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媒体语境下徽州木雕艺术的文化性与民俗性传播

● 刘 坤 刘 彬 《 新闻战线 》(

    徽州文化中以“三雕”最为著名,即石雕、木雕和砖雕。在这“三雕”中,又以木雕的影响为最大。新媒体让徽州木雕艺术长出一双翅膀,它的文化性与民俗性被传播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广。

    新媒体语境下徽州木雕艺术的文化性传播

    新媒体语境下徽州木雕儒家文化传播范围扩大。儒家文化在徽州木雕作品中得到了广泛表现,例如:徽州木雕作品“百忍图”与木雕作品“和为贵”相配合,使儒家文化的传统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百忍图”的故事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一书。在这部书中讲述了张百忍求师学艺的故事。“和为贵”木雕作品诠释的是儒家文化道德中的核心内容。“和为贵”一句出自儒家经典作品《论语》一书,在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论述:“礼之用,和为贵”。在徽州木雕作品中,“百忍图”诠释着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和为贵”体现着“和谐”的观念。即儒家“中庸”的处世哲学,两者合二为一,凸现着徽州木雕中的儒家文化特点。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蕴含于徽州木雕中的儒家文化伴随着徽州木雕的传承与延续,新媒体给了徽州木雕一个更好的展示舞台,使深藏其中的儒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新媒体语境下的徽州木雕的文化成果得到认可。在徽州木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木雕艺人不断地积累自己的雕刻经验,不仅发明一整套独特的雕刻工具,还摸索出了一套徽州木雕特有的雕刻方法。这些雕刻工具和雕刻方法随着徽州木雕创作的成熟,显然已经成了徽州木雕文化中新的文化成果。徽州木雕的第一个物质成果就是工具。徽州木雕特有挠凿刀、成锐角形的雕刀、毛尾刀等工具在木雕实践中的应用技巧则为形成徽州木雕的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传统雕刻文化的特有内容。其次,徽州木雕的作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保存创造了徽州文化的精神成果。这些木雕作品不仅装饰了徽州人民的生活,而且木雕图案中的故事内容还演变成了徽州人民教育子孙的德育材料。可以这样说,徽州木雕既是一个物质文化成果又是一个精神文化成果。徽州木雕的这些文化成果搭乘上新媒体这列“快车”,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而开放、自由、灵动的新媒体语境更是使徽州木雕文化成果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新媒体语境下徽州木雕吉祥文化的创新发展。徽州木雕艺人利用不同的雕刻方法把吉祥文化表现在自己的创作中,是对古代吉祥文化表现方法的创新。利用不同的雕刻工具,采用不同的雕刻方法,在房屋的横梁、拱板和房檐通过雕刻拓展吉祥文化的使用空间,就是对吉祥文化使用上的创新。这种方式本就是徽州木雕对吉祥文化的创新,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这种创新被鼓励,被肯定,因此,徽州木雕艺人更加坚定了信念,通过对现代艺术与生活进行深入的探讨,将这种创新进一步扩大化。

    新媒体语境下的徽州木雕的装饰艺术文化发扬光大。徽州木雕雕刻技法的多样化,既适应了家居采光的需求,又突出了木雕作品的艺术品位,在我国的建筑装饰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媒体的出现,人们拥有了更便利的文化传播工具,由于近些年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更多的人喜欢采用古色古香的装饰艺术来装扮自己的居所,更多的人通过新媒体认识到了徽州木雕,人们喜欢将家居中的徽州木雕通过新媒体展现给更多的人,徽州木雕的装饰文化被现代家居设计采用,正是通过这种途径,徽州木雕的装饰文化也通过新媒体被发扬光大。

    新媒体语境下徽州木雕艺术的民俗性传播

    新媒体语境下徽州木雕的教育民俗传承延续。在徽州丹阳古道的边上有一个名为卢村的村庄,那里有远近闻名的木雕楼和塔川楼。塔川楼又名积余楼,在这座著名的楼上,“岳母刺字”和其他三幅作品“唐姑乳婆、苏武牧羊、一诺千金”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一个鲜明的教育文化民俗主题:那就是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忠、孝、节、义”。这四幅木雕作品的教育意义非常明显而且贴近生活实际:“忠”要求人们做事要尽职尽责;“孝”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尊敬老人;“节”要求人们要有节操,忠贞不贰;“义”告诫人们在生活中要“义”字当先,说到做到。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忠、孝、节、义”,那将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人。

    新媒体语境下,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喷涌而出,年轻人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潮影响,迷失自我,丧失方向。徽州木雕的教育民俗文化,是由徽州木雕承载,可以借助于新媒体传递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渗透于徽州木雕之中,并且通过世人的关注,成为新媒体环境下,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一种教育文化形式,使我们的教育文化变得更为丰富,使教育文化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新媒体语境下徽州的普通民众生活民俗传播。新媒体为徽州民众的生活场面展现提供渠道。新媒体主要传播渠道就是网络,新媒体使社会人既是媒体的受众群体,同时也成了媒体的主人,很多年轻人或艺术工作者都运用新媒体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作为具有悠久文化的徽州木雕也成了他们首选的记录内容,通过运用新媒体,那些刻画了徽州民众生活场面的木雕被更多的人所熟悉,而徽州文化民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新媒体“以图显意”作品为创意民俗文化保护提供途径。纵观徽州木雕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图显意”的民俗技巧贯穿始终。所谓的“以图显意”民俗技巧,首先是指徽州木雕的雕刻作品都是通过图案中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以及雕刻图案的组合来表现雕刻者的创作意图。“以图显意”的意义还指徽州木雕的雕刻者通过“谐音双关”的民俗技巧,表现雕刻者自己的创作意图。在徽州木雕中,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意义的形象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大家熟知的、表现喜庆气氛的双“喜”字的图案;表现“喜庆有余”的鲤鱼;表达祝福的“福”字等形象、图案。其次,在徽州木雕中,利用构图形象的组合来表现雕刻者的创作意图的民俗方法有着尤为精熟的运用。在徽州木雕中最典型一幅图案是雕刻者通过木雕的“笔”的图形、“银锭”的图形和饰物“如意”的图形组合,利用“谐音双关” 的民俗技巧来表达创作者 “必定如意”的良好祝愿。

    新媒体给了大众一个更广泛的参与平台,在人们急切寻找那些具有深刻文化真谛的艺术时,可以将呼吁保留民俗文化的心声传递出去。徽州木雕“以图显意”的民俗技巧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得来的,它是蕴含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艺术化身。在我国民俗文化逐步消亡的今天,人们的“声音”会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大的影响,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声音”是自由的、公开的,越来越多保护民俗文化“声音”的出现,才会对民俗文化的保留产生作用。

    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而与思想与生活上的变化相比,徽州木雕中的文化性与民俗性没有发生改变。新媒体语境下人们思想与生活上的变化给徽州木雕中的文化性与民俗性增添更多的色彩,使文化性与民俗性更加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新媒体语境下,徽州木雕文化与民俗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徽州木雕艺术的民俗性研究价值”编号:AHSK11-12D25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徽州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空间特征及传承研究”编号:12YJCZH185;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征分析,编号:SK2012A096)

    (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林  媛

媒体问政的传播效果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体育传媒的国际化程度剖析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浅析
新媒体视角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
新闻发言人用语策略解读
企业管理与传播学关系探究
旅游新闻报道与城市旅游形象打造
电视艺术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