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融合发展推动突发事件报道转型

● 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 《 新闻战线 》(

    云南鲁甸“8·3”地震的报道已告一段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人民日报刊发相关报道近90篇,其中头版25篇;人民网云南频道发出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共计400多篇(条、幅),累计点击量达1100多万次;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共发布相关微博213条,阅读量超过8.5亿次,评论超过51.8万条;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发布分社记者采写的有关新闻12条,图片20多幅。人民日报旗下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成为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的主阵地,始终发挥着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旗舰作用。

    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云南分社自觉贯彻人民日报社融合发展的总要求,以创新思维和组织形式进行报道,努力探索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实现方式。日前,云南分社召开专题业务研讨会,按照融合发展的总要求,探讨和总结了此次地震报道的做法、经验以及缺憾。

    以互联网思维迎接新闻生产的“秒计算”时代

    近年来,云南各类突发事件呈现出高频化、多点化的趋势,在传媒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传播力较弱的边地多次引发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舆论风潮:安宁PX事件、巧家爆炸案、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以及众多的自然灾害,让人应接不暇。作为承担舆论引导责任的主流媒体,必须创新新闻生产思维以迎接挑战。

    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记者杨文明:8月3日16时40分,我刚收到鲁甸发生地震的手机新闻推送,随后分社张帆社长就打来电话,要求核实信息、收拾行李、向分社集中。分社采访部主任徐元锋立即与有关部门确认省长行程,18时20分,我直接登上了省长专机。这中间我还向人民日报微博转发了两张地震现场照片,回想起来,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耽搁,都难以在第一时间到达震中,也就很难有8月4日见报稿的大量现场新闻。杨振武社长要求分社记者随时“在状态”,可以说,分社应急响应制度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受到了检验。

    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采访部主任徐元锋:与以往“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第二天见报”的传统工作方式相比,在鲁甸抗震救灾以及诸多突发事件中,新闻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颠覆性改变:有了法人微博,要持续地而不是汇总式地提供信息;有了报网互动,要拿起相机和手机,既提供文字又提供图片乃至视频;肩负着舆论引导的责任,不仅要报道事实,还要提供体现“一线视角”的观点、评论——总之,在移动互联的舆论生态下,新闻生产进入了“按秒计算”的时代。

    人民网云南频道记者李发兴: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人民网记者,在突发事件中都要有“融合发展”的意识,同一新闻素材根据终端的特点可以处理成不同形式的稿件,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谢樵遗体找到的第一手消息是我和同事在前往甘家寨采访的途中获取的,但是现场只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信号,现场图片无法及时传出。在确认新闻事实后,我立即打电话向后方编辑口述现场情况,很快消息就以快讯的形式发布出来。在人民网报道的同时,编辑把消息提供给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及客户端。该条微博累计转发近两万次,评论近一万条。

    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社长张帆:在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下,报社反复强调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用户意识,这次鲁甸地震报道对我们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检验:杨文明跟随省长到达灾区后,由于网络中断、时间紧迫,他用电话给我和后方编辑口述灾区当时的情景,并不断发回碎片化的短信。我们综合以上信息,迅速编辑成稿通过人民网、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第一时间将灾区情况报道出去,地震初期的情况和谢樵遗体找到的消息都是移动互联时代受众最渴望获得的讯息,我们抢到了“第一落点”,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众以及媒体同行对人民日报突发事件报道慢半拍的印象,并且获得了舆论引导的先机。

    主动设置议题把传统媒体公信力拓展到新媒体

    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地使用新媒体,其根本目的是让传统主流媒体成为拥有广泛受众和强大社会动员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在鲁甸抗震救灾报道中,一方面利用人民日报社属新媒体第一时间传递前方信息,有效抢占舆论制高点,显著提升了人民日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新媒体借助人民日报这一权威平台,积极发声,引导舆论,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徐元锋:鲁甸地震报道中,我撰写的评论《平和心态也是一种抗灾力量》被中央网信办向全国各网站推送,引起广泛关注。其实,我在地震刚发生、伤亡人数急剧上升时就预判到这个舆情,心中也一直在思考、准备。在写作中我注意评论语言的贴近性,突出地震灾区欠发达的事实,以抗震救灾的“大局”争取“沉默的大多数”。从传播效果来看,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和新媒体传播的“乘数效应”,达到了舆论引导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时舆论渴望对重大伤亡的权威可信的解读,人民日报评论的权威性奠定了引导的基础,加之通过人民网、微博、客户端等放大传播效应,又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转发,达到了传统媒体难以实现的引导效果。

    杨文明:随着救灾逐渐常态化,开始出现质疑政府救灾不力、房屋抗震标准过低的声音,我也提前做好了回应的准备。反复斟酌后,采取记者手记的形式发表《发展才能更好地抵御天灾》一文,就本次鲁甸地震震级不大损害大进行深入解读,指出此次鲁甸地震受灾情况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贫困,同时强调贫困的原因并非政府的不作为。手记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推送后,取得了不错的引导效果。另外,对部分话题进行了“热炒”,典型例子就是帮助当地灾民采摘和销售花椒的选题,经过微博、报纸、网站的报道,话题迅速升温,帮助灾民解决了实际困难。

    张帆:舆论清朗,噪音杂音少,是此次鲁甸抗震救灾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前段时间中央集中整治网络环境取得实效外,各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中更加强调导向意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震刚一发生,我们就在给总社的舆情报告中对可能出现的舆情热点做了预判和分析,做好了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准备。经过抗震救灾报道,自己切身体会到,在融合发展中,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形成平等交流的氛围,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另一方面要增强人民日报意识,引领而不迎合,即要有人民日报的“范儿”而不跌人民日报的“份儿”。

    人民网云南频道记者虎尊会:在抗震救灾报道过程中,有媒体报道《云南震中营盘村伤亡惨重 男孩用石块堆“SOS”呼救》,称“龙头山镇营盘村银厂坡被救援队伍遗忘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我看到报道后,第二天便到银厂坡一探究竟,并第一时间用手机向后方编辑发出了求证稿件《鲁甸灾区SOS求救小男孩:当时只是想有口吃的 并非“孤岛”》。稿件发表后,短时间内便被200余家网络媒体转载。类似这样的讯息如果等到第二天报纸刊发,既无时效性,又可能会在这个时间段内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练就“十八般武艺”破解“本领恐慌”

    地震报道的开放性、持续性和全景式等特点,给记者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仅是报纸版面等着稿件,法人微博、新闻客户端、网页专题、微信公众号都等着“喂料”,记者报道的压力陡然增加。面对融合发展的现实,不同程度存在畏难情绪,有许多“不适应、跟不上”。

    杨文明:除了白天抢消息,晚上为报纸写稿同样不轻松;咱们人民日报的记者,虽然不是起得最早的,但绝对是睡得最晚的之一。经过了头两天的“遭遇战”,总编室的夜班编辑会在夜班结束时将第二天的版面安排告知前方记者。记者白天为人民网、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抢时效、抓新闻,同时为晚上报纸报道积累素材,傍晚开始为报纸写稿,这基本成为固定套路。全媒体记者就是全天候记者。以前自己总有个观念: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在地震报道中就顾不上这么多,龙泉河钢桥架通,我就用手机拍了段视频,肯定不咋专业,但没想到人民网还播放了,传播效果还不错。

    徐元锋:自己“融合报道”的意识和本领还有待加强,虽在全媒体报道的组织协调中起到了些“桥梁纽带”作用,但事后发现并没有拍摄一张过硬的图片、录制一段独立视频报道。于“本领恐慌”中些许欣慰的是,在报道中做到消息、通讯、评论和记者手记一起上,拿出了各种看家本领,《平和心态也是一种抗灾力量》、《6.5级地震为何造成重大伤亡》、《红石岩村并非“孤岛”》以及主笔写作的《乌蒙磅礴写大爱》等报道,多元化、多角度呈现了抗震救灾,获得不少称赞。在融合报道中,要处理好全媒体记者要求与记者个人优势的关系,发挥好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人民网云南频道编辑杨良旺:频道目前的人员素质跟分社记者相比差距明显,有时很难跟上报道需要,这种拼凑出来的“融合”最终效果恐怕不理想。因此,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提高频道工作人员素质,优胜劣汰,同时分社要一如既往做好“传帮带”。具体地说,就是希望频道多发高质量原创稿件,能写深度报道和评论,分社记者能多在频道和其所属的微信等新媒体上发稿。

    “深度融合”需要新闻生产的体制机制创新

    互联网的精髓是开放共享,融合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这不是一个人的“游击战”,而是团队迎战时代。鲁甸地震报道中,在总社的大力支持下,云南分社在一线协调组织了一场“阵地战”:总编室、人民网积极指导、参与,在地方部的协调下,四川、贵州和陕西分社提供了宝贵支持,使人民日报报道团队在与其他央媒的同台竞技中毫不逊色。

    杨文明: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在分社的统筹指挥下,人民网云南频道全员全力投入,成为此次“阵地战”的生力军。频道虽然人员不多、缺乏经验,但平时就和分社紧密互动无障碍沟通,此次更是拧成一股绳战斗在一起。人民网四川频道也派出了4名精兵强将支援,其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让人印象深刻。

    人民网云南频道负责人祝鸿伟:云南频道在分社的指导下开展采编活动,纳入分社统一的采编例会,在分社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报道预案中,分社与频道各有分工,相互支持。在分社的帮助、把关下,频道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对转发的人民日报稿件进行“改写”,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取得很好效果,粉丝量大增。为调动融合发展的积极性,我建议,对于频道记者在人民日报上刊发稿件、人民日报记者在频道所属媒体上刊发稿件的,应给予适当奖励。

    徐元锋:分社在政治把关和业务素养上具有优势,而频道在人员结构、技术创新、全媒体报道等方面潜力较大,对分社来说,二者无缝对接的聚合效应明显。大家感觉,近年来,分社一直把全媒体建设抓在手中,为下一步的融合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分社整合报道资源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现在需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深度融合。当前还需进行全员培训,解决好意识和本领两方面的问题,走好融合发展的第一步。

    张帆:此次鲁甸抗震救灾报道,仅就云南分社而言,如果只依靠分社3名记者,即便拼尽全力也难以完成报社交付的任务;若频道脱离分社的指挥和协调,恐也难以承担起舆论引导的重任。由此更深切印证了报社对媒体深度融合趋势的判断,即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全面转型,突出制度创新。我们要以此次鲁甸抗震救灾报道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分社适应融合发展和报道的保障机制,把分社和频道联动作为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在分社层面,探索一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路子。

    责任编辑:邓  瑜

见证时代价值航标 凝聚力量战胜灾难
融合发展推动突发事件报道转型
联盟促融合 开放求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