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多屏时代,电视新闻的热度、锐度和深度

——谈《焦点访谈》的创新思路

● 李 霞 《 新闻战线 》(

    《焦点访谈》迄今已走过了整整20个年头。作为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为新闻舆论监督树立了一面旗帜,成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标杆性节目。《焦点访谈》坚持“用事实说话”,挖掘独家题材深度报道解读,出色发挥自身的新闻舆论导向作用,成功创造了新闻舆论监督的艺术化样板,创下了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的一个“奇迹”。在电视慢慢沦为“第三屏” 、“第四屏”的多屏时代,电视产品必须不断变革,才能在全媒体语境下牢牢掌握话语权。

    多屏时代电视媒体的责任担当

    目前,传统概念的新闻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其中传统电视这个占据媒介中心地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第一屏”,它的地位正呈断崖式下滑,沦为了“第二屏”甚至是“第三屏”、“第四屏”。①在这样一个“多屏时代”,多来源和跨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媒介环境下新闻消费的显著特征,运用多终端获取新闻并进行多维互动正成为全球新态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正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体屏幕,移动终端的新闻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大幅发展态势。

    社交媒体新闻圈迅速崛起。微信的出现则正式促成了社交媒体新闻圈的形成与蓬勃发展。移动终端的新闻传播渠道普遍有良好的互动体验,具备即时性、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社交媒体新闻平台能满足受众社群化信息共享的新闻消费需求。新闻终端的重大变革颠覆改写了既有的新闻传播理念,对新闻的内容和表达产生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恶意炒作、商业诈骗、谣言泛滥等新媒体新闻消费的负面效应,也严重侵害了社会利益和公众权益。从“秦火火”到“立二拆四”,从“郭美美”到“干露露”,到“人肉搜索”事件……无不挑衅着道德风尚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底线。网络谣言滋生蔓延,规模不断升级,“蛆橘事件”导致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QQ群谣言引爆全国“抢盐风波”;“滴血食物传播艾滋”传言引发社会恐慌;伪造“国税47号公告”引发社会大讨论……由新媒体工具主导的信息传播负面效应,传播速度极快,影响范围极广,社会危害极大。

    传统广电媒体一直是我国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流渠道,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进入全媒体时代,对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受众会第一时间转向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寻求验证。在信息传播良莠不齐的态势下,电视媒体更应履行媒体责任,体现社会担当,增强新闻节目的深度和锐度。

    当社会舆论出现偏颇时,《焦点访谈》总能以新锐的视角与犀利的言语,澄清事实,匡正谬论。在漫长的时空坐标上,《焦点访谈》尽管在选题取材倾向方面发生过微妙的游移嬗变,但始终坚持将“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作为原则,日复一日丈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点滴进步。

    纵深扩展舆论监督, 围绕深度与锐度持续发力

    在长达20年的时间跨度里,在中国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由于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焦点访谈》作为海量电视节目生态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扮演着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监督员”角色,近年来更是将舆论监督逐渐纵深扩展到了社会各个层面,及时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调查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整改参考,各级政府对《焦点访谈》栏目组的反馈函在节目中出现也成了常态。

    例如《暗访污染源》披露山西太原等地环境污染问题;《非法行医何时休》披露北京、湖北等地的非法行医行为;《管不住的“神农丹”》披露山东省潍坊市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违规使用剧毒农药种植生姜现象;《关注儿童安全》系列报道深入回应社会对于“儿童安全”问题的高度关切……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反响。

    事实上,《焦点访谈》诸多的舆论监督报道,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发展和民主化进程起到直接的干预作用,以至于在多屏时代的今天,《焦点访谈》仍被民众视为民意民怨“上达天听”的唯一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看,《焦点访谈》监督的意义已经超出节目本身,成为一代中国人捍卫道德壁垒和心灵救赎的精神平台。

    近年来,《焦点访谈》持续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倾力聚焦正面题材,及时传播正能量,并围绕挖掘新闻的深度和锐度持续发力,成为其新闻生产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3年11月25日,被誉为“北京好人”、“扫桥爷爷”的窦珍不幸离世,《焦点访谈》第一时间搜集相关视频,快速采访,于27日播出《留得珍宝在人间》节目,收视效果非常好,引发了全国媒体宣传报道窦珍老人的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焦点访谈》配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干部作风建设,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进行报道,制作播出了《反“四风”见行动》《反“四风”见成效》、《证难办 脸难看》《超标车是怎么购进的》等节目,坚持“用事实说话”的一贯原则,上通天气,下接地气,调查挖掘深入,评述引导得体,彰显了新闻的深度和高度,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大大增强了新闻评论的关注度,从而掌握了话语权,实现了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的根本诉求。

    直面问题理性剖析,在深、广、新上下工夫

    在当今社会心态浮躁、信息传播途径混乱、信息消费严重情绪化的全媒体语境下,《焦点访谈》更加注重新闻舆论引导力度,一方面,选题和切入角度充分考虑报道的社会效果和社会承受力,以适度原则对材料进行取舍,以理智和成熟的心态抨击时弊、揭露黑暗。

    2013年7月10日,贵州省凤冈县境内一辆客车被撞坠桥造成4人死亡,在一些网络社区、论坛、微博上,有人恶意传播“至少造成20多人死亡”等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判断。7月30日,《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联动推出《真相调查》专栏,详细报道了记者赴事故发生现场展开调查采访的全过程,并梳理网络谣言帖的产生过程,报道造谣者被依法刑拘和罚款等情况,呼吁公众对自身的言论负责,维护社会舆论的健康有序。主持人的述评更加理性公正,通过主持人短短的一两分钟分寸得当的引导性评论,点出要害,揭示实质,不作随意引申发挥扩大批评面。

    对公众热议的“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网络大V”等问题,《焦点访谈》先后播出了《特大网络诈骗案揭秘》《离奇谎言何以迅速传播》《揭开网络推手的黑幕》等多期节目,李开复、周禄宝、薛蛮子等网络大V先后以或正或反的身份出现在《焦点访谈》中,多方观点呈现,深刻剖析问题,最终使得观点远比纯粹的信息表现得更有价值。

    近年来,《焦点访谈》在挖掘新闻“深”(深刻性)、“广”( 广延性)的同时,在开发“新”(观点新、素材新、手法新)方面下工夫,节目表现形式不断出新,受到观众好评。2013年11月26日播出的《假军人自投罗网》,以独家采访素材,清晰完整地还原了假军人为“营救”同伙行骗公安局而落入法网的全过程,叙事生动,细节鲜活,充满悬念和戏剧性冲突,活像一部精彩的微电影。

    在表现手法技巧创新上,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包括长镜头、近镜头等电影常用手法时常出现在《焦点访谈》节目中。对于某些舆论监督报道,《焦点访谈》记者调查采用“非正常拍摄”(即暗访偷拍)的手法和工具更加完善,更好地保持了事件的原生态,让观众完整了解事件的真实现场。例如2014年2月播出的《管不住的“莞式服务”》暗访曝光东莞色情业,记者暗访偷拍的清晰画面伴随真实的同期声、环境声,让观众对卖淫嫖娼这一社会不良现象感到触目惊心,证据性很强,极具说服力。

    在“多屏时代”,新闻竞争已不仅仅是时效的比拼,唯有在新闻的热度、锐度和深度上下工夫,才能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在全媒体语境下重塑形象,固守市场。毫无疑问,《焦点访谈》辉煌20年,为多屏时代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卫视)

    责任编辑:杨芳秀

    注释:

    ①方视彤:《传统电视的转型之路:社交电视》,《新闻实践》2012 年第1期。

互联网条件下——什么是“内容”?
新媒体时代的“党报现象”与传播突围
多屏时代,电视新闻的热度、锐度和深度
游走于画与评之间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官方微信平台传播研究
体育传媒的发展趋势研究
公共事件报道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