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豫地密码”: 解密历史典故和厚重文化

● 王曦辉 《 新闻战线 》(

    策划先行, “豫地密码”重磅推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美丽中国,即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这个观点,让大河报人找到了新的报道富矿。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河南自古就是华夏祖先眷顾的宜居之地。伏羲淮阳定姓氏、制嫁娶;炎帝神农山遍尝百草;黄帝新郑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民因时播种五谷蔬菜……也正因为这份特殊的缘分,河南成为中华根亲文化之根,前100个中华大姓中,78个能在这里找到源头,河南成为全球华人华侨和客家人的祖根地……

    报社经过多次碰撞,决定从河南省新闻奖名专栏“厚重河南”入手,用文化的眼光、新闻的视角深度挖掘河南地名的“前世今生”。选题确定后,从2013年10月份起,参与报道的编辑、记者翻史料、寻古迹、访专家,实地采写,重新用新闻人的眼光去探寻这些“豫地密码”。

    2013年11月26日,河南省委、

    省政府出台《河南省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报社高层以特有的新闻敏感,提醒文体新闻中心及时调整采访节奏,建议将这组报道的第一季先从直管县(市)做起。接到指令后,参与报道的几位记者立刻兵分十路,开始实地采写。春节前,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全省新闻界迎新春座谈会上对省直管县的宣传工作提出重要指示,大河报社长王自合、总编辑杨青在此基础上对笔者所在的文体新闻中心初步提交的这组报道又进行了定位和提升,今年2月25日,恰逢全国两会前夕,这组由新闻人打造的“豫地密码”重磅推出。

    乡愁情怀,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一个地方的名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相互交往联系中对不同地理实体进行识别赋予的一种代号。事实上,这些代号不正是深藏着当地文化与历史的密码吗?这些密码就像人类文明的基因,在串起了历史与现在、故乡与他乡的同时,也一直紧紧维系着人们的乡愁与情感,提醒着即便是离家万里的中原儿女: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我们从哪儿出发。

    从2月25日至4月8日,《大河报》推出了10个省直管县系列报道“豫地密码”,从第一期的“邓州篇”到最后一期的“汝州篇”,1个多月以来,《大河报》对每个省直管县地名,均用3个版的篇幅进行“解密”。其中,记者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专家学者、实地探访、采访对象口述等形式,从省直管县地名的由来、演变、历史传说与故事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如邓州的“邓”与五谷丰登的“登”在古代是一个意思;长垣的名字源自一道墙;鹿邑自古就把鹿当成吉祥物等,这些与地名相关的典故和历史故事,通过新闻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既生动形象,又不乏趣味性,读完报道便能引起家乡读者的共鸣。

    “豫地密码”一经刊发,在读者与网友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学界专家、行业权威、商场精英、海外游子、读者网友……各路人士更是围绕着河南历史、地名起源、根亲文化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掀起了有关中原历史文化的一场跨越对话。“每次开车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路旁形形色色的地名,都忍不住去联想,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有一段什么样的历史?这组报道的推出,不仅解答了我的这些疑问,更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这是大象书局副总编辑、文学博士耿晓谕读完第一期“豫地密码”之邓州篇后的感受。老家邓州,现在经济日报做记者的李女士给大河报官方微信留言称,“这组报道角度很巧,点也选得好,是一个很成功的策划。邓州是我的家乡,里面的采访对象有的还认识,读完以后真的起了乡愁。”她给该组报道很高的评价:“豫地密码”是文化,但又不单是文人小格局的孤芳自赏,能引起普遍的兴趣和关注,既呼应了中央提的留住“乡愁”,又有大文化的风范,文章耐读,有价值,值得保存。 

    故事叙事,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作为一个追求地域特色、解密地名文化的历史文化类栏目,“豫地密码”实现了文学、历史与新闻的完美结合,使新闻获得了一种更加自由的表达,既有新闻价值,又有文学艺术风貌,同时还兼顾了大众口味,把大众的感知和记忆结合在一起,把学术的、历史的东西融为一般读者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摆脱了枯燥的、完全学术化的文章,这便是它深受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 

    叙事理论认为,叙事包含两方面:一是故事,二是话语。“豫地密码”用整版来讲述河南的地名、姓氏文化,之所以让读者在这个快餐阅读时代驻足细细品味历史,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在“故事”的讲述上别出心裁。“豫地密码”通过对古代与地名有关的一些人和事的梳理,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家乡的文化内涵,更能增强河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乡愁。如鹿邑县与老子的故事,固始县与孙叔敖的故事,滑县“关二爷白马坡斩颜良”的故事,这些地名可能比较陌生,但这里的人物故事对读者来说却耳熟能详,让历史人物与地名联系起来,更能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另外,该组报道走进历史的同时,还不忘走出过去、与现实联系起来。每篇“豫地密码“,除了历史、传说的故事化、散文化再现,文章还同当地的地域特点和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体现出文章的新闻性。如兰考县的“泡桐”与乐器产业,长垣县与烹饪产业的渊源等,这便实现了新闻报道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来到自己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兰考县,瞻仰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大河报》以此为契机,在3月17日当天,连续三个版的篇幅,以《“年轻”兰考源远流长越千年》《地名背后往事如烟依稀见》《金声玉振泡桐清音鸣四海》为题,刊登“豫地密码”之兰考篇,当天,“豫地密码”与《大河报》刊发的《焦裕禄精神光耀中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以来全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纪实》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在同城纸媒新闻报道中高出一筹。

    立体传播,全媒体互动 

    按照报社统一安排,大河报旗下的新媒体均在“豫地密码”在《大河报》纸质版推出的同时,也根据不同特性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传播。

    大河报新媒体摒弃了以往只转载报纸内容的传统做法,分别围绕“豫地密码”主题进行各自话题设置,实行开放式思维,邀请大河报新媒体集群近千万“河粉”一起参与“豫地密码”解密互动。

    其中,大河报官方微博推出了“#豫地密码#话题”页面,与网友一起精彩解读,讨论分享;同时,根据每日设定的直管县地名,邀请网友一起来造句,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挑战他们的创造力。大河报官方微信推出“看直管县”报道,开展“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对这个城市的印象”活动;另外,每天邀请一位“河粉”为大家送上一个直管县方言版叫“起床服务”。大河报官方微视连续推出“8秒看懂一个县”视频录制,网友可自己录制一段视频为家乡代言,官方微视将择优使用。拥有160万用户的大河报新闻客户端则开设专题,推出“一个词描绘一座城”投票活动,绘制网友心中的直管县。这种新颖的互动与报道,形成立体交叉的传播效应。 

    (作者单位:大河报)

    责任编辑:祝晓虎

纸媒记者将给读者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豫地密码”: 解密历史典故和厚重文化
老照片,一场寻找老绍兴的全民盛宴
让人物“鲜活”起来
为学生的安全开出新闻“处方”
“代际交流”:为家庭和谐高调出招
浅析报纸娱乐版面色彩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