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游走于画与评之间

——浅谈新闻漫画的视觉评论性

● 张亚文 《 新闻战线 》(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的评论主要依靠文字,评价一篇好的评论,常常会用一些有画面感的文字来形容,如“像匕首一样犀利”、“一针见血”等,能让受众感觉到评论文字中所蕴含的画面。新闻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视觉形式,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来“评论”新闻,好的新闻漫画能让人耳目一新,在报纸或杂志的版面上能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或批评,或讽刺,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新闻漫画的视觉评论应有观点

    新闻漫画有多样的表现形式,有轻松娱乐的,也有严肃揭露的,还有讽刺批判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视觉评论,主要体现在漫画的批判和讽刺功能上,这两种功能在当下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显得更有意义。

    新闻漫画的视觉评论须具备新闻时效性特征,但思想观点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解放战争时期,漫画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视觉形象所体现的思想观点给受众极大的启迪和鼓舞。如漫画家华君武的《磨好刀再杀》等漫画,揭穿了抗日战争后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伎俩,不识字的老百姓都能看懂,使他们团结一致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存亡而战。新中国成立后,新闻漫画在团结全国人民的思想热情和鼓舞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新闻漫画也曾被“上纲上线”,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少著名漫画家因为创作的批判性漫画而被打倒。如漫画家汪飞鹏在1957年6月4日的解放日报头版发表的漫画《望而生畏》,批判了一些高高在上,不愿接受群众意见的领导,也正是由于这幅漫画,他在第二年被打成“右派”,在农村过起了流浪生活,直至1979年平反。漫画家庸非在1955年“反胡风运动”时,曾经画了一幅讽刺胡风集团的漫画 《圈套》,刊登在浙江日报上。后来,庸非写了一篇《一张旧作引起的困惑》的文章,反思自己的这幅画,庸非颇有感触地说:“画了几十年的漫画,似乎有一种‘鼻子让人牵着走’的感觉,牵着走正确路线,漫画就能发挥匕首、投枪的作用,搏杀敌人;牵着走错误路线,漫画就成为李逵的双斧,不分是非,砍伤自己人……在针砭时弊中,仍然有个判断是非的尺子,是独立思考还是人云亦云?” 庸非的疑问在如今已不是困惑的问题了,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权利,视觉评论应当在独立思考中得出观点,坚持公平、公正,不掺杂个人感情。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财经》杂志记者的一篇手记让某省政协主席成了网上热门人物,在记者问到他有关官员财产公示问题时,他反问记者:“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财产?”邝飚据此创作的漫画《脱吧,到你了》,画面由左右两组人物形象构成,画面中脱得光着上身的老百姓对官员说:“脱吧!到你了!”而这名官员用两只大手紧紧捂住衣服,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把官员的衣服画得很大,像保护伞一样护着保险柜和几双美女的腿;老百姓与官员的形象一小一大,目光相对,反差鲜明。严肃的题材让人看了会心一笑,这幅作品被多家纸媒、电视台转载并风靡网络,获得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年度作品奖”金奖,其视觉评论效果远超那种长篇大论,观点鲜明,手法独特,矛头直指贪腐问题。

    新闻漫画的视觉评论要有感情

    鲁迅在谈到漫画时说:“漫画的第一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地显示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华君武说:“漫画是一种批判艺术,如果画家自己身子不正,又如何去正别人?”一位是杂文大家,一位是漫画大师,他们讲的其实都是漫画创作者所应该具备的精气神,没有社会责任感是做不好视觉评论的。

    那么新闻漫画的视觉评论怎么产生呢?首先是做人,漫画创作者应正直、有正义感,对于司空见惯的内容,要能挖掘出人意料的元素。其次是要对新闻有敏锐的洞察力,新闻事件越大,新闻内涵越丰富,它的影响和社会涉及面越多,越有评论价值,视觉评论是用画面来表现的,在构思上与文字不同,既要考虑漫画创作的角度选择,也要让读者看得懂。最后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使漫画创作的构思有深度、有个性,做到与众不同,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半。著名漫画家方成曾说:“讽刺漫画是通过幽默和轻松的笑来进行批评,它的寓意较深刻,并有特殊的启发性,既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能满足人们对艺术欣赏的要求。”能用简单的画面吸引读者“笑”,这本身就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用独特的表现视角来表现新闻的深刻内涵。

    视觉评论既要有创作感性又要有创作理性。当新闻事件发生时我们会有情绪反应,或震惊,或愤怒,或怀疑……但当把某个新闻事件作为漫画创作题材后,就要理性思考,在新闻表象中挖掘出事件的本质,需要花90%的时间思考,10%的时间绘图。不要相信第一构思就是最好的,通常会与别人的雷同,你会发现思路越来越多,然后再将先前的第一感受表现到作品中去,这点很重要,这样会有感性保鲜作用,会感染读者,这也是加拿大《国家邮报》著名漫画家Gary Clement去年来杭州时带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国家邮报》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独特,编采人员都不是新闻出身的,而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人才,如小说家、漫画家等,头版经常用漫画反映重大新闻,用插图或漫画来表达新闻,规避与他媒体一样都用图片,Gary Clement每天至少向头版提供一幅视觉评论漫画,他还是《纽约客》杂志的特邀漫画家。

    只有作者有真情投入创作,才能带动读者的感情,激发真、善、美的正能量。而且,好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也常说“画如其人”,新闻漫画的创作,事实上是带有感情的视觉评论,是以理服人,这个“理”是新闻事件可以联想的形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人性的弱点,唤起读者的共识或启发。比如华君武在1980年批评个别干部目无党纪国法,创作了漫画《南无封建特权菩萨》,现在看来还是会产生共鸣,并未过时。

    新闻漫画的视觉评论需要活用

    新闻漫画的视觉评论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之一。新闻媒介在功能性定位选择中,把舆论监督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各大媒体都有专门的言论版,配上视觉评论就如虎添翼,视觉评论版将是媒体吸引受众的一个亮点。视觉评论可以将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作幽默反思、或将人们关注的话题、敏感的问题表现出来,可以成为时代的纪录与反映。如今,在媒体向多元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视觉评论有着先天优势,在“新闻可视化”推进中,有着黑色幽默的视觉评论,非常便于在线的网络版面与移动终端使用。

    2011年,我参加了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漫画作品初评,感触很深的是最后胜出的作品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作品表达的都是大事件,作品构思别具一格,在同一题材上让人眼亮的,自然赢得评委眼球;再者是在艺术造型、构图与创作手法上没有弱点。

    新闻时评漫画在素材选择和造型上,一定要有政治意识,要回避会引起过多联想或误解的图案或LOGO,好的视觉评论本身就能“评论”,让漫画本身来表达和诉说,避免在新闻漫画中使用过多的文字,如果一味地坚持“画不够字搭够”、画面直白肤浅的“白描速写式”和没有观点的“照相机式”漫画,则无法达到视觉评论应有的效果。

    (作者单位: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王向令 

互联网条件下——什么是“内容”?
新媒体时代的“党报现象”与传播突围
多屏时代,电视新闻的热度、锐度和深度
游走于画与评之间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官方微信平台传播研究
体育传媒的发展趋势研究
公共事件报道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