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浅析中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

● 朱长莉 《 新闻战线 》(

    中国钢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在西方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19世纪上半期,钢琴随着传教士与外国商人开始传入中国。首先,随着我国传教活动的合法化,国内不少地方开始开设教堂,教会的礼拜仪式上开始由钢琴伴唱圣诗,这种演奏形式神秘、动听、让人流连忘返,受到多数人的喜爱。其次,许多教会在当地办起了教会学校,专门开设钢琴课程,作为学生的课外选学课程。1927年,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院,标志着中国的钢琴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苏联和东欧各国钢琴家开始频繁到中国讲学、演出,史大正、刘诗昆等优秀的中国钢琴家也开始到海外交流,成为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使我国的钢琴文化在中西方的不断交流中得以发展。20世纪中后期,中国钢琴艺术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以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揭开了中国人创作钢琴音乐作品的序幕。北京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两个重量级的专业学院开课。与此同时,其他各类院校钢琴专业也纷纷建立,钢琴教育开始进入专业化教育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的十几年间,包括浓郁民族特色的丁善德的《新疆舞曲》、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曲》,富有新时期社会气息的《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在内的公开出版的各类钢琴曲就有360多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爱好学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曾说过:“绝大多数家长应该把孩子学琴当做是一种素质教育,钢琴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人学习的一种乐器,不是只给像莫扎特、贝多芬这种天才学的,所以,只要是智商正常,手的发育正常,都可以学习钢琴。”这样看来,钢琴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国内掀起了一轮钢琴学习热,例如人们热衷于参加各类国际钢琴大赛,学习国际钢琴演奏技巧,与国际人士交流经验。音乐教育界开始加入钢琴的考级政策,一些有能力的家庭开始将钢琴作为一种特长来督促孩子对钢琴的学习,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蓬勃发展。

    传播媒介对中国钢琴文化传播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知识、文化的传播必然会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钢琴文化的传播、发展同样离不开传播媒介,不同的传播媒介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例如,在原始状态下,钢琴文化通过口语、教会、剧场等方式传播就具有很大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而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兴媒介的介入对钢琴文化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

    1.报纸、杂志的出现:钢琴文化在我国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得益于那些早期开眼看世界的人,将西方值得借鉴的文化、思想传入本国的学者们。在中国钢琴文化发展的早期,我们只能靠少部分有思想的学者们走出国门,通过了解、学习、研究世界先进的钢琴文化,进而传授给本国人,使中国钢琴文化的研究具有了专业化特征,可以传授的人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报纸、杂志的不断发展,关于音乐、钢琴的杂志出现,人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世界的钢琴文化。这样一来,钢琴文化的交流意识逐渐凸显,报纸、杂志的传播量大、范围广,使可以传授钢琴文化的人不再局限于少数走向世界的国人。例如《钢琴艺术》这本杂志就深受不少人的喜爱,也为钢琴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2.广播电视、音像的出现:从钢琴文化开始由西方传入中国到钢琴文化在中国有了一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钢琴艺术的演奏、钢琴文化的传播大多是在剧场、音乐会这些场所以直接的方式传授给受众。受众通过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感受着钢琴带来的音乐之美。然而,这种传播途径有相当大的地域、时间的局限性,只能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使人们接触这种文化;举办音乐会的人力、物力的支出也相当大。

    现代媒介有了广播电视、音像后,情况就大大改变了,人们可以通过音像,随时、随地收听钢琴的演奏,通过广播电视可以将钢琴艺术带到自己的身边,不受地点的限制,感受钢琴带来的愉悦。

    3.多媒体、网络的出现:中国钢琴文化的传播中,教育是实施其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传播,它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受教育对象,通过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去扩大传播的范围。早期,钢琴研究教育者利用语言交流的直接性、反馈的及时性,将其作为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乐谱作为一种能够长期保存的文本媒介,也是钢琴文化传播中选用的方式。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口头传授和乐谱教学是钢琴教学的重要方式。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钢琴文化的传播途径有了一定的扩展,多媒体、网络的出现,使钢琴文化的传播不再仅仅限于口头传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传播的多样化、立体化。通过网络的远程教学,可以使全国各地的教育学者交流经验,将更多不同特色的钢琴演奏传授给各个地区的人们,实现钢琴文化传播的全面、系统化。

    中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特征

    钢琴作为音乐中一种重要的演奏形式,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钢琴的文化交流与传承都离不开传播,而传播的进行需要媒介,传播的效果也会受媒介的影响。由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科技技术发展不同,媒介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媒介发展阶段,传播也会呈现相应的特征。中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跨越性:钢琴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在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以及中国早期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人的学习中、在借鉴西方钢琴艺术成就的同时,结合本国的传统文化时,中国的钢琴文化才逐渐形成。由此可见,中国钢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远远离不开世界钢琴文化的发展。目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媒介对中西方钢琴文化的交流、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网络的时空跨越性,使各个地域的钢琴文化不用通过人亲自到达相应的地区去了解,各个地域的人,通过互联网可以进行任何地区信息的发布与查询服务,“面对面”的交流。网络的信息传播及时性、便捷性使中国钢琴文化的传播更加具有地域跨越性,不断地借鉴世界各国的精华部分,将本国具有民族特性的钢琴文化传入别国。这种地域跨越性是中国钢琴文化现代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

    大众性:从钢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来看,早期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钢琴文化的传播途径比较单一,因此,接触钢琴文化的人相对较少。只有那些研究或是对钢琴学习兴趣浓厚的人能够主动去接触。这种受众层次的局限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少有突破。

    然而,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和普及,高科技开始步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进入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钢琴文化的传播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电视、广播、网络这些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使能够接触到钢琴的人数持续上升,不同阶段、不同社会角色的人都能够被钢琴文化所感染。2004年,全国乐器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成都市民家庭的钢琴拥有量就达到了10万台。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接受钢琴教育的不仅是少年儿童,一些老年人也开始加入钢琴课程的学习。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艺术学校的教室里,中老年人学习钢琴的人数已经占到学习钢琴总人数的30%,并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样看来,中国钢琴文化传播的大众化已经成为钢琴文化现代传播的一种必然趋势。

    亲和性:伴随钢琴文化的大众化的现代传播特征,钢琴文化从最早的高高在上、人人敬仰的文化神坛中走出来,使钢琴文化的传播与公众之间的亲和性逐渐增强,钢琴文化由最初的“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接触、学习钢琴,能够满足公众的兴趣、学习需求。钢琴文化传播的大众化,必然要迎合当前的文化消费观念,因此,钢琴艺术与商品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与公众的亲和性逐步增强。这也是中国钢琴文化现代传播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通过探究我们看到,中国钢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本民族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并且特色鲜明,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同的时期,钢琴文化的传播呈现着不同的特点;钢琴艺术的发展、提高也是这个国家是否步入现代世界文化圈的重要标志 。

    (注: 此文为湖北省2013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民族性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作品中的移植和应用》的相关论文。编号:2013G372)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潇  闻

媒体问政的传播效果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体育传媒的国际化程度剖析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浅析
新媒体视角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
新闻发言人用语策略解读
企业管理与传播学关系探究
旅游新闻报道与城市旅游形象打造
电视艺术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