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文报纸新闻报道中的英语词汇研究

● 甄桂英 《 新闻战线 》(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不同文化之间融合发展,现如今的中文报纸不再单纯以汉语为重要文字载体,而是渗透进了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甚至句子。纵观品类繁多的中文报,不管是时政、财经,抑或文化、体育、娱乐,也无论是中央主流报、地方媒体小报,其新闻报道内容都或多或少引用英语词汇或句子。尤其是在电视媒体或网络媒体中,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近年来,英语正以世界通用语言的身份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文报纸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中国人了解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更是联系中西方文化的媒介纽带和传递桥梁。新闻报道的信息传播内容总是以其时效性、新鲜性、真实性,及时快速地向人们传递着新事物、新消息、新思想或新内容。也正是因为新闻报道内容强烈的新鲜性,传递内容的新颖性,势必促使其要运用新颖的词汇及与社会发展同步的语言,以更好地向受众传播新鲜的社会信息。但是英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应该适度为之,少量的引用的确可以凸显报道内容的新鲜性与国际性,然而大量地引用英语词汇,对于保持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极为不利,更无法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尊严。作为较为传统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如果一味大量使用英语表达思想、传播本土新闻内容,对于部分不熟知英语的中国受众来说,就无法及时准确掌握新闻的传播内容。

    中文报纸的英语词汇渗透现状

    翻阅各种中文报纸可以发现,报道中对英语词汇或句子的引用已经成为频繁现象,其中公司、品牌、组织等专业性名词或名称缩略词的使用率最高,例如:CCTV、HTV、SOHO、EMBA、SONY、NASA、SMG、SBS、TCL等;还有一些新兴起的科技事物或电子科技产品,也多运用英语单词表示,例如QQ、POS机、3G、4G、BBS、MODEM、CPU、IC卡、BLOG、GPS、VGA端子、HDMI接口等;另外,在很多财经类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经济类的专业术语,例如GPD、RMB、CPI等,更有一些社会上的流行词汇,例如COOL、BOBO、POSE等新兴词汇也频繁出现在各类报刊之中。中文报是社会生活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者,英语词汇在其中的高频率引用,无法达到信息和文化的最佳传播效果。

    经过对国内各类报刊报道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些报刊直接引用国外报刊的报道内容,这种不加中文翻译的直接引用,不仅不能彰显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更不符合新闻传播的大众性要求,受众无法准确理解此类新闻报道所要表达的信息。类似事件虽然不多,但却影响了新闻报道的有效传播。

    通过对相关报刊新闻内容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针对一个相似新闻主题的报道,由于不同的新闻记者其记录和撰写新闻内容的方法不尽相同,对于英语词汇的引用频率及引用范围也存在差异。对于一些专业名词、英语缩略词等词语类型,以GPS为例,有的记者会直接引用英语来表示:GPS;有的只使用汉语名称: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其他记者遇到这种情况,则会用中英文同时表现: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PS)。

    《南方周末》在一篇经济类的新闻报道中,将26个英语词汇运用到了新闻内容之中,将一些常见的缩略词直接以不加汉语翻译的中文译文的英语形式引用到新闻之中,而对于某些生疏的缩略词,第一次在文中出现会有汉语翻译,但在后文重复使用时却没有标注出中文翻译,例如:REER(有效汇率),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等。这样的新闻报道形式,虽然简便了新闻的内容,但不常见的英语缩略词却加大了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难度。

    对新闻报道中英语词渗透的研究分析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际化发展进程,符合社会事业的进步变革,汉语势必会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发生改变,而借助外语进行表达的形式,既可以丰富语言内容,又可以推动中文与时俱进的发展步伐,使汉语更加稳固地屹立于世界语言之林。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英语的引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类似于可口可乐(CocaCola)、托福(TOEFL)这样的音译或汉译化的英语形式,而是出现了对英语的直接引用。例如:CT、CD、BBS、QQ、WTO等,并且已经被汉语词典所收录。而报纸作为最广泛、影响力巨大的宣传媒体,语言的规范化使用是报纸媒介最重要的文化建设项目和宣传责任。针对英语的大范围渗透现象,为了保障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语言文化的纯净性,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确定新闻报道的受众群体,切忌滥用英语

    中文报是国内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主要任务就是向中国人传递本国信息,传播国际新文化、新思想、新事物,所面对的读者群体是中国人,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只有让中国人看得懂,才能发挥其新闻传播的本质意义,才能拥有更多的读者,是新闻内容真正意义上走进人们的生活。读者群中,有一部分读者对英语的熟知度并不高。所以,中文报如果盲目在报道内容中引用英语词汇和句子,将使很多读者无法理解英语意思,从而不明白新闻报道的内容意义,使得新闻传播不能更好地将其实质意义融入到受众之中。在一句话中,莫名地插入英语单词,不仅在整体上影响汉语句子的协调美观性,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似乎也起到了“画蛇添足”的反作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若需用到英语,则应该引入中国人能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英语形式,运用音译或意译就可以很好地顺应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要求,例如,英语词CocaCola是美国饮料的名字,而其汉语意思为“可口可乐”,这样的音译即简单直白,又生动有趣,很容易被大众理解,并且接受。这样被大众熟知和认可的英语词汇就可以被引用到新闻报道之中,并且也不会使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误解和质疑。

    谨慎运用英语缩略词,明确以读者为中心

    在英语的语法形式中,以短小精炼为突出特点,尤其是对其缩略形式更是被广泛运用。缩略词经常会运用在标题上,以凸显简洁明了、重点扼要的标题内容。英语缩略词所起到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简洁明了,但有时候缩略词在中文报中的使用,仅仅缩减了文字数量,看似简洁,但在理解上,却达不到意思明了的效果。比如,最常见的CCTV,一般意义上理解都是中央电视台,但其实它是“闭路电视”(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的英语缩略形式;再如缩略词CD,很多人都会只把它解释为“光盘”(compact disc)的意思,但实际上,它还是香水品牌的名称,另外,它还有存单的意思。缩略词繁杂的含义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谨慎使用缩略词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语言逻辑要求严谨的新闻报道来说更为重要。

    组织名词或专业名词的汉语表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更是一门神奇的文学艺术。在新闻报道中强制添加英语词汇,生硬的英语词汇突兀地出现在一句汉语句子中,不仅会给人很生硬的感觉,更会妨碍了汉语言文化的纯净发展。经常在报纸上出现的“APEC”和“OPEC”虽然这两个单词读音相同,也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异,但是其意思却有天壤之别,前者的意思是“亚太经合组织”,而后者的意思则是“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两个词随意滥用缩略词,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对于各组织名词或专业名词要多利用汉语进行表达,而不是盲目地追逐国际化脚步,而忘记新闻的本质。

    对于实际新闻报道中,英语词汇的使用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量运用汉语进行新闻的报道和表达,如果需要加入英语,最好在旁边标注中文翻译,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才更加有利于中文报纸的长久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责任编辑:郭潇颖

    参考文献:

    ①徐鹏:《修辞和语用——汉英修辞手段语用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25页。

    ②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1页。

    ③崔光虎、莫莉莉:《论经济新闻英语词汇的隐喻》,《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④罗辉:《新闻英语词汇的新发展》,《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媒体问政的传播效果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体育传媒的国际化程度剖析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浅析
新媒体视角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
新闻发言人用语策略解读
企业管理与传播学关系探究
旅游新闻报道与城市旅游形象打造
电视艺术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