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闻发言人用语策略解读

● 李海燕 《 新闻战线 》(

    发言人在对各种尖锐问题进行谈论时,使用各种模糊语言策略能够避开外界对各种问题的探询和猜测,从而促进新闻发言事业的顺利发展。

    何谓模糊语言

    在新闻发言中,模糊语言的正确使用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各种敏感问题,达到和谐沟通和交流的目的。狭义的模糊语言主要是指能够对事物性质状况或者边界的非此非彼、亦此亦彼进行表达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介过渡性”词语。根据一般状况来进行分析,词是用来表达各种概念的,然而当真正用这些词来表达很多概念时,常常会将种种界限打破,从而出现很多较为模糊的词语。广义的模糊用语不仅包含很多词语,还包括语音等现象。本文所阐述的模糊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中心意义明确,但是没有对边缘意义进行界定的词语,这些词语在外延界限上的表达并不明确,具有游移性。自然语言语义具有模糊性的本质属性,从哲学角度来分析,任何词语在表达意义上都有模糊性,但是,其语义存在较为明确的一面,并且该种词语能够在明确与模糊两方面进行互相转化。一般而言,很多模糊概念大都只是在边缘部分表现出模糊的状况,其文字核心部分依然较为明确。

    模糊词语一个较为重要的特点就是有着不明确的外延,精确的词语并不符合所要表达的对象,通过模糊词语的使用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有的模糊词语含有很多主观成分,例如“矮”、“高”等明确的概念大都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状况来定夺的,但是,这些概念也有着基本的标准。①模糊词的内涵还有一定的相对性,这主要是体现在表示客观事物状况的各种词语上,例如对于同一温度而言,可能会有人觉得凉,有人却觉得烫。

    本文所搜集的各种语料大都是通过对各种新闻发言全文进行搜索而得到的,虽然说话者对各种语言已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思考,但是,依然不能从根本上对其进行确定,本文主要对新闻发言词如何运用模糊语言的策略进行分析。

    各类词语所表现的语义模糊

    名词的语义模糊

    在新闻发言的各种交际活动中,名词所表现的词义模糊主要是以空间和时间的表达词为主,这类词语的语义边缘同相邻的语义衔接区都不能有效确定,存在不清晰的现象,具有充足的语义模糊性,例如“特定地点”、“近日”等词语,它们所具有的模糊性的时间界限让听众无法科学准确地判断出时间以及地点。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语言表达就是在新闻发言中使用各种模糊性的新闻名词性短语,新闻发言人在发言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相关单位”、“有关部门”以及“适当时间”等各类名词性短语,也有比较突出的模糊性词句的特点。

    形容词以及副词所表现的语义模糊

    很多副词或者形容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让新闻发言人的话语带有一定的模糊印迹。在发布各种消息时,发言人需要达到特殊语用的目的,会适当使用各种副词或者形容词。无论是表达状态还是表达性质的形容词,都具有较为强烈的模糊性语义,有时会被用为修饰名词的定语,有时也会被用来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例如“巨大”、“严重”等形容词本身就具有模糊界限,所以,听众在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时,很难对整个语义进行准确定位。

    数量词所表现的语义模糊

    在新闻发言词中,使用各种数量词,不仅能够准确表示具体的数量与数目,在语用上也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模糊性的特点。新闻发言人在实际发言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大量”、“一些”等表示概念的词语,这些词语含义较为模糊,并且在具体语境中也不能进行准确说明,因此,很难让人从根本上把握各种准确意义,这些状况都属于运用各种数量词来对模糊的语义进行表达。②例如记者询问:“明天奔赴鲁甸进行采访的新闻记者一共具有多少名?他们能否在鲁甸进行自由采访?”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新闻发言人会使用“十几人”到鲁甸进行采访,主办方也会安排部分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场所,并对新闻当事人或者受伤者进行采访。“十几人”这种模糊性的回答并没有明确答出人数,十一到十九都可以被称为十几。对“一些”新闻当事人或者新闻场所进行采访,也没有明确到哪一个场所或者哪一个新闻当事人,让听众并不能明确场所、当事人等准确的现象。新闻发言人含蓄、隐喻地使用模糊语言在此进行回答时显得十分重要。

    动词所表现的语义模糊

    动词一般是用来表示事物或者人的存在、动作以及变化等词语,尤其是一些表达变化性或者动作等词语所具有的模糊性更加明显,在新闻发言词中使用模糊化的语言,动词因为受到语境的制约会形成各种模糊的语义,例如“希望”“相信”“表示”等对各种事情表示明确的态度。例如提问:“奥运火炬在经过日本长野时,只允许两位护卫对火炬手进行护送,是否会对其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新闻发言人进行如此回答:“日本方面已经结合奥运组就火炬在长野进行传递的工作进行落实和细化,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保证奥运火炬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我们有理由相信日方也会积极提供有效的措施支持。”新闻发言人使用“相信”这一词语来表达希望,并没有做出任何准确性的回答,带有一定的模糊意义。

    新闻发言中的语篇模糊策略

    新闻发言人一般会使用陈述句作为主要的回答手段,但是,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达到模糊化的语境,会采用各种反诘语气的各种问句。

    新闻发言人的各种话语一般都是由会话话语或者独白话语组成。所谓的独白话语一般都是在发布各种信息时进行使用,会话话语则是在“答记者问”环节使用。语篇模糊策略是指会话的语义较为模糊,造成这种模糊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记者提问与发言人的回答之间造成意义偏离引起的,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也就是新闻发言人没有按照记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准确、科学的回答,只是采用各种模糊化的回答策略,这种语篇模糊策略在新闻发言中使用频率最高。

    根据言语交流的基本原则来分析,任何交际者的话语都会受到这些关联准则的影响,也就是说话语的使用要满足交际的主题发展,保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关联性缺乏可能会让发言语义变得较为模糊,所以,回答关联的强与弱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话语模糊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在模糊语篇中,可以根据这种语句模糊的等级,将各种模糊策略分为四个等级:高级、低级、次低以及低度等。

    高度模糊

    高度模糊主要是指话语本身与整个交际主题关联性比较低,也就是新闻记者很难从发言人的回答中得出与问题存在关联的结果。这种模糊策略一般由两种类型共同构成,新闻发言人并没有对所有问题给出直接性的回答,只是提供了各种线索,新闻记者很难从回答的内容中得出所要的答案。例如发言人回答,你刚才所提出的各种合作适宜,有关部门将会对此做出回答,新闻记者在向有关部门进行求证时,有关部门会让新闻记者跟其他部门联系。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对各种特殊问题进行回答,新闻发言人会采用较为模糊的策略,记者也很难从发言人的回答中推理得出一定的答案。

    次高模糊策略

    次高模糊策略所具有的话语关联度相对较高,新闻记者也很容易从发言人的各种言语中推理得出想要的答案。这种模糊策略一般是用来回答各种是非问题,这类问题也都是对各种事件推理所得出的证实。新闻发言人大都是提供各种结果存在的条件,并且由记者进行自行推理才能得出目标答案,这种推理大都是需要通过一步或者两步才能得出答案。

    次低模糊策略

    新闻发言人在使用这一策略进行回答时,记者很容易得出目标答案,一般只需要进行一个步骤进行推理就能够得出答案。

    低度模糊策略

    低度模糊策略处于模糊策略中的最低层,也是较为特殊的一种策略,因为,该种策略下进行回答的话语大都是与新闻记者提问完全相反,回答者对所提问题进行完全否定,不给出目标答案的同时,还对目标问题进行彻底推翻,这也是最直接的一种回答。

    (作者单位: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项目编号:HNJG2014-50 ,项目名称:基于区域行业需求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建设研究——以琼州学院为例)

    责任编辑:章  琰

    注释:

    ①史安斌:《微博时代新闻发言人的“变脸术”》,《人民论坛》2011年第17期。

    ②王晴:《评价系统下中国新闻发言人关于钓鱼岛事件的语言选择》,《科教文汇》2014年第7期。

媒体问政的传播效果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体育传媒的国际化程度剖析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浅析
新媒体视角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
新闻发言人用语策略解读
企业管理与传播学关系探究
旅游新闻报道与城市旅游形象打造
电视艺术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