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政治社会化关系探析

● 赵世环 《 新闻战线 》(

    媒介素养,又称媒体素养,是公众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及利用的能力。而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形成政治立场和养成政治人格的过程。政治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成型。

    各种形式的媒体成为大学生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情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英国伦敦大学教授、世界知名媒介素养教育学专家大卫·白金汉强调: “媒介素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一种能力,使媒体如何更为有效地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准备”。①大学生拥有什么样的媒介素养,它对政治社会化有何影响,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2014年3月至5月,我们开展了以了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为目的的调查,调查地点在徐州工程学院,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调查对象为徐州工程学院的大学本科在读生。随机发放问卷,发放问卷共计300份,有效问卷回收2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91%。调查样本中男性168人,女性105人;专业分布上,理科86人,工科145人,文科42人;所在年级分布上,大一56人, 大二83人,大三79人,大四55人。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形式中,网络、电视对大学生的影响最深,尤其是网络,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达1~2小时。在调查媒介消费动机时,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 “了解信息包括社会和生活资讯”是其最主要的消费动机; 1/3的学生选择了“休闲娱乐”;其余被调查人员则分别选择“学习知识”、“消磨时间”、“与人交流”等动机。大学生虽然以了解信息为最主要和最初的消费动机,但在让其列举近期关注信息的调查中,其示例却明显倾向于休闲娱乐。很多地区如上海、西安等城市开展的大学生素养状况调查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说明大学生可能在使用媒介之前,一般怀有增加知识信息量的良好意图,但在实际消费的调查中,由于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以及个人意志力问题,预期的消费目标一般会发生偏离,使媒介信息接收上有娱乐化的倾向,而娱乐信息一般缺乏严肃性,具有浅显庸俗化特征。信息是人们了解社会知识,做出正确判断的一种依据,它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大学生媒介信息娱乐化的偏好,如不能够很好地加以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则更大,导致凶杀、暴力和色情泛滥,削弱公众的辨别能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以低俗的内容剥夺人们的闲暇时间,麻醉人的精神等等”。②

    高校课堂对大学生政治知识的灌输毕竟是被动而且有限的,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主动补充学习,但是在媒介素养方面,对娱乐信息的爱好,导致许多大学生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社会发展现状缺乏了解,如此一来,政治知识储备不足,政治认知结构存在缺陷,政治情感理想也缺乏坚定性,最终的结果是无法顺利完成其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也无法培育具有健康向上的政治人格,降低其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他们是否具有一定的媒体评价和批判能力,包括大学生是否能对传播内容具备鉴别能力,并且了解媒体信息蕴含的价值倾向及其对人和社会的影响。调查发现,对“在媒体信息面前,能够主动进行验证和思考”这个问题,近1/2的同学认为自己在传媒中的角色“很被动或较被动”,也对接收的信息缺乏独立思考和验证,其余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在接收信息时“较为中立或主动”。由于大学生生活在校园内,与社会接触较少,阅历较浅,面对网络上海量甚至来源不明的信息时缺少判断能力,在接收媒体观点时,多是被动而非主动的,对媒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媒介的使用上,多集中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缺乏利用多种媒体进行相互验证信息真实性的能力。由此也造成对媒体缺乏批判意识和质疑能力。

    提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培养大学生具有这样一种批判能力,使他们能够反思信息,进而反思文化并最终能改变文化。学生经过媒介素养教育,要能去分析网络和电视新闻里所传达的信息是否存在偏见,并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意见和结论。

    在高校,除课堂教学外,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也非常重要,具有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认同能力的重大功能,但这一方式在实际推行中出现诸多问题,如学校组织力度不足、实践方式缺乏吸引力,大学生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等等。而媒体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展现了其前所未有的优势,和传统媒介如电视、报纸的强制灌输、单向主导相比,它便捷自由、平等双向的表达方式,使网络上论坛、讨论区、留言板、聊天室、 MSN 等即时通讯软件,吸引着大量大学生积极传播评论政治信息和新闻话题,并主动参与政治活动等,这使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得到极大提高。如果利用得当,可能成为弥补高校社会实践缺陷,完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方式的推动力和契机。

    在调查中,我们请学生列出最近在网上关注的热点事件,很多学生列举如土地拆迁中的纠纷、跨省追捕等社会热点问题,其中也包括本地一些焦点事件,学生在网络论坛和微博中对这些事件的深入了解和争论有利于提高他们自我认同意识,培养正确的政治态度。     

    从2011年起,微博参选这一新型政治参与方式开始出现,引起政府和大众兴趣,北京、天津、广州、武汉等大中型城市相继涌现出了大学生独立候选人,他们通过微博,表示将在所在城市人大换届选举中,参选人大代表。虽然最后因种种因素都未能当选,但这让人们意识到大学生开始通过微博等新媒体迅捷便利的平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体现他们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兴趣,也逐渐进行着公民身份的认同和建构。

    但是网络等新媒体的政治参与“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促进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政治观念的内化和政治文化的持续发展,又有潜在挑战——冲击主导的政治文化和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方式。与第一代网络媒介相比,微博等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产生的双重影响更大、更深远。”④ 

    如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徐州本地大学生通过微博、QQ等工具相互召集前往家乐福超市示威抗议,2010年世博会期间,69圣战青少年网友非理性爱国,造成网络运行秩序和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混乱,让大众注意到社交网站、微博、手机等新媒介有可能成为犯罪工具,青少年或主动参与或被动附和,道德失范和情绪化行为越来越频繁,很多大学生成为了发起者、参与者和受害者。

    对未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网民而言,这种政治参与具有非理性、情绪化和从众的特征,它会很大程度上削弱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度,无法真正提高其参与政治的能力。因此,我们寻求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必然要关注他们的媒介道德,这种道德不能流于空洞苍白的语言,它要在大学生的媒体使用环境中“不仅提供日常操作的禁忌尺度,也建立充满敬畏的内心评判。”⑤

    媒介素养教育在上世纪30年代起源于英国。根据媒介素养理论,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具备理解和评判媒介信息的能力,并能正确利用媒介资源的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在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已建立了从小学到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在引导青少年在媒体信息的选择、批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也推动他们继承本国政治文化、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如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已明确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而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受众的批判意识。这些观念对我们在高校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如何将媒介素养教育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相结合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在高校课堂教学的同时,应该着力建立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合理理性认识,把互动式、开放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手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消减普遍存在的灌输性和单一性教育形式所导致的厌倦和逆反心理,最终通过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责任编辑:易  方

    参考文献:

    ①张毅、张志安:《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和特色》,《新闻记者》2007年第10期。

    ②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③卢家银:《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以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8期。

    ④焦德武:《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中的媒介角色》,《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⑤徐琴媛、唐艾华:《加拿大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媒体问政的传播效果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体育传媒的国际化程度剖析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浅析
新媒体视角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
新闻发言人用语策略解读
企业管理与传播学关系探究
旅游新闻报道与城市旅游形象打造
电视艺术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