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 丁建芳 《 新闻战线 》(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实施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人融入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范和承担社会角色的重要过程,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其社会化进程受到大众传媒的重要影响。

    大众传媒与大学生社会化

    大众传媒是社会大众赖以交往和获取各种信息的各种载体和方式的总称,其中既包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又包含互联网、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其传播方式更加注重互动性、自主性,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喜爱。

    大众传媒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身心状况和发展需求,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中获取各种知识、技能和规范,并履行社会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以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简而言之,大学生的社会化就是让大学生摆脱校园里单纯的象牙塔形式,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一个过程。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大体包含了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等因素。而在一切外在社会影响中,大众传媒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新兴媒体的发展,能够将海量信息及时便捷地推送到我们的面前,提供流行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角色范式,大众媒体开始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成长历程,这种非正式、非常规的社会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了学校正规教育和家庭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的社会化深受大众媒体的影响,正如美国学者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所说,大众传媒虽然自成一业,但他们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

    大学生社会化的形成特点

    大众传播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广泛。大众传播,尤其是新兴媒体传播的用户群集中在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有相似的教育经历,年龄结构和心理状况,对信息传播的接受也有相似的特点。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状态实际上还处于初级状态,大学生大多是经过漫长的应试教育阶段艰难挤进大学课堂的群体,他们在漫长的应试教育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长期有意识地隔绝,导致其融入社会中仍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规范,而进入大学,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弱化和放松,大学生的教育角色逐渐由家庭、学校转移到大众媒体上,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更加依赖大众媒体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大学生社会化对大众传播呈现自我选择的特点。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身心逐渐成熟,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积累,是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一方面,他们吸收丰富的社会信息,一方面他们又在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化面对大众媒体呈现自我选择的特点。

    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跨越性,大众传播对其有较高的期待。大学生是社会上受教育层次较高的群体,毕业后又是知识群体,这些社会角色的期待其实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跨越,直接从学生阶段的涉世未深到知识分子的较高要求,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化程度很大的跨越,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这种要求和期待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较大的跨越性。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对于大学生社会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积极塑造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又传播一些污秽的信息毒害着大学生身心健康。从积极方面来看,大众传媒是实施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及时快捷、丰富多样的特点,大众传媒对于大学生社会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认知社会,进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

    大众传媒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成为大学生获取生活经验,学习技能和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在生活上,从大众媒体承载的社会新闻,使其了解生活的各种技能,拓展了与同学和社会之间的交往;在学习上,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社会教育大平台,能帮助大学生拓展视野,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理念和优秀文化。这些社会化的教育丰富和优化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社会认知层面,大众媒体直接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学生可以直接在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打开世界的窗口,了解社会发展和人文地理,通过这种对社会的了解,拓展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

    大众传媒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化的形成离不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本身承载的信息就含有对世界、社会的价值判断和舆论导向。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宽松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了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大众传媒经常性地传播的信息包含了社会普遍认可的观念,通过宣传强化和反复熏陶,形成了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个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大学生认清是非,辨别美丑,进而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大众传媒有利于大学生转变为社会的角色

    大众传媒通过提供大量信息,还不断指引大学生认识社会方向和社会角色,提供不同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一方面,通过大众传媒对众多社会角色的介绍和定位,大学生可以预见到自己未来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与社会职能,通过对未来角色的认知到达提前融入社会环境的准备;另一方面,大众传媒通过对众多社会角色的宣传和介绍,建立了社会对这些社会角色的期待,这些都为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人,进入社会规范要求的状态有积极作用。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由于社会的不断变革,利益分化导致大众媒体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大众媒体的多功能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其传播的内容也纷繁复杂,如果大学生不加鉴别,会对其社会化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混乱和偏差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大众媒体也出现商业化、庸俗化的趋势,大众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遭受冲击和压抑,大众传媒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等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并对处于发育期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诱惑力,造成其价值观产生混乱或偏差,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国的传统美德中克己奉公、崇尚节俭已经被商业化的宣传所冲蚀,资产阶级的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削弱了传统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成果

    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的社会化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影响,在这样封闭式的教育中,大学生很好继承了家庭的良好家风和教师的师德遗风,很好保留了传统社会的良好品德和习惯,但大众媒体以全面反映社会现实,各种思潮、行为、现象扑面而来,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群体,而且社会的各种矛盾对立、多元文化的传播,导致大学生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怀疑,进而在思想意识上无所适从。大众传媒在这个方面成为传统教育的抵消力量,削弱了传统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教育成果。

    导致交际能力和道德判断的弱化

    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大学生在虚拟领域的交际陡然增多,反而弱化了他们现实交际的能力。大学生对社会交际的期待往往更加理想美好,无法理性地把现实交际和虚拟交际区分开,进而削弱了现实的交际能力。另外,网络的虚拟空间和匿名制也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上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削弱了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轻易逃避虚拟身份的责任,网络空间成为谣言和诽谤的发源地,很大程度上就是网络空间提供的“不在场”模式弱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网络的不信任,进而导致人们现实关系的不信任。

    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

    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的趣味性、交互性,让很多大学生沉溺其中,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对于网络游戏的迷恋,都导致很多大学生破坏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沉浸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有些大学生由于长期沉溺网络,甚至忽视了现实生活,无法正常地与人交往。大众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这些特点在本质上恰好是反社会化的,导致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这些特点应该得到很好的完善和矫正。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有其积极作用,也存在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管制、媒体自律、校园引导和学生加强自身媒体修养的合力,把大众传媒打造成培养合格社会人的重要环境。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易  方

媒体问政的传播效果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体育传媒的国际化程度剖析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浅析
新媒体视角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
新闻发言人用语策略解读
企业管理与传播学关系探究
旅游新闻报道与城市旅游形象打造
电视艺术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