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那火炬叫激情也叫信念

——叶晓庆印象

● 王慧骐 《 新闻战线 》(

    因工作关系与晓庆相识。他的热诚、智慧和豪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那种可以把事业当做生命全部内容的人。与他面对面交流,从目光和脸部表情上时时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有一支火炬在燃烧,那火炬的名字叫激情也叫信念。在他身上有一种军人的果敢和骁勇——刚刚拿下一座城池,他又会迅速调集兵力去攻克下一个山头。不甘满足,勇于挑战,敢为人先,这些词汇好像都是为他准备的。往远了去想,历朝历代似乎都不乏那么一种人,他们坚毅、执著,为理想而生,为信仰而战,对拼搏与角逐似有一股天生的眷恋,而在这日复一日的奔波与硝烟里,他们却能超乎常人地体悟或享受到一种生命狂奔的快感。我私下以为晓庆就是这样的人。

    他的履历并不复杂:1962年生人,属虎。1983年从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回乡,在靖江中学当了10年语文老师。后调入靖江市委宣传部,做过宣传科长、文联副主席、副部长。2002年底调任市政协秘书长,在这个位置上又干了5年。而所有这一切的历练与积淀,为他2007年底走上靖江日报总编辑的岗位,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的转换,得益于此前阅历的蕴蓄。

    韶光飞逝,步履匆匆。他刚来报社的那一年,报纸的版面是16个4K版,到2012年7月则扩成了24个版。报业经营的规模从2007年底的1120万元, 跃升到2012年的4500万元,实现了5年翻两番。媒体形态由单一的报纸衍生出杂志、出版分社,又由网站、手机报拓展出电子媒体、户外媒介等。数字固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却无法演绎那一张张生动且青春飞扬的面孔。他的同事们至今还记得他在到任一年的总结会上说过的一番话:我们这艘媒体的航船,驱使它勇往直前的动力是什么?一是对媒体炽热的感情,二是丰富的想象和智慧,三是充沛的激情,四是永不言败的意志,五是脚踏实地的苦干。他努力贴近并了解每一个船员,他更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是制定战略部署的人也是身先士卒的人;他给船员们鼓劲打气,更把自己赤诚的心迹剖示给了团队。他希望大家赞同并呼应他的想法,由一人之思而为全体发力,让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动起来,每一处经穴都铆足劲。

    6年多的航程中有着太多劈波斩浪的故事,只能拣几条感触深的说一说。

    善于用思想的武器来装备队伍。晓庆很清楚自己肩负的使命:媒体属于上层建筑,是先进文化与先进思想的引领者、传播者,因此这支队伍必须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良、勇于奉献。他深谙“三军号令”对于“出征之旅”的意义。他和领导班子每年都会提炼出一个年度工作主题,用这个“牛鼻子”来带动这一年的主要工作。比如2008年,主题是“二次创业”,这是基于报纸在1997年复刊后,已走过了10年的辉煌期,队伍多少有些“富贵病”。提出“二次创业”意在给队伍提神,注入新的驱动力。他要让所有的员工长见识、增才干、得实惠。果然,这把火烧出了一个崭新的气象,这一年的7月报纸改版,到年底,经营额上升了近千万元。2009年的主题为“质态提升”,也是有的放矢,有几分鞭打快牛的意思,一年下来,全社上下的积极性及能量又一次获得强有力的释放。像这样每年设计出一个提纲挈领的主题,或许算不得什么创造发明,但正是这些有着很强针对性的号令,让团队有了前行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几年里,晓庆多次组织报纸改版,但最重要的是两次不无颠覆意味的改版。第一次是在“品相”上做文章,让报纸彻底“变脸”,也触及到了运作机制和出版流程等诸多方面。第二次则往深里去了,他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下大力气提升报纸内涵。动手之前,他花了一段时间调研,反复比较和推敲,写出了一个非常翔实的改版方案,并在不同的层面上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后他又对改版的内容及细节作了修改与完善,使之更为缜密也更贴近实际。我曾有幸读过他一篇题为《自言自语2010年改版》的文章,发现里面有很多的真知灼见。比如在“采编理念和指导思想应当做出哪些改变”的命题下,他就“政策解读”、“头版头条”、“报媒新闻做什么”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提出要在“独、特、精、深、优”五个维度上打造属于靖江日报自己的新闻报道。而当直面“哪些环节尚需突破”时,他的阐发则涉及报纸的言论、图片以及几大周刊如何办才能更好看、更可读等诸多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说的全是行家之言,听来解渴管用,循迹而行,即可奏效。我们一直强调要政治家办报,这根弦在晓庆的脑子里一直绷得很紧。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样希望办报人是一个懂行的专家,这一点晓庆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交出了一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优秀答卷。

    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不断有大手笔的成功探索者。晓庆敢想敢试,做出了不少首开先河的事儿。2009年初,报社和上海爱乐乐团合作,把新年音乐会的概念第一次引入靖江,让当地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听上了圣洁高雅的交响乐。不只是听,每一个进入那种氛围的人都受了一回精神与情操的洗礼。他先是让报纸的“人文周刊”发一些品鉴文章,在读者层面做一种普及与影响。演出那天,观众们沿着红地毯款款步入礼堂,每人都获赠一支象征礼仪与问候的红玫瑰。“就是要让每个观众都享受尊荣、感受高雅、体悟文明”,晓庆说。而所谓文化的内蕴正是通过这样有形或无形的传递方式进入了人的心灵空间。6年多来,凡是与靖江日报社合作过的国内顶尖级乐团,无不赞叹靖江观众的文明礼仪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想来,这与晓庆的精心不无关系。做这类文化活动,晓庆不只是看重它的经济效益,更看重它的文化含金量,它对当地经济文化地位的提升所带来的后续效应。2010年他们与中国作家协会和《诗刊》社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咏赞“新靖江八景”的诗歌作品,这个活动在立意上就颇显高度。先是发动市民参与,在报端推荐、投票选出“新八景”;转而再向全国广泛征诗,邀请国内著名朗诵家举行优秀作品朗诵会,以这种特别的艺术样式歌颂百姓心目中的城市亮点。植根于民众,又为民众所喜闻乐见,自然取得了令各方满意的多重效果。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当推2009年11月与央视合作的“欢乐中国行?魅力靖江”大型演唱会,观众达3万之众。对晓庆和他的团队来说,那是一场硬仗,真像在战场上一样。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都被他和他的团队以智慧以胆识解决了。到了演出的前一天,气象台突然预报明晚有大雨,三万多件雨衣一下子都发到了观众席上。结果,那场雨在演出后,下得铺天盖地。“真是天佑靖江!”晓庆戏言。晚会现场主持人的解说词是晓庆一字一句帮助推敲的,靖江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建设成就,全被巧妙地嵌入其中。这台晚会后来数次在央视播出,靖江这座滨江城市更是声名鹊起,蜚声海内外。

    凡与晓庆接触过的,都能感受到他身上确有那么一股子狠劲。一件事,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晓庆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做媒体的人,就像是一只陀螺,只有不停地旋转、永远地进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新闻产品的生产、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还是自主策划的带有报媒显著特征的项目和活动,都要竭尽全力,争取创造出第一。他是一个注重言必行,行必果的人,这也注定了他会比别人付出更多。

    晓庆曾经数次在我面前说起他的副总们、员工们,对团队的感佩之情溢于言表。在同等的背景下有特别骄人的业绩,证明这支队伍总体素质过硬。而领军人物的率先垂范和一马当先无疑必不可少。如今,这艘“靖江号”传媒之船,在靖江报人的合力驱动之下,正以更为饱满的姿态驶向一个大潮涌动的全媒体时代。前行中会有困难会有挫折,但只要激情不灭信念不倒,那关于未来的种种构想和规划,就一定能在他们脚踏实地的劳作中一步步得以推进和实现。让我们期待并祝福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队!

    (作者系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记者、中国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冷  梅

温都全媒体:用“三个再造”完成融合
增强贴近性 力求有效性
心灵的洗礼 精神的升华
策划社会活动 彰显媒体影响力
那火炬叫激情也叫信念
“四招”提升公信力
泛娱乐化时代社会新闻的解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