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纸媒记者将给读者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 张 姝 《 新闻战线 》(

    7月5日,杭州7路公交车纵火案,立即成为全国瞩目的热点新闻。《都市快报》通过微博、微信、网络视频,在给数字化读者提供最快捷的信息产品的同时,传统的报纸新闻也突破了相对滞后的弱点,将“快阅读”与“厚阅读”完美结合,取得了“双赢”。

    《活跃在救人现场的勇猛“白衣男”找到了!笕桥机场入伍16年老兵李鹏涛路过现场救下多人》这篇报道,就是纸质阅读与移动阅读交相辉映的代表作品。

    这篇报道刊发在2014年7月8日《都市快报》第9版,是杭州7路公交车纵火案发生后的第3天。

    当一条全国瞩目的新闻发生时,受众已经快速从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了解到该事件的丰富信息。那么,作为传统的报纸产品,如何在时间滞后这一先天不足上给出更吸引人的产品?作为纸媒记者,又如何区别于网友给出更高层次的产品?

    笔者的体会是:寻找更广泛更独特的采访路径,提供更深度更耐读的新闻报道,即是这两个问题的统一答案。

    职业新闻人的眼光应区别于普通公众

    杭州“7?5事件”发生后,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理冲击。在微信、微博这些网络媒体上,通常着重于现场的描述和灾难状况的直观呈现。

    作为纸质媒体,所要做的不仅是突发灾难事件的直播,更应具有人文情怀和社会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具有理性引导社会的建设性立场。这,是媒体责任,也是纸媒区别于新媒体的权威性所在。

    在这个背景下,作为职业新闻人,关注这一事件的眼光就应区别于普通公众。于是,在一个网络上转发率、点击率都很高的视频中,一个“白衣男”引起了我去深入了解的兴趣。(“优酷”搜关键词“杭州燃烧公交载客80多人,警方公布路面监控画面”就能找到这个视频。)

    视频来自事发地路口监控,内容是7路公交车起火后,周边的店家和过路市民、游客纷纷拿起灭火器、钝器,不顾自身安危齐心协力救助被困乘客的过程。视频中,一位壮壮的“白衣男”令人印象深刻,他挥舞着灭火器,一下两下三下,大力砸着车窗玻璃。

    这个“白衣男”的身影,立即让我联想起一个人。7月5日,我在都市快报的官方微博上看到了一张7路公交车燃烧现场揪心的照片,也是一位壮壮的“白衣男”怀抱着一个受伤的男孩。

    “7?5事件”发生后,我接到的采访指令是负责采集市一医院和浙医儿院伤者的伤情。照片中男孩的伤情,我特别关注。我想,那位救下男孩的“白衣男”一定也很想知道孩子近况。照片里的“白衣男”只有背影,他和视频里奋力砸窗救人的男子是不是同一人?他是谁?现在哪里?我很想找到他!

    我想以“寻人”为主线,体现“一切为了救人”的以人为本的快报理念。

    深度报道的发掘需要对大事件有全局意识

    如果记者仅仅局限于自己所跑条线的范围,那么他的视野是单一的。面对大事件时,记者应具有全局意识,在海量的信息中懂得取舍,以独到的眼光从前后关联的动态新闻中,去触摸“新闻宝石”。

    我没有满足于守在医院等通报伤情的通稿,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去寻找“白衣男”。

    我找到本次事件中参与救人的钱塘书报亭649号李忠义夫妇,他们的店面就在事发地,或许见过他。书报亭老板娘目击了“白衣男”救下男孩的全过程,她看到“白衣男”被人搀扶着最后往市一医院的方向走去。

    我向市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弋询问“白衣男”的下落。王主任说:“他就在我们医院,急诊科病房19床病人。”

    为什么这么肯定?王主任告诉我:“5号晚上在抢救室分拣受伤乘客时,护士告诉我,有个受伤男子也需要住院留观,不过他不是乘客,有很多受伤乘客说是这个男人救了他们,在救人过程中伤到了。我见到这个男人时,就穿着照片里这种白衣服,壮壮的,背影看就是他。”

    之前我一直在市一医院采访留院伤员,怎么没听医院里主动说起这个人?王主任说:“因为男子所在单位特殊,他的任何信息都不能说。”

    急诊科病房19床病人,是不是“白衣男”? 

    有细节的稿子才能触碰人心

    这里有个插曲。7月6日晚谈版会上,部主任告诉我,市一医院有位笕桥机场的军人伤员,因往返现场救人而负伤。当时,我并不知道此人就是“白衣男”。

    可惜当晚院方拒绝采访,理由是,晚上采访影响病人休息且没有部队和卫生局的采访同意。

    我并没有放弃,我从护士站床位登记牌的年龄、入院受伤病因等细节中,敏感地发现这位笕桥军人伤员,很可能就是我想找的“白衣男”。

    当时还有当天其他的发稿压力,我权衡利弊,给自己定了一个两小时的沟通目标。最后,卫生局等方面同意了我的采访要求;医院代我向男子所在部队申请,部队同意我在第二天有一个15分钟的采访。

    采访时间短且不是独家采访。如何写出扎实的报道且独树一帜?

    除了我,同时采访的还有中央电视台、杭州一家电视媒体及一家纸媒。当有媒体记者打道回府时,我在病房门口留了下来。

    原因有两个:第一,我核实到这位军人就是我想找的“白衣男”。部队领导和我一起确认了都市快报官方微博上的照片。第二,采访到的细节不够。有细节的稿子才能触动人心,连自己都没有动情的稿子,更不可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我守在病房外3个小时,多次采访的请求均被拒。我找到央视记者商量,能不能把他们独家采访“白衣男”的带子播给我看。央视记者同意在离开市一医院的汽车上,给我看拍摄带。

    可惜的是,因摄像机的问题,带子播不出来。当时我有些着急,将我对“白衣男”救人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一一抛出,希望能从央视记者口中得到答案。

    比如:孩子的具体位置,车窗很高,孩子抬了一下头,车窗外的“白衣男”怎么可能看得见?“白衣男”说孩子当时在车座下,可是车座下怎么可能塞得下一个7岁大的男孩?“白衣男”身高与汽车高度之比?

    我一边问这些问题,一边在汽车里演示。我扮作男孩趴在汽车位子上,又扮作“白衣男”怎么伸手进窗户才能救到人。很多我问出的问题,央视记者、部队战友,没有一人回答得出来。我的较真劲儿,打动了同在汽车上的“白衣男”所在部队领导,他给了我“白衣男”及其妻子的手机号码。

    回到报社后,我电话采访了“白衣男”和他的妻子,将细节一一落实。最终见报的文字为:

    我身高1米71,车窗的位子刚好到我脖子上,里面的人脸上、手上全是血,一个个自己往外爬,我站窗口上托举他们出来,他们的皮肤很烫很烫,一碰皮就掉下来,尖叫、喊疼,我不忍心碰又不得不碰…… 

    汽车后排倒数第二个座位(因为座位下是轮胎,这个位子比较高),一个小脑袋微弱地抬了一下(孩子头朝车位,身子趴在椅面上,腿耷拉在座位下的台阶上)。 

    我抱着孩子,不敢抱很紧。我前面救的大人们都是会打滚、会叫会喊痛,可男孩闭着眼睛,身体很软很软,一点都不会动……(李鹏涛说到这里,声音哽咽)。

    新闻的动人,不需要靠语言煽情,触及到心灵的每一个细节本身,就动人心魄。在这些文字里,抢救生命的感人力量,默然中力透纸背。

    同时,我也在有限的篇幅内刻画了“白衣男”的个性特征:“手指头粗壮,握手有力、脚底板有硬皮。”“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11年。”

    这篇稿子前期采访时间花费了12个小时,单兵作战,采访阻力大。但幸好出炉的稿子很扎实。我想,这也应该是记者对新闻写作的本职要求。 

    独家稿来自于对新闻持久深挖的动力

    《活跃在救人现场的勇猛“白衣男”找到了!》报道见报后,我又采访到“7?5”事件中的两篇独家稿——这,来自于对新闻持久深挖的动力。

    第一篇独家稿:《妻女均被烧伤,北京材料学博士三次落泪感谢杭州好人》。我在儿保监护室外等待患儿家属并用真挚打动他,这是伤员家属首次面对媒体敞开心扉。

    患儿父亲在我面前第一次落泪,感谢医生护士精心救治女儿;第二次落泪,感谢浙大四位老师倾力帮助;第三次落泪,感谢护送妻女到医院的杭州好人。

    杨先生作为“杭州好人”的代表,是这段令人揪心的“7?5”事件中闪光画面的缩影。7月12日,一台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杭州感谢你——献给突发灾难下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们”特别节目中,主持人拿出了《都市快报》的版面,上面就是我写的这篇报道。患儿父亲无限感触,庆幸并感激杭州充满善意的力量。

    第二篇独家稿:《李鹏涛昨天出院了》。在院方为“白衣男”李鹏涛出院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问他“你出院后,最想干什么事?”“白衣男”没答。我的采访并没有随着“出院新闻发布会”的结束而结束——

    我追出会场询问这反常的一幕。

    “白衣男”坦言,他想去儿童医院看看他救下的孩子。怕会场上说了,媒体都跟着他去了,会影响孩子的休息和医生的治疗。

    沟通后,我独家陪着“白衣男”去了省儿童医院,采访了救治患儿的护士长;之后,又随“白衣男”回部队采访到更多细节。比如,领导、战友和他见面后的场景……于是,这篇“出院报道”的人物形象,不但独家,且更加丰满生动。

    启示

    第一,在全国瞩目的热点新闻中,纸媒需要给数字化时代的读者提供更具深度的产品,这也是纸媒记者在深度报道中的个性优势和独特功能。

    第二,记者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职业要求,肩负着社会责任。好文风是好作风的表达,本质就是要对“人”的深切关注。记者以坚韧的执行力啃下难啃的骨头,用诚意打动人,深挖细节才能给出好报道。同时,不以挖爆点来抓取受众眼球,应着力于理性引导,构建社会文明。

    第三,品牌是核心资产。都市快报出品的产品,除了纸媒的报道,同时还有视频、音频、微博、微信等产品,而各个产品之间的互动及互补,都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纸媒记者,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以积极的心态、敏锐的嗅觉和独有的优势,去拥抱数字化时代。

    (作者单位:都市快报)

    责任编辑:祝晓虎

纸媒记者将给读者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豫地密码”: 解密历史典故和厚重文化
老照片,一场寻找老绍兴的全民盛宴
让人物“鲜活”起来
为学生的安全开出新闻“处方”
“代际交流”:为家庭和谐高调出招
浅析报纸娱乐版面色彩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