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见证时代价值航标 凝聚力量战胜灾难

——从鲁甸抗震救灾报道看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 徐体义 何 侃 雍明虹 《 新闻战线 》(

    身处一个价值多元的转型时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媒体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这个过程有时候是一个细水长流、坚持不懈的系统工程,有时候也会是一个短兵相接、集结冲锋的关键时刻,鲁甸“8?3”地震就是这样一个时刻。

    报道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对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而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遭遇战、阵地战,也是将继续坚守下去的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这场战役,考验党报集团在天塌地陷的时刻,能否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引领社会舆论、凝聚共识,汇聚正能量战胜巨大灾难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

    这场艰苦的报道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是做好灾难性报道的“定盘星”、“压舱石”。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整个报道过程,不断激发生命越有尊严国家越有力量的价值认知和认同,有效抚慰与疏导社会情绪,有力激发改革奋进的内生动力,帮助灾区走出灾难阴影。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做好重大灾难性报道的本质要求

    如何在更为开放、更加复杂的舆论生态环境中开展地震报道工作,是对地方党报集团的一次重大考验。

    做好灾难性报道,要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秩序调整、文化价值塑造的功能。“以人为本”是媒体做好灾难性报道必须秉持的价值取向。媒体执著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在灾难报道中,注重灾难本体的报道,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维护和彰显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全方位、及时和透明传递信息,引导公众克服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发掘灾难事件中所蕴含的人性真善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良好的社会风尚,帮助灾区重新构建文化秩序、心灵秩序。

    围绕这一价值取向,媒体的信息传播、秩序调整、文化价值塑造的功能能够集中和突出体现。面对灾难事件,党报集团不能满足于简单地报道新闻本身,而要努力剖析新闻事实背后的变化和蕴意,辨析主流和支流,有效传递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焕发人们向上向善的意愿和情感,点亮群众心中的希望之灯,为灾后精神家园和文化传统重建打下坚实基础。

    做好灾难性报道,要强化责任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展示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和真理力量,增强公众对主流价值和权威声音的信任感和依赖感。灾难性事件由于造成的破坏性大、震撼性强,给人的情感带来了强烈的负面冲击,处于这样特殊时态和情态之中,媒体必须亮出鲜明的价值立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在海量信息、多元声音混杂的环境中,全力以赴增强公众对主流价值和权威声音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首先头脑一定要清楚:既要判断新闻价值,也要判断道德价值;要判断所见所闻是具体真实,还是宏观真实;要判断是理论推断,还是特殊实际……这些必要的思考和判断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最终效果是建设性的,还是摧毁性的。特殊时刻对价值判断力的要求不是“正确”,而是“精准”,哪怕仅一次对新闻报道“时、效、度”的判断失准或者失衡,在焦躁沸腾的舆论环境中绝对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成为谣言铺天盖地、质疑扑面而来的“酵母”,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和制约灾区抢险救灾工作进程和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在过去灾难报道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因而我们在此次报道中做到了高度警觉和坚决杜绝。

    做好灾难性报道,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找准与时代对接点、与百姓共鸣点,激活激强全社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信念与信心。在报道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一是什么支持汶川灾区人民走出灾难阴影、创造灾区恢复重建的“汶川奇迹”?二是为什么海地地震后时局和秩序至今不平静,民众没有信心、国家难以恢复元气?其实答案不难找,关键是对当下有什么样的现实观照意义。

    中国有句老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乱世之局岂能独善其身”。经历过灾难创伤的人们更能深刻体会到每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实力、民族的前途息息相关,对“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共鸣感更加强烈。国家的价值目标看得到,社会的前进方向摸得着,个人幸福才有希望。所以说,应对灾难,既考验国家综合实力,更是考验国家价值目标、社会和公民价值判断力及道德责任感的试金石,没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支撑的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灾区物质重建、社会重构和文化重兴无从谈起,因此总结过去经验并与当前现实比较,我们更应当增强价值观自信,只要找准与时代对接点、与百姓共鸣点,并通过媒介手段把这种自信传播、传导出去,就能激发全社会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焕发更为昂扬的精神力量,为战胜困难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为梦想奋斗扬帆。

    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找准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落点”,落细落小落实,润物无声

    在灾难性报道中,主流媒体为民众谋利、为党和政府分忧的责任得到充分体现。在鲁甸地震报道中,云报集团认真探索灾难性新闻报道传播规律,找准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落点”,主动而为、积极而为、创新而为。

    以核心价值观为底色,新闻报道始终关注灾区干部群众生活,注重信息的平衡性和全面性、注重灾难报道的管理和规范,真实客观报道灾情。坚持将灾区普通民众作为报道主体对象,不煽情不刺激,持续对灾区群众的衣食住行以及灾后心理及时做出详细关切的报道。同时面对错误信息、假消息,勇于激浊扬清,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针对“浑水泡面”、“SOS村等待救援”等甚嚣尘上的错误信息,云南日报等媒体发表评论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疏导,采用记者手记和记者调查不断求证真相,《身边,就是百姓的位置》《堰塞湖啊堰塞湖》《一个社区缘何两种命运》《营盘村不是孤岛》等文章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地震灾区,正面回应了一些对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的舆论质疑。

    以核心价值观为链条,观照“三个层面”,融合情感表达与思想传递,凸显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两大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支撑,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它像一条“价值链条”或者“价值脉络”一样,将公民、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重大灾难事件中,最能清楚地看到这个链条环环相扣,互相传导温暖和信心,释放出强大的主体力量。我们在报道中应当观照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主体:国家、社会和个人。

    地震后,云南日报在重要时间节点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特稿和重要评论,如地震一天后刊登《24小时生命大救援》,3天后采写《把救人放在第一位——鲁甸“8?3”地震“黄金72小时”救援纪事》,7天后采写刊载《巍巍乌蒙挺起坚强的中国脊梁——写在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展开七天七夜之际》,地震一个月后采写刊载《乌蒙永远见证 三迤坚强接力》,这些在全省产生重要影响的特稿和评论报道都是在“价值链条”的牵引下,从人物命运逆转进入主题,层层解析国家、社会与个人,民族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云南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家园重建与中国梦的多层关系,阐释“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深刻意蕴是以人为本政治文明的生动体现,并从大量新闻事实中提炼“坚定的信念、执政的能力、制度的优势、精神的凝聚”,从而传递一个结论:我们国家拥有把自己价值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和讲述“草根”故事,见证时代的价值航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和传承离不开具体的个人,在鲁甸地震报道中,集团下属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网等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程去关注一些特殊或者平凡的人物群体,从他们身上寻找“平凡与伟大”的时代风采,见证时代的价值航标,强有力的引领使得舆论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这些榜样身上,给受众带来情感震撼、思想启迪。

    关注共产党员群体。云南日报等率先报道地震中救人殉职的派出所所长夏大猛,倒在救灾一线的村民小组长周清顺,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救援守护群众的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还有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卢敏,村党总支书记谭德军、李立安等一批“草根”党员的先进事迹,展现上万共产党员奋不顾身维护群众利益的场景,“仁者之勇雷霆不移”,颂扬共产党人秉持真理与道义,为时代刻下精神和道德高度。

    关注“80后”“90后”群体。媒体舆论除了强化言论疏导引导以外,还应当树立榜样标杆作引领,我们的地震报道中有年轻的士兵和志愿者,大学生村官,青年教师、心理咨询师的身影,集中呈现他们的青春能量、青春智慧和青春价值。8月8日,公安边防战士谢樵的遗体找到之后,当天夜里集团媒体精心组织谢樵先进事迹报道,引用的谢樵最后一句话“我年轻,我先来”成为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辨性话题,不断发酵,持久扩散。

    关注社会“草根”群体。云南日报等媒体采写的灾区普通干部群众、抗震救援人员、社会民众的草根人物故事报道远远超过以往。通过理性、客观、平实地描述普通人物的语言、心理和行动,呈现了灾难中生命的各种真实状态,拉近灾区人民与受众之间的心灵距离,激起社会情感共鸣。报道塑造的阳厚金、梁龙洲、刘候蕊、唐天禄、罗从美、“切糕王子”阿迪力?买买提吐热等众多“草根”群像感人至深,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自强不息传递出社会道德责任感,生动显示中华民族处于逆境中的内在心态和精神。

    精心挖掘核心价值观这座“新闻富矿”,以深刻反思提升报道视野,以深入观照丰富新闻内涵。从8月25日起,云南日报策划刊发《为更多农民提供安居保障》《任何时候都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在这里见证时代的价值航标》《凝聚起富民强滇的强大力量》等四组“从鲁甸抗震救灾看”系列述评和拓展报道,被人民网等重要媒体转载,使云南地震报道达到了新的高度。如《为更多农民提供安居保障——从鲁甸抗震救灾看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房建设的成效与推进》既客观分析云南自然灾害频发和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实,同时也理性引导全省干部群众对转变发展方式进行再思考。如《在这里见证时代的价值航标——从鲁甸抗震救灾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回望灾难情境中的人物、事件、情感和精神,以情感共鸣推动价值共识,唤起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内生力量。这组报道启示我们,除了告诉人们事实以外,还要深刻反思抗击灾难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全社会关注,共同推进解决困难、消除弊端;要深入观照现实与未来,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充分激扬全社会向上向善、改革奋进的内生力量,夯实实现中国梦云南篇章的思想基础,这些也是主流媒体践行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同时,这样的不断反思与观照也有利于提升和丰富媒体弘扬价值观的视野和内涵。

    知行合一,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塑造党报集团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激扬时代改革创新精神

    宣传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作为传播者自己真正认同和理解其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我们把鲁甸抗震救灾报道作为最佳“练兵场”,要求记者编辑要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担当抗震救灾报道重大考验中,提升新闻记者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培育新闻队伍良好作风和专业素养,激扬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报集团全面深化改革步伐。 

    形成自觉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理念,点燃职业理想,并坚持在实践和考验中体验和强化。集团有94名记者进入震中,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哪里有灾情就奔赴哪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这对集团整个团队思想意志作风,提升道德修养和业务素养的锤炼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一位“80后”记者在手记中写道:“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亲临一线的记者编辑回来后主动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让核心价值观成为衡量新闻价值的尺子、指导新闻采写的旗子和检视工作作风的镜子。

    履行人文关怀的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帮扶弱者、关注社会、守望道义。履行人文关怀的社会责任,我们把触角延伸到新闻报道之外,用实际行动帮扶弱者、关注社会、守望道义。灾情发生后,集团向灾区捐助100万元;全体员工、离退休老同志主动捐款支援灾区,第一批捐款16万余元。

    云南网8月7日开通“抗震救灾网络应急平台”,为灾区群众搭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平台,提供多项资讯服务及救灾帮助。开通仅一个星期,金碧坊论坛滚动就编发地震灾情和救援信息300余条,累计点击18万余次、评论1200余条。

    云南发行量最大的都市媒体春城晚报建立以“春晚力量”为主题的募捐赈灾平台,直接帮助灾区群众。15日下午5时,基金账户已募集善款80万余元。鲁甸灾区群众反映花椒采摘、售卖困难,“春晚力量”得到捐赠企业支持,首期送达10台烘烤设备,解决当地群众燃眉之急。同时,晚报还积极联系志愿者、爱心企业,为椒农们义卖花椒。

    激扬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闻改革,加大媒体融合,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注入强劲动力。去年以来,依托版面改版改革,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进一步深化“权威资讯、主流思想、大众心声”的办报理念,不断实现高度、深度和温度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成果是开放包容与自我革新的理念、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保障和推进创新能力的机制体制不断激活,成为党报集团坚持不懈推进新闻改革的动力之源,不断促进理念、内容、形式、格局创新与转变,不断强化和提升党报集团权威、公信、深刻的核心竞争优势。

    面对媒体生态变化,党报集团自信自立自强,积极主动掌握新媒介资源,迅速提升新媒体的运用和营运能力,推进媒体融合步伐,加快建设新的开放传播平台、管理运作流程、互动融合形态,实现转型升级,致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毋庸置疑,主流媒体只有不断强化价值信念、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占据传播制高点,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旗帜飘得更高。

    (作者徐体义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何侃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雍明虹系云南日报昆明新闻部主任、昆明分社社长)

    责任编辑:冷  梅

见证时代价值航标 凝聚力量战胜灾难
融合发展推动突发事件报道转型
联盟促融合 开放求共赢