首次针对“自焚”事件的一次集体发声,也是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处理方式的创新。它大胆突破了以往类似事件的以“政治思想”来教育人民的方式,而是采取了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访谈目标受众崇敬的活佛,从佛教教义自然地传递了“反自焚”思想,符合受众心理。采访嘉宾阵容强大,都是五省藏区声望较高的活佛;佛教教义解释权威,目标受众容易接受;主创人员使用了舒缓的音乐和与佛教相关的音响,使节目更具可听性。所以,这组访谈节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本届获奖作品还有很多特点,如把草根故事讲得更温暖更有感染力,新闻视野更宽,新闻时效更快,媒体特点更明显等。获奖作品水平的提升,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也直接反映了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新格局中引领舆论水平的提高。

    (作者系江苏省记协主席,第24届中国新闻奖、第13届长江韬奋奖评委)

    责任编辑:祝晓虎

大格局 新视野 “贴地引领”
在吹毛求疵中树立中国新闻界的标杆
优化新闻教研机构的报送通道
“两奖”评选三思
媒体融合发展与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创新
当代世界新闻奖项概述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 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