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微时代”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转换研究

郭改玲 《 新闻战线 》(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在信息量异常丰富、传播速度快捷以及网状传播结构的“微时代”下,面临着内容、方法和载体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视角,将公民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交往对话教育;积极研究微博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微时代”下的内容视角转换——凸显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缺失

    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课堂外宣传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为辅助手段而展开的,其目的重在解决人们思想领域中的政治问题和政治领域中人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发挥了强有力的凝聚人心作用。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和公民社会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越来越难以满足个体向公民转化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公民价值观、公民参与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方面内容缺失凸显。

    “微时代”呼唤公民教育

    以微博为主要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拓宽了人们的话语渠道,人们从无聊时“织围脖”到“微博问政”“微博打假”,微博在凸显人们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微博也成为虚假广告、流言、色情信息的集散地,甚至助长了低俗、恶俗之风。微民们重权利轻义务、激情有余理性不足、有维权意识无维权技能等严重阻碍了政治文明进程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公民教育,包括普及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等,使个体以“公民”身份积极理性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能够依法享有权利并有效行使与捍卫这些权利,同时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努力为他人、社会尽义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政教育与公民教育

    “微时代”和公民社会虽然呼唤公民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公民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具有质的一致性,都是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人自身需要的好公民为目标。公民教育较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基础、普遍层次的教育,重在强调公民的权利义务,以法律为准绳衡量人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化并提高了实效性。

    “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融合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展开相应的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政治化、理想化和绝对化。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基础上,培养“进能治国,退能守法”的“合格公民”。

    “微时代”下教育方法视角转换——交往对话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微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微博微信不仅让人们在第一时间得到多视角的信息,而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和民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自我中心”、“权威主义”在“微时代”下必须转换视角,建立民主平等的主客体关系,以交往对话教育和隐性教育代替过去的行政命令式、无条件服从式的灌输教育。

    交往对话教育——从“他者专权”到“主体间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权力话语的独白者兼独裁者,受教育者则是“灌输式教育”的被动接收器,使得本应该是教育主体双方共同参与的充满精神交流、人性魅力的思想认识沟通成为唯理性色彩的知识灌输教育。

    “微时代”下,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及信息源、快捷的传播速度,几乎零门槛话语表达限制等,使得“他者专权”的方式难以为继,微时代呼唤“主体间性”的交往对话教育。 “主体间性”的交往对话教育就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相互理解和精神沟通,从而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过程。”①交往对话教育摒弃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大多都是“90后”的青少年群体,具有市场经济赋予的民主平等竞争精神,加之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广泛普及和运用,青少年获取信息及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打不动青少年的心灵,反而会引起其反感。交往对话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是当代青少年思想情感上的需求。

    隐性教育

    微时代下,由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控制的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发声源。在人人即“微民”的今天,单靠在特定时间、空间及地点内实施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而忽视生活实践中的隐性教育,则难以达到意想的教育效果。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者的角色身份,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中无意识地感悟接受教育。

    “微时代”下的隐性教育除了传统的情景教育法和动态的实践体验法外,更应该突出微博微信这些大学生非常喜爱的平台作用。“90后”大学生出生在网络时代,利用手机、电脑随时随地上网已经成为的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学习方式,运用时尚的语言、新颖的形式将思想性、政治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一番,通过QQ、微博、微信等平台润物细无声地感化学生。如微博上的一幅图片、一句励志话语、一段真实感情的流露等都随时随地地在感染教育着青少年。

    “微时代”下教育载体视角转换——传统载体和新载体的平衡

    “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如课堂教学、讲座、谈话等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其实效性和时效性方面的不足也逐渐暴露,在改革传统媒体的同时,必须积极寻求与时俱进的新媒体,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传统载体的“主渠道”优势及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包括开会、讲座、办学习班和课堂教学等,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课堂教学起着“主渠道”的作用, “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直接的双向交流和互动,特别是教育者教授过程中语调、神情的变化及同受教育者情感上的交流是其他载体所不具备的。课堂教学虽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效果在“微时代”下却逐渐弱化。教育者要善于使用受教育者喜欢的微博语言,“捕捉‘微言’里鲜活的、积极的价值内涵,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话语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更加时代化、生活化和大众化。”②

    新载体的利与弊

    微博作为新载体,不仅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受时空限制的局限,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生活化,而且微博是集声音、语言、图像、动作等多元素一体化的新载体,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并得到他们的认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微博载体并非完美的,具有信息碎片化,舆情信息情绪化、反体制化等特点,从而加大了思想引导的难度。微博发布者没有身份、地位、经济收入等的限制,名人和草根都有搏出位的平等机会,为求搏出位,信息发布者往往对事件进行夸大或者情绪化的渲染,情绪化的微博信息一经转发,必然就放大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研究微博这个新载体,更新观念,树立见微知著、微言大义的理念,改进“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注重互动式、说理式、情感式等具体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本文系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LWH14—36)]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易  方

    注释:

    ①赵留芬:《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高校辅导员》2009年第12期。

    ②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4期。

媒体问政的传播效果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体育传媒的国际化程度剖析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浅析
新媒体视角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
新闻发言人用语策略解读
企业管理与传播学关系探究
旅游新闻报道与城市旅游形象打造
电视艺术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