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传播路径分析

● 孙红竹 《 新闻战线 》(

    新媒体概念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基于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之上的一种全新的媒体,它实现了信息的多元化传播,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信息传播环境。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最广泛、最活跃的使用者。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高达90.5%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技术获取各种信息。毋庸置疑,新媒体技术正以其巨大的科技优势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及时的信息与知识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状态。新媒体是国家宣传政策、方针的优良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大学生可以轻松获得与国内新闻、国际时事以及社会发展相关的信息,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内涵。新媒体具有的交互性和便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他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进行学习,还能够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方式进行交流研讨,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自主。新媒体还为大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讯息,使大学生在及时获得各种信息的同时,学会如何管理、分析信息,从而增强个人生活技能,最终提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便捷度和轻松度。

    然而,在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往往都会受到媒体的导向作用,对信息不具备正确的分析能力,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出现逆反心理,甚至由于思想极端而发生违背法律道德的行为;很多大学生上网成瘾,出现厌学情绪,最终荒废了大学学业;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使得人际关系逐渐淡漠,甚至由此而引发一系列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大学生在对待新媒体技术时,应当努力利用其中积极的因素,减少不利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和危害,从而使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为生活和学习服务。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传播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传播者与受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传播者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以及教育专家,他们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传播者虽然大多数都工作在管理与科研一线、高校教育机构,但依然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还有部分工作者思想比较活跃,但在政治理论和政治素养方面的水平较低,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出现问题。大学生扮演着受众与传播者两个角色,然而他们在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缺陷,客观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目标的顺利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大学生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与核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发展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多表现为集中性较强的教育和政治方面的信息,并且着重强调如何掌握道德教育的规范与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传播载体过于单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利用的主要载体有媒介载体、人际关系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以及文化载体等。新媒体媒介的广泛应用使其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载体。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新媒体媒介的使用仅仅局限于部分活动展示以及网络教学等层面,而对于新媒体的校园定位依然不清晰,同时教育工作人员自身缺乏新媒体素养,无法自如使用传播载体。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缺乏对传播载体的整合规划以及各种媒体的合理交叉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传播对策

    积极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群体与传播者形象

    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者,要对其形象进行良好的塑造。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审度意识。传播者要从受众的角度去审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信息,对传播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和认真审查,反复比较接收效果,选择最优的传播途径,充分做好传播者对信息的审查、加工、导向以及评价等职责。其次,合理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结构。加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使其学习丰富的社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强化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和反馈技能。最后,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综合媒介素养,强化其对于新媒体产品和新媒介制作的能力,教会大学生如何选择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信息资料,并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判断与抵御能力。

    另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层次与虚拟层次的有机融合。第一,培养大学生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要让大学生善于发挥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与其他受众之间形成良好感情关系,做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最终共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第二,充分发挥网络组织的群体效应。重视利用微博团队、QQ群以及各大社交网站等组织群体作用,使其与社团建设、公寓建设、班级建设等密切结合起来,努力融合现实与虚拟之间的集体凝聚力,从而最终发挥强大的群体效应。最后,及时避免大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出现。时刻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关注,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反馈学生心理信息,从受众接受的视角,充分发挥新媒体匿名性与平等性的优点解决学生逆反心理问题。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

    首先,积极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现实性与理想性的传播内容。对内容的选择应当站在当前的位置,对过去进行总结,对未来进行展望。教育内容不仅要具备现实的合理性,还要具备理想的合理性,从而真正实践现实与理想两个层面的高度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尊重个性差异,关注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使特殊性与统一性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积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众性与阶级性传播内容。由于教育的主体是具有群众性和社会性大学生,所以必须重视教育传播中受众的需求。不仅要实施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还要将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文精神教育等与大学生未来发展相关的教育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最后,要将有关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内容添加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但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党团互动以及课程设置等形式,全面渗透到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

    科学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

    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点,充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由于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所以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采取顺应大学生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以及易于其接受的传播媒介,并在以大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教育工作,从而使新媒体技术真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新媒体的巧用,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传播者的信任感,从而提高新媒体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要形成主体与客体平等一致的教育理念,利用师生之间的沟通消除矛盾,以提高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率的目的。

    目前,在新媒体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工作者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在科学使用传播媒介的基础上努力优化传播内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作用。

    [本文为防灾科技学院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影响因素研究”(项目批准号:ZY201202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责任编辑:郭潇颖

媒体问政的传播效果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体育传媒的国际化程度剖析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浅析
新媒体视角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
新闻发言人用语策略解读
企业管理与传播学关系探究
旅游新闻报道与城市旅游形象打造
电视艺术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