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人物“鲜活”起来

——人物纪录片创作点滴体会

● 郭 鹰 《 新闻战线 》(

    人是纪录片永恒的话题。人物纪录片以纪录人为主,是对人的生活场景和真情实感的纪录,拍摄真实环境里真实时间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用影像语言讲故事,以生活的真实形态来表现生活,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生活百态折射社会现实,客观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

    怎么拍人物纪录片才能受广大电视观众欢迎?经验告诉我们,要拍身边普通百姓的生活,他们所思所为,他们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他们的乐趣,他们的苦恼,他们的向往……要通过我们的镜头把他们表现出来,记录平淡生活的不寻常,记录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选择有故事的典型人物    

    对于以突出人物形象为主的人物纪录片来说,所选人物是否有可圈可点之处,是否值得记录,在记录之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都是创作者先期要思考的问题。纪录片的本质在于记录性,而有故事的记录才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所以采访对象的选择尤为重要。我曾经参与拍摄过一部关于普宁寺活佛哈木尔的纪录片,这位90多岁的老人是六世班禅钦定的活佛,平日里深居简出,闭关念经,在常人眼里绝对是个有故事的人;经过长达半年的跟踪采访拍摄,哈木尔活佛从生活起居到佛事活动都被我们用镜头记录下来,这部纪录片将哈木尔活佛淡泊的心态、自然的生存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了解了哈木尔活佛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揭开了蒙在喇嘛身上的神秘面纱。

    在当今社会人们在情感上更加关注自己身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遭遇,或想从中寻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创作者之所以把普通人定位为节目的主角,就是因为他们是有故事的人,观众可以在他们身上获得情感的共鸣,通过开掘人物的精神、命运、情感,突显其个性和人性的独特之处,这样人物才会魅力无穷。

    恰当运用解说词

    作为纪录片的解说词,它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而存在,更是为了使受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所想要表达的内涵,把需要让人理解的方面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加强理解,同时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成为提升纪录片观赏性的一种手段。

    没有解说词,就无法将整个作品连起来,解说词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配合画面表达出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还须写出“弦外之音”和“画外之景”,达到提炼内容、升华主题的目的。在纪录片《邓小平》中,解说词的开篇用了小平同志自己说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作为开篇词,这一句话就为整部片子确立了主题,而且在片子立意上,令观众很容易感受到集合在伟人身上的那种力量和精神。 

    好的解说词,要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手,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景情节入手,要有铺垫,有积累,有升华,到最后,配合画面、音乐,画龙点睛,达到高潮,给人以最强大的音画冲击,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并不是所有的片子都需要解说词,具体的运用还要根据片子的内容而定;在人物电视片中,主人公情感或者故事的矛盾冲突达到高潮的时候,电视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同期声、动作等,都能说明矛盾冲突或者感情宣泄到最顶点了,这个时候,配以恰当的动情的音乐,就足以构成整个故事的高潮,也就能足够感染到观众的情感,达到感动观众的目的了,如果这个时候,非要加入解说词,就显得很多余了,因为画面已经完全表达了解说词的意思,观众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一个人在旁边帮助看图说话,而是需要看图感受,看图而感情升华,在画面和音乐中自然地领悟到电视片的主题和电视片表达的情感,从而得到主观感受上的感动。英国纪录片导演格里尔逊曾对夸大解说词作用的现象提出过警告:“不要相信凭旁白就可以讲故事,只有结合画面及声音才能完成。此时,旁白使人不舒服,不必要的旁白更加令人不适。”      

    注意表现细节 

    一部纪录片是否吸引观众 ,细节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纪录片《马背上的电工》就有几次成功的对偶然发生的细节的捕捉,故事的主人公李国军工作区域是木兰围场坝上人烟稀少的牧区,雪后他骑着枣红马去工地,不小心人和马一起掉进了一人多深的沟里,齐腰深的雪让人和马无法动弹,通过这一细节记录,李国军工作环境的恶劣真实地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这是典型的在长时间跟踪拍摄过程中抓拍的镜头,自然真实,为表现主人公抓拍到了难得的点睛镜头。

    好的纪录片正是对人物的一言一行、矛盾发展的具体环节进行细致的描摹;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才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丰满了人物的神韵,增强了感染力。细节,尽管看来似乎是细枝末节,却小中见大,正是人物生活中最真实、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是纪录片的活力所在。

    一个优秀的电视编导总是善于捕捉细节,一个不经意流露的眼神、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或使用过的一件物品都可以拨动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心弦;一部纪录片,要有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整个片子感人至深;因为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往往是通过他们言行的一些细节捕捉和刻画来表现的;一个真实的细节总是让人感动,让人过目不忘。

    在后期制作时,编辑对于前期拍摄到的细节资料要分类整理,合理巧妙地运用于节目的各个章节,哪些细节适用于开篇,哪些细节适用于高潮,哪些细节适用于结尾等等,都要独具匠心地进行安排,让细节在塑造人物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用音乐渲染主题

    在人物纪录片中,优美舒缓的音乐用得多一些,因为制作人物纪录片,要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是需要抒情性强,感情丰富的音乐来作为媒介的。在制作这类纪录片的时候,不但会用一些纯音乐,还会根据纪录片的情境使用一些歌曲,有时候也能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恰当地运用音乐能够精确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与情绪。在电视节目中,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编辑手段。音乐使节目系统连贯有序,成为最好的间隔方法。在电视纪录片中使用音乐时应注意情绪和气氛的一致性。纪录片《女人的肩膀》,讲述的是家住兴隆县黄酒铺村卢印和卢月霞的故事,他们原本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然而十五年前的一场车祸,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不幸。丈夫卢印因此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卢印出车祸的场景当时没有记录下来,只能依靠村民的描述进行现场模拟,很多场景气氛的营造就是依靠音乐的烘托,先是低沉的音乐和一个宁静的夜晚镜头,接着是“咣当”“轰隆”的汽车撞击声,随后人们看到卢印倒在血泊中的镜头,低沉悲伤的音乐贯穿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渲染画面气氛的效果。

    恰当使用现场同期声     

    同期声的恰当运用能够使画面人物语言达到“声画合一”,可以增强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感、可信度和亲和力;另一方面可以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还可以作为一个蒙太奇因素连接电视节目的结构框架。因此,电视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同期声的运用。 

    同期声应当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信息,也就是说不要为了“同期声”而“同期声”,而是要真正做到言之有物,同期声与解说词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同期声的语言要清晰可辨,如果人物的同期声采用了方言或者背景声嘈杂,就一定要同时在电视屏幕上打上字幕,以方便观众理解。在纪录片《李瑞芝和她的10个傻兄弟》这个故事中,记者大量使用了同期声,其中有李瑞芝的,有李瑞芝爱人的,有同村乡亲们的,还有李瑞芝照顾的孤寡老人的。尽管很多,但作者独具匠心的运用,却能使这些同期声与解说词衔接得当,恰到好处。几个人的同期声在一个事件叙述中同时出现时,由于各人说话的侧重点不一样,没有给观众留下雷同感,整个片子把同期声和解说词、画面、音乐巧妙搭配,浑然天成。

    (作者单位:承德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杨芳秀

纸媒记者将给读者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豫地密码”: 解密历史典故和厚重文化
老照片,一场寻找老绍兴的全民盛宴
让人物“鲜活”起来
为学生的安全开出新闻“处方”
“代际交流”:为家庭和谐高调出招
浅析报纸娱乐版面色彩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