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媒体时代网络涉腐舆情特点及应对探析

● 温新荣 《 新闻战线 》(

    互联网已成为网民交流思想、参与政治、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也成为网民呼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新平台。2013年是网络反腐最给力的一年,充分表现了网络反腐聚集正能量。网络涉腐舆情频繁爆发,一方面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为治理腐败提供新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涉腐舆情,已成为党和政府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网络涉腐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网络涉腐舆情”,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网民围绕“涉腐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网络新媒体发布、转载、传播的观点、情绪、意见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涉腐舆情”反映了广大网民对社会管理者的“涉腐行为”所产生和持有的政治价值观。与传统的举报方式(上访、打电话、信件举报)相比,网络举报具有隐蔽性强,成本低、影响面广,成效快、突发性强,应对难等特点。

    网络具有传播快,影响广泛的特点。涉腐舆情在网络媒体的汇集下,很快形成“蝴蝶效应”。如“雷政富不雅视频”由微博发出后,迅速被天涯论坛、凯迪社区、百度贴吧等不少媒体转载。其中凯迪社区的一个帖子,点击量就达到16.8万次,回复量有624个。正义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杨达才事件”媒体报道从8月26日I篇增至9月21日1140篇。新浪微博对“杨达才事件”也给予积极关注,从8月26日0篇增至9月21日262808篇。

    “雷政富不雅视频”摄于5年前,后来雷政富也将此事汇报给上级领导。汇报后,雷政富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步步高升。但是“雷政富不雅视频”在网上曝光后,仅仅63个小时,他的书记职务被免去了。

    突发性强,应对难。 “网络涉腐舆情”往往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发生,如因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视察“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时面带微笑,被网友戏称为“微笑局长”。随后,网友发现其佩戴的手表比较昂贵,开始对其手表展开调查。其名表总数达11块之多,网友又将其戏称为“十一表哥”。

    “网络涉腐舆情”的隐蔽性、影响广、突发性等特点,使“网络涉腐舆情”的有效应对难度加大。但如果应对不及时、处置不恰当,将会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波,甚至会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新媒体时代网络涉腐舆情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表态,轻跟进。“网络涉腐舆情”一经网络曝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明确表态,将严惩不贷。但是,表态后续跟进工作却非常缓慢。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此类案件也被网友戏称为“烂尾新闻”。

    重道歉,轻问责。有些“网络涉腐舆情”有结果,如采取公开道歉的形式,但仅仅道歉是不够的,需要采取“问责制度”。如果不采取“问责制度”,将会使一些人无视法律,也在某种程度上会使中国的以法治国理念流于形式。

    重调查,轻公布。迫于网民压力,相关部门对“网络涉腐舆情”采取调查措施。但有时几个月还没有公布调查结果,网民就开始追问。网民在追问结果时,往往无回应或者回应“仍在进一步调查中”。由于迟迟没有公布调查结果,导致网民对相关部门的执行力产生怀疑,进而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网络涉腐舆情应对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思想层面:“堵”字领先。

    许多官员涉腐事件曝光后,第一反应是“堵”而不是“疏”。如“雷政富事件”曝光后,雷政富做的第一件事是与“第一爆料人”进行私下和解并请求将视频删除。“杨达才事件”曝光后,杨达才首先委托人将自己网上的资料进行删帖。

    行为层面:机制不健全。

    缺乏预警机制。网络涉腐舆情预警机制是指在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预先发现、分析、研判网络信息涉腐情况,根据涉腐情况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网络涉腐舆情预警机制有利于实现涉腐信息的超前反馈,为及早准备、及时处理奠定基础。目前,网络涉腐预警机制还不健全,很多网络涉腐事件事前没有预警,事后迫于网民压力才应对。

    缺乏研判机制。网络涉腐舆情与其他网络舆情一样,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一般情况下,网络涉腐舆情演变分上涨、高涨、衰退、消亡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网络涉腐舆情研判机制就是对处于上涨阶段的网络涉腐舆情实施数据挖掘、监测、对比、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综合实施预警的过程。目前,网络举报鱼龙混杂,再加上网络涉腐舆情研判机制不健全,造成很多虚假信息盛行,误伤了当事人,如广东的“房婶”就是一例网络误伤的典型。

    缺乏引导机制。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包括引导主体、引导内容、媒介、引导客体、反馈、障碍、情境7个要素(见图2)。网络涉腐舆情引导机制是指在网络涉腐舆情引导过程中,通过各个组成要素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联系而完成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目前,网络涉腐舆情引导机制不健全,引导过程障碍重重,引导内容不能有效传达给引导客体,加重引导客体困惑。

    结果层面:奖惩不明。

    针对网络涉腐舆情,应该分析每个网络涉腐舆情的特点,积极采取不同的措施。真正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更不能放过一个贪官”。目前,网络涉腐舆情在处置上存在奖惩不明的情况。如往往不回应或者回应不及时的涉事单位、不作为当事人等很少被追责。

    网络涉腐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的举措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民主参政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网民的“话语权”和“干预权”也随之增强。如果还是采用“堵”、“无视”等态度处理“网络涉腐”事件,不仅不利于整个社会廉政文化建设,而且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在新媒体时代,针对网民关注的“涉腐”事件,领导干部要提高“两个舆论场”的敏感度,必须积极、主动、认真的调查,及时公布调查进展,对网民的追问要及时准确地回答,对追究出的涉事官员(不管是苍蝇还是老虎),必须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健全机制,积极应对

    健全预警机制。根据网络信息涉腐情况,建立黄色、橙色、红色三级预警机制。尤其是红色预警机制,指网络涉腐信息可能会在2小时内引起网民高度关注,所有相关部门的人员都要密切关注涉腐舆情进展情况,及早谋划应对措施。

    健全研判机制。根据网络涉腐舆情研判程序,可以将网络涉腐舆情研判机制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数据挖掘系统、研判分析系统、联控处置系统。数据挖掘系统主要负责挖掘与涉腐有关的网络信息。研判分析系统主要负责辨别信息真伪、属于哪一部门负责以及采取哪一种预警机制。联控处置系统主要负责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并及早采取相应的举措。

    健全引导机制。根据网络涉腐舆情引导流程,可以将网络涉腐舆情引导机制分为七个子系统,即引导主体机制、引导内容机制、媒介机制、引导客体机制、反馈机制、障碍机制、情境机制。在网络时代,特别需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信息发布渠道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需要统筹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使引导机制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奖罚分明,鞭策工作

    为了有效引导网络涉腐舆情发展趋向,针对网络涉腐案件不能不回应,必须回应,回应一定要及时、实事求是。案件处理原则必须从重从严从快,案件进展情况要及时公布。针对回应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的相关单位必须严惩不贷,并且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作者单位: 百色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杨芳秀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媒体问政的传播效果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体育传媒的国际化程度剖析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浅析
新媒体视角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
新闻发言人用语策略解读
企业管理与传播学关系探究
旅游新闻报道与城市旅游形象打造
电视艺术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